全国27个省市建立减灾委员会 地震速报取得重大进展

2015-05-12 17:49 来源:央广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是5月12号全国防灾减灾日,7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为了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国防灾减灾日”由此诞生。

  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统计,2005至2014年,中国的自然灾害数量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以2014年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全球又进入到了一个地震活动的高发期。上个月发生在紧邻尼泊尔的8.1级强震就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以及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再低一点儿,低一点儿。”

  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半个月前,在尼泊尔一栋坍塌建筑物内,救出幸存者的瞬间。作为第一支到达尼泊尔地震灾区的经过联合国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第一支救出幸存者的国际救援队,中国力量的高效给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为生命撬出了更多机会。这支特殊的“国家队”,也是汶川地震后,我国防灾减灾力量提升的重要标尺。曾参与过汶川地震灾害调查又刚刚从尼泊尔前方归国的救援队队员杜晓霞回忆,和7年前相比,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反应更迅速了。

  杜晓霞:汶川地震以后09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的测评,14年又通过了5年一次的复测。这7年来救援队各个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从应急响应的速度大家就可以看到。尼泊尔地震发生以后,我们救援队也是不到22小时就到达灾区。

  杜晓霞表示,7年时间,中国国际救援队无论是装备人员这样的硬实力还是信息收集这样软实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杜晓霞:地震一发生,我们就快速启动应急响应工作。专门的信息小组去收集哪些地方可能受灾最重,然后哪些地方报出来的可能会有人员埋压的地方,出发前就提供给救援队伍。汶川地震以后,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也有一个扩编,现在我们整个队伍是480人,从人员到装备上都有一些新的补充。

  如果说救援队是撬起生的希望的支点,那么灾难发生时地方政府的指挥协调则是护佑更多群众逃离危险的杠杆。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委副书记李冬介绍,尼泊尔8.1级强震使日喀则市、阿里地区同时受到影响。但当地有条不紊的转移疏散工作,成功保证了余震没有再增加新的人员伤亡。

  李冬:从自治区到日喀则市我觉得总体的指挥是非常科学的,我们和并肩作战的战友协作配合非常好。基层组织特别是居委会在第一时间主动协助我们搞好群众的疏散和转移。在之后80余起余震中还有不断发生的次生灾害中,没有增加一人的伤亡。

  事实上,自汶川地震以来,国家层面的灾害管理机制已经初步建立。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全国已经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一张保护国民安全的大网正在越织越密,中国地震局地球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介绍。过去7年时间,我国的建筑防震级别更高了,哪儿发生了地震,老百姓的手机微信分分钟就能得到最快的地震速报。

  高孟潭:国家在地震速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不管是谁通过微信都可以在地震发生的几分钟之内,得到发生地震的信息,对抗震相应规范的修订、在抗震设计方面的要求比过去更加严格,标准更高。国家的科技计划里头支持了地震预警技术的研发、推广,建立示范系统。前一段台湾发生过一次地震,在福建做的示范系统,在地震震动到达福州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地震的信息。将来,全国的地震台网经过改造之后,这种技术就可以应用,到时候可能就会取得一些实际的减灾效果。

责编:张泽昕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