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明:地震废墟上的广播人

2016-07-23 19:33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

1976年7月22日,刚初中毕业的刘东明,因为酷爱播音就被区广播站选中,担任男播音员,当年他只有16岁。

刘东明:“因为我是小学中学都比较喜欢朗诵,在学校的广播站,就这么的他们把我物色去了。”

工作还不到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唐山这座工业重镇,当时正在家里睡觉的刘东明也被剧烈的晃动所惊醒:“房子都倒了那全是土啊,嘴里全是土面子,晃晃悠悠怎么也出不去,幸亏我脖子伸出去了,身子压到后面了。”

当时屋里摆放的一对木箱刚好扛住了塌下来的房梁,也让刘东明逃过了一劫:“我二哥扶着我妈先出去了,后来把我弄出去,出去之后那真是鬼哭狼嚎啊到处。”

刚逃出废墟的刘东明,转身又奔向了旁边的废墟,他还要帮助左邻右舍抓紧救人:“我穿个破绿胶鞋,有个大钉子把我的脚都给扎透了,抹上一把土,找块破布缠上接着干活。”

三天之后,砖头瓦砾中突然传出一段声音,吸引了刘东明的注意:“不知道谁家有个半导体隐隐约约传过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给灾区的慰问电,当时听到这个特别亲切,这个时候我老母亲问我,你不得回到你们广播站去吗,我说这么大的地震啥都没了,还去干啥呀?就这么的一直参与左邻右舍的救人。”

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广播站真得再次向他发出了召唤:“街道办事处来了一位宣传干部,找到我妈说李大姐,你那老儿子播音挺好的,赶紧上办事处吧,我刚上办事处正好我们区政治处的领导也来到那,说哎小刘,以为你砸死了呢,你怎么不上班呢,我说我也不知道我以为不用上班了呢,赶紧跟我们走。”

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到的第二天,刘东明就和一位女播音员坐上了130敞篷汽车,开始手拿干电池喇叭,顶着烈日沿街串巷反复播读宣传中央慰问电,最多一天要播上一百多遍:“就读报纸,就读那张中共中央给灾区的慰问电,念完之后口干舌燥,我们喝的水就是防空洞的水,就着压缩饼干,你看我现在为什么这么瘦就是那时候做下的,急性肠炎转慢性肠炎然后就是十二指肠溃疡。”

尽管如此,能够在经历这么大的灾难之后,听到党中央关怀的声音,犹如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让当时的唐山人民备受鼓舞、热泪盈眶:“特别高兴、特别激动啊,群众们欢呼雀跃,在那高喊共产党万岁!”

不过这种走街串巷的宣传方式毕竟收效有限,还严重透支播音员的体力,领导决定必须抓紧恢复简易的有线广播,可设备从哪来呢:“看看那个电线杆的喇叭还能用,把线接上,可机器设备全砸到里边了,我们有个电工老杨师傅他特别聪明,他就把几组设备拆了,把能用的设备组在一起,这么的简简单单的组装了一台发射机。”

一座简易广播站终于在废墟上建立起来,《东方红》、《绣金匾》一首首乐曲又开始通过街头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响彻全区,给灾区人民带来心底的温暖和鼓舞,不过走进刘东明他们的播音间,才会发现,那份鼓舞的源泉是那么的简陋:“就是在一间军用帐篷里,既是我们女播音员的宿舍,又是我俩的录音间又是我俩的播出间,唯有一台破电扇还得给发射机吹着,因为它过热以后不能工作呀。”

每播一次音,两位播音员就像享受了一次桑拿浴,在刘东明看来,这还不算什么,非常时期他都是吃住在单位,他最害怕的是过晚上,当时他和几位受伤的区领导同住在一个大席棚子里,一到下雨苦不堪言:“上面哪有什么油毡什么的就是席子,我那地方最漏雨,浇得我呀我就弄个塑料布盖脸上,那么睡觉,我们不能让那些受伤的领导们睡最漏雨的地方呀。”

一块塑料布可以遮住脸却盖不住身子,第二天早晨浑身湿透的刘东明还要继续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他觉得非常充实,至今回想起地震中的广播岁月,刘东明依然感慨万千:“舆论的跟进它也激发了人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战胜灾害、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这种激情。”

责编:郭婧婷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