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大兴安岭火灾纪实(二)

2016-12-15 23:30-23:59 责编:王仁宏

00:00 00:00

责任是一定要有人来承担的。然而20年后新华社记者赶赴哈尔滨、加格达奇、漠河采访一些当事人,回顾当年的历史,得来的感受是,当年那场大火,很难用哪些人个人的责任来描述。除去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以外,20年前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管理水平,对森林火灾严重性认识的普遍不足,这些综合因素是灾难发生更重要的原因。

1987年,改革开放还不到十年,“总的来说,国家还是穷啊。”张举这样说。在森林防火方面,虽然各级政府也是十分重视,但资金投入还是远远不够。这样不但造成防火硬件设施不足,防火社会管理水平也相对低下。

“五·六”大火的起火点事后认定有五个,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最重要的起火点在古莲林场,直接肇事者叫汪玉峰,是到林场干活刚刚13天的一个河北农民。他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割灌机也着了,当时如果他脱下大衣一捂,火就可能被扑灭,可汪玉峰却拖着机器跑了七八米,等他叫人来时,火已经着大了。另外四个起火点,都是野外吸烟造成的,而这其中又有三处都是没有经验的外乡人所为。“企业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废弛,职工纪律松懈,违反操作规程,违章作业。”这是当时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关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和处理情况的汇报》中,分析火灾原因的重要一条。

张举告诉记者,当时通向山里的各条道路也设有哨卡,但对比今天,巡护人力是远远不够的。大兴安岭这块地方,从来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采药的、捕猎的、偷伐木材的,现在叫“流动人口”,过去叫“盲流”。他们漫山遍野地往林子里钻,在里面搭上窝棚就住下,管也管不过来。

张举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外来猎户在野外遭遇一只棕熊,双方距离太近了,猎户开枪打中了棕熊,棕熊同时也扑上来狠狠一巴掌击中了猎户的脑袋。两个都昏了过去躺在地上。猎户慢慢醒过来以后,却怎么也动不了,他害怕棕熊醒过来还会伤害他,只好把打火机摸出来点着了周围的草——用火来报警!瞭望塔发现火情后,联系来直升机扑火,才发现了这个猎户,把他救走了。这个事情最后也无法追究责任,只能不了了之。

社会管理也是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可是以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还做不到这一点。

防火的硬件设施更是落后。陈俊生的《汇报》中就提到,全大兴安岭地区面积达8.46万平方公里,火情瞭望塔却只有31个,风力灭火机只有301台。林区道路很少,防火隔离带也很少,着了火就连成一片。按张举的说法,河流上没有桥,有时眼瞅着对岸着火,就是干着急过不去。打火人员上山打火,就是拿着两个咸菜疙瘩,背着一口袋饼干。

漠河县森林消防大队队长的郭喜军,当年是漠河县护林中队副中队长。这个中队最高峰时有105人,又管林政,又管防火,所谓林政,主要就是管那些偷伐木材的人。而就是这样一支身兼双职的中队,是漠河当时唯一的一支专业森林灭火队伍。漠河县原有的一支拥有76人的森警队伍,在火灾发生前两个月被撤销了。

护林中队里设有一支30人的快速扑火队,郭喜军兼任队长。当时他们没有一台风力灭火机,唯一的灭火工具就是所谓的“二号工具”。记者在漠河特意看了这种“二号工具”——就像我们常用的拖把,只不过上面绑的不是布条,而是橡胶条。

郭喜军告诉记者,1987年5月6日下午两点多钟,他们通过电台得知古莲林场着火了——那个电台就是部队上淘汰下来的最老式的无线电台,又笨又重,连背在身上都不行。他带着30人的快速扑火队,在下午3点钟左右赶到了火场,已经有不少老百姓在用树条子打火了。“那个火要是放到现在,我们有200多人的灭火队伍,有那么多风力灭火机,有那么好的消防车、水泵、水枪,还有森警大队的支援,不出一两个时辰,也就被彻底打灭了。”郭喜军说。

从6日下午着火,到7日下午起大风,其实老天给人们留下了足有一天一夜的时间。如果气象部门能够早一点预报到大风,及时发出警告,也许人们可以投入更大的力量赶在风起之前把火扑灭。张举说:“没有人预报出那场大风。”

大火无情,火灾背后,往往有太多的隐患。火灾如何预防,发生火灾时如何应对,火灾发生后有哪些注意,一场大火,让很多人感慨。灾难已经过去,但不断警醒,从过去的灾难中发现问题,提醒今天,让类似的灾难不再重演,也成为我们今天关注应急的价值。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大兴安岭5.6火灾纪实第二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希望所有人远离火灾,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