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14

2018-02-20 23:30-23:59 责编:张凌

00:00 00:00

 

 赵和平说:“我们每个队员之所以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是因为有一种精神在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我们是受中国政府派遣的国际救援队,我们到灾区,就是要具体地体现中国坚持履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义务,来体现中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各方面的实际援助。尽管我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但是队员们有一个信念,我们是代表国家出来的,我们要把国家使命完成好。同时,我们也知道,有祖国在后面支撑着我们,有祖国和人民作为我们的后盾,这样使我们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奋战到底!”

 在救灾的14天里,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在赵和平的带领下,中国国际救援队进行了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在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现场协调办公室的安排下,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分队先后同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救援队南非救援队、墨西哥救援队等混合编组,协助当地政府和印尼军方进行搜救工作,其中中国分队先后清理出30具遇难者尸体。

  医疗分队在班达亚齐市的几家医院、军用机场、营地流动医院等地分组每天连续工作14个小时,并开展巡诊,给灾民发放药品并进行卫生防疫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共救治伤员7000余人次。中国国际救援队还帮助恢复在海啸中严重受损的当地最大的医院—班达亚齐中心医院的医疗能力。救援队的16名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最高强度达到每人每天平均治疗100人次以上。

  在组织决定赵和平同志担任首批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后,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组建救援队临时党支部,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这是救援队圆满完成各项救援任务的重要保障。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北京首都机场等待专机起飞时,救援队组建了临时党支部,由赵和平任支部书记,田义祥任副书记,郑静晨、黄建发任支部委员,并举行第一次支委会,明确了分工。专机起飞进入平飞状态后,党支部召开第一次全体队员会议,四位支部委员按分工对全队进行了战前动员和工作部署,为即将开始的救援行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赵和平多次说:“我们这次在如此艰巨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任务,关键是救援队有一个高度团结一致,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各自专长,形成优势互补的领导集体。”这些支委在组织领导、应急医疗救治和国际救援组织与实施方面都有经验。所有这些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所有重要问题都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决定。比如,当救援队在滞留棉兰机场时由于赴灾区的运输迟迟无法落实,支部决定寻求国际合作,经过多方联系,由新加坡安排军用飞机把救援队和物资运抵班达亚齐,使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首批到达灾区的救援队之一。救援队到达亚齐机场后,全体支委在旅途极度疲劳和强余震发生的情况下,在机场跑道旁开会研究一直到凌晨3点多,确定了要开展的10项重要工作,为各项救援行动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救援队安营的同时,支委会全体成员首先分头到重灾区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每天晚上支委会成员分头看望队员并与之促膝谈心,了解思想情况;为了确保营地安全,支委会成员不顾白天疲劳,每晚坚持起来查哨;支委会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救灾的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举行升国旗的活动,激发大家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支委会和党员的工作感染了队伍中非党员同志,有两位非党员同志郑重向临时党支部提出了人党申请。

  赵和平认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结协作的党支部领导集体,是这次国际救援行动成功的保障,也是我们这次成功开展国际救援的一个重要条件。

说完赵和平,焦点转向另一位重要人物——黄建发。

2004年12月26日,地震、海啸发生的当天,正在福建出差的黄建发闻讯立刻飞返北京,直接来到中国地震局。作为时任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灾害评估专家、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中国联络员,黄建发立刻与有关国际组织展开联系。当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印尼班达亚齐的时候,黄建发又是最早到达该受灾地区作现场评估的灾害评估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