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15

2018-02-21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04年12月26日00:58:50,一股压抑许久的力量从印度洋深处狂躁地迸发而出,9.3级地震劈开周遭的海水,形成一道道相距百十公里的弧形水幕,以每小时800公里的起始速度排山倒海般向四周袭去。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由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新华社记者翟伟采写的应急新闻报道,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

2004年12月26日,地震、海啸发生的当天,正在福建出差的黄建发闻讯立刻飞返北京,直接来到中国地震局。作为时任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灾害评估专家、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中国联络员,黄建发立刻与有关国际组织展开联系。当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印尼班达亚齐的时候,黄建发又是最早到达该受灾地区作现场评估的灾害评估专家之一。

2005年的时候,黄建发40岁。他15岁考入浙江大学地质系,后进入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拉开了20多年地震研究生涯的序幕1992年以后,黄建发渐渐意识到,地震灾害中的应急和救援措施十分重要。从此,他逐渐地参与到政府有关的预案对策研究工作中。

2001年,中国的国际救援活动开始发展,在救援队刚成立时,有两个名字作为备选,分别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时任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的黄建发提出中国救援队的建立应当体现作为大国的责任,定位应在国际救灾上。

救援队成立之初,无论是操作模式、专业人员以及设备,几乎白手起家。黄建发是其中要的参与者。目前,中国国际救援队已达到国际水准。黄建发自豪地说,我们第一次到阿尔及利亚就成功地救出了幸存者,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赞扬。

这一次来班达亚齐,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赞扬黄建发说,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派出了救援和医疗队伍,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墨西哥、南非、法国,灾区现场还活跃着许多非政府组织。与他们相比,中国国际救援队最大的优势是它的弹性和它的延展性,能够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工作。

黄建发说,在灾害救援初期,如果以搜救任务为主,那么我们会组织更多的搜救队员到那儿开展工作;如果在搜救阶段结束以后我们这些搜救队员就很快转为后勤支持,其他队员就开展医疗救助;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灾害评估,灾害评估的结果又可以反馈回来,为我们的搜救和医疗工作提供参考。所以说,弹性和延展性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在出发之前就考考虑到的。其他国家的救援队组成比较单一,不少是以搜救队为主的,因为搜救阶段相对来讲比较短,那么搜救任务结束以后,他们可能马上就要离开。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救灾的官员对中国的这种组队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中国国际救援队这种组队方式非常适合灾区的需要。黄建发说,这就体现了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水平和实力。

黄建发是个“工作狂”。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在出现地震灾情时要赶赴现场。一年的大半时间,他都在外面出差;即使回到北京,也少有正点下班的时候。平常,他一周也难得在家里吃上一顿饭,14岁的女儿对此也已经习惯:“爸爸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不出差反而是反常的。”黄建发说:“做这一行,常处在关键时刻。只能工作,没有选择。”

“灾区就是战场。不经历战场,国际救援队就不能说合格。”黄建发去过很多灾难现场。

“我们到灾区现场工作,会看到太多太多的尸体,许多尸体都是残缺不全,有的是没有头,有的只看到腿或者尸体的某个部分,对心理上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现场工作,还有很浓烈的尸体臭味,在现场工作结束以后,身上都会有这种味道,我们的队员工作回来,可能连饭都吃不下去;回来以后一觉醒来,这种场景都历历在目,无法消除。”

参加过三次国际救援行动的黄建发记得,第一次在阿尔及利亚的时候,不少同事从现场工作回来都不能很好休息,因为这种场景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这种“灾难后遗症”使一些队员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黄建发说:“过去这些经历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国际救援队员,必须要能吃苦;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悲伤和死亡;要学会依靠自己,自我保护每次救援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一支优秀的救援队就是要在不确定中实现自身目标。”

黄建发说,他每去一次灾难现场,心灵就受到一次激荡。地震救援的好坏,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救援就是在诠释生命的价值。他对自已的工作倍感神圣。

在救援队中,1962年出生的张晓东研究员是一名地震专家,他当时的职务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告诉记者,这次在班达亚齐,他感受到这是自己从事地震工作以来最为惨重的人间灾难。

在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波音767飞机飞往海啸灾区的途中张晓东对将要到达的灾害现场的场景作了各种各样的猜想。

作为专家,张晓东曾经在多地震灾害现场考察过。1990年4月26日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7.0级地震现场,由于震中区的塘格木农场的房屋大都是干打垒的房屋,抗震性能很差,几乎全部倒塌。地震造成115人死亡,经济损失2.7亿元人民币。1997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6级大震灾害现场,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

在他的想象中,灾害现场肯定不是青海地震中干打垒房屋倒塌后许多人因窒息死亡,脸色铁青;也不是日本阪神地震现场,钢筋混凝土高楼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以及震后城市多处大的火灾造成的次生灾害。考虑到当地是海啸造成的灾难,张晓东猜想,海里和海滩肯定有较多死亡和受伤的人们。

但是到达班达亚齐市中心的地震海啸灾难现场后,张晓东被眼前的灾害场景惊呆了。市中心到处是被海啸推来的高达几米的废墟和淤泥,主要是木头和居民家中的杂物,满目都是惨不忍睹的尸体。一些巨大的轮船被从海里抛到了几公里远的市中心。市区内所有河流的两岸全被洗劫一空;到达班达亚齐市海边,这里的居民区几乎仅剩下一些钢筋混凝土的柱子倒在那里,公路被海啸整段冲毁,汽车全部被撞击得不成样子。大树被连根拔起,躺在那里。

在张晓东看来,班达亚齐几乎是一座死城,海啸将市区沿海一带和河流流经两岸的人员、财物扫荡一空。闻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户臭味,看到的是满目尸体和残垣断壁。废墟下面的尸体肯定还有许多,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做这些灾害清理的事情。

作为灾害评估专家,张晓东肩负着给联合国有关机构提供评估报告的重任。他强忍着刺鼻的尸臭,压抑住内心的震惊,连续多日在灾区实地考察和走访。

经过走访,他了解到:地震发生时班达亚齐市许多人都在大街上观看马拉松比赛,兴高采烈的气氛,热闹非凡的场面吸引着观看的每一个人。地震发生时,许多人都感觉强烈,一些在房间内的人们为了躲避地震又都跑到了街上,15分钟后地震引起的海啸浪高13米,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可以触及的任何东西。地震发生后其引起的海啸是“收缩波”,在美丽海边的人们,他们突然发现转眼间海边的海水退了200-300米,海滩上的鱼虾全部露了出来,人们蜂拥而至捡那些老天“赐给”的好东西。5分钟后,返回的海啸产生的巨浪卷走没有任何准备的人们。海啸仿佛故意把人们“引”到了可以袭击的地方来,然后将人们席卷而去。

张晓东乘坐马来西亚直升机沿苏门答腊西部沿海考察灾情时看到:沿海的小镇连废墟都没有了,被海啸全部卷走。仅仅看到的是每户家中的水泥地面,其灾害可谓触目惊心,百年不遇。生命在海啸面前显得那样的脆弱!要进一步考察地震海啸灾情,还需要看到没有海啸袭击的地方地震烈度有多大。为此晓东几乎跑遍了班达亚齐的各个区。由于这里距离地震震中有150公里,建筑物大都被海啸袭击了,最后他在一个较高地势的地区看到了没有被海啸袭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倒塌的情况,一些跨度大的框架结构和一些结构不好的砖混结构的建筑物、构筑物倒塌得较多。当地的一个大超市,由于跨度非常大,地震时全部倒塌。一些跨度小的较为坚固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建筑基本完好。

根据估算,他判定该地区地震烈度在8-9度之间。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 15 ,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