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1

2018-02-27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2004年12月26日00:58:50,一股压抑许久的力量从印度洋深处狂躁地迸发而出,9.3级地震劈开周遭的海水,形成一道道相距百十公里的弧形水幕,以每小时800公里的起始速度排山倒海般向四周袭去。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由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新华社记者翟伟采写的应急新闻报道,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

李向晖,是武警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在班达亚齐救援行动中,他与侯世科、吴学杰作为医疗骨在班达亚齐坚守了28天,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国际救援任务。李向晖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中,我们能一起感受当时的场景:

第二批队员给我的感觉是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到了中国救援队营地,大家排成一排,手递手地传递着药品、物资。到处是泥泞脚陷进去拔不出来,迈一步都要使出很大的力气。不远处有我们昨天刚挖的卫生间,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坑,上面放两个木条,连日的雨已经把坑填满,粪便溢出,飘浮在泥地上。

后来有人跟我说,干活很累,饿了想吃东西,又不敢吃,怕吃了要上厕所,可找不到厕所,很难受。杨副领队说,当兵这么多年,走南闯北,从来没见过这么艰苦的环境。几个女同志进帐篷时踩进了水坑里,脚疼得直叫。下了连天的雨,帐篷里都进了水,帐篷里的水比外面还多。我们前几天挖了一些排水沟、蓄水池,想把帐篷里的水往外泼出去,结果是徒劳,泼出去一盆水,流进来两盆水,后来我们就放弃了。她们还看到了蜥蜴,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虫子在帐篷里自由地活动。看到营地的样子,所有的人心都凉了半截,几位女同志躲在一边抱头痛哭。安慰了她们一番,大家都睡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火辣辣的太阳又向我们示威了。

2005年1月13日 炼狱天堂

今天我的任务是带组到机场巡诊。在机场附近的灾民营,杨副领队亲自为灾民诊病发药和换药,病人很感动,还送给他三个椰子。我们为周围十多顶帐篷进行了消毒,忙活了一上午,下午回来却发现我们的帐篷不见了。原来是我们的队领导考虑到目前的营地环境恶劣,队员容易染病,在我们出去进行诊疗工作时,把一顶顶帐篷搬到马路对过、联合国办公区旁边。这是一片新草地,为了大家能够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还特意买了木板铺在下面。刘玉辰领队来印尼两天,头部面部颈部、双上肢、双腿,凡暴露之处都可以看见大片大片的红斑,我知道是因为紫外线太强而造成的日光性皮炎。见到他时,他正在用硼酸砂布外敷,他笑着说,我对这儿的总结是水深火热,看地上的泥和水多深啊,看天上的太阳多毒呀。我们搬家就是从地狱搬到天堂。忙了一天的队员们纷纷回来了,都对新的营地感到很满意,一下轻松了许多,戏称这是五星级宾馆。

2005年1月14日 张庆江的生日

今天我们组的工作是去总医院整理中国病区,病区的位置是原来的妇产科病房,只是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我们穿上雨靴进了病区,墙上还残留着一米五高的水印,地上是足有30公分高的淤泥,散发着腥臭。我们带上口罩、拿着铁铲、墩布打扫卫生,收拾了一整天大家都感觉腰酸背痛,不过为了能拥有一个我们自己的病区,一切都值得我们付出。

回到营地,看到队员们都很高兴,原来今天是张庆江医生的生日,队里决定给他开个生日晚会。庆江说,每年的生日都是离考试很近,所以总是顾不上过生日,再后来慢慢就把生日也忘记了。没想到这次来印尼,还有这么多的人记得他的生日,为他送上祝福。他为每一位救援队成员对他的关心而感动,也为自已是救援队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我们打开仅有的一瓶从国内带来的长城干红,40个队员分享着他的快乐。遥望祖国方向。我们齐声合唱《我的中国心》,欢声笑语回荡在营地的天空。

2005年1月15日 姐弟情深

中国病区的建设还在继续,难度依然很大,没水、没电、没病床,也没桌椅,应该有的什么也没有。幸好我们的邻居德国病区送给我们一个水床,储存了三吨水,电气工程师帮我们解决了电的问题。到屋外的淤泥地拣回六张病床,还有冰箱,拿回病区清洗干净,冰箱居然还能用。我们对整个病区进行消毒、清洗,总算收拾得像个样子了,忙活了一天,天黑才回营地,感觉很疲乏,躺下歇会儿也不想吃饭。

这时张永清大姐来找我,说一起去看看刘刚。刘刚是工兵团的一位战士,因工作需要也被指定为第一批留守人员,说这两天刘刚情绪不太好,想去安慰他一下。张大姐是第二批的新队员,能有这份心,我很感动。我和张大姐一起到了工兵团的帐篷,刘刚正好干活回来,张姐和他唠起了家常,小伙子也渐渐开朗起来了。

刘刚歌唱得好,是工兵团最优秀的歌手,他深情地为我们唱了一首歌,那是一位老兵写的: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别怪我仍保持冷峻的脸庞,其实我既有铁骨也有柔肠,只是那青春之火需要暂时冷藏。当兵的日子既短暂又漫长,别说我不懂风情只重阳刚,这世界虽有战火,但也有花香。我的明天也会浪漫的和你一样……

回来的路上,我和张姐开玩笑,我说我也是留守人员,为什么你不看看我呢。张姐说你心理素质好,皮实,而且你也是留守人员你能理解刘刚的心理。其实这一天我们几个留守人员都已经到了疲劳极限,侯世科、吴学杰和我都是如此,坚持就是胜利,而坚持又是那么不容易。身上蚊子叮的疱越来越多了,我每天都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千万不能病倒,而且发烧就可能是疟疾或是其他传染病,躲是躲不了的。

2005年1月18日 中国病区

经过几天的艰苦准备,中国病区开张了,整洁一新,有两个病房、四个诊室、一个药房一个清疮处置室。大量的药品、医疗器械、消毒用具一应俱全。从最初的清除淤泥、收拾病区,把一张张病床从废墟中拣回,到今日几近完备的病区,其中凝聚着我们全体队员的心血。在总医院的交班会上,当院长宣布中国病区成立的时候,来自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医生齐声祝贺,报以长久的掌声。到中国病区来就诊的病人数量与日俱增,中国病区的开设获得了很多国家医生的认可。从此,在班达亚齐总医院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直到撤离时,来中国病区看病的人数还在增加,我们为下一批医疗队打下了很好的基地。

2005年1月21日 新加坡病区的中国护士

按照惯例,我们所有队员不能单独行动,所以每天都有人接送在新加坡病区工作的管晓萍护士长。今天我去接她,进了新加坡病区,看到她正和新加坡、印尼的医生护士道别,每张病床上都挂看中国结。回去的路上她说,今天印尼的卫生部长来看望病人和新加坡全体工作人员,听说她一直在这里工作,那位部长竖起了大拇指。今天是新加坡队轮换的日子,她们送给她小熊电子体温计、背心等小礼物,她送给她们中国结做纪念,分别时相互间真是依依不舍。

她告诉我,2005年1月13日刚到新加坡病区的时候,病区的护士很忙,病人也很多,没人理睬她。只有她一个中国人,语言也不通,感觉很孤立无助。她发现这里所有技术性操作都由医生来做,而医生又忙,于是就主动做些事情,如插胃管、清洗吸痰管等,还帮助她们的医生装配呼吸机,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也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新加坡病区的医生、护士对她的态度也变了,并主动和她讲话,原来她们都能讲中文。从最初的漠然到最后赢得大家的尊重,她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她说,每次在困难和委屈的时候,想到这不是为自己干活,而是代表着中国,就挺过来了。

2005年1月25日 救报队就像一个家

2005年1月25日夜,第二批中国救援队完成救援任务,告别班达亚齐,登机回国。在回程的飞机上,喝了一杯咖啡,怎么也睡不着了。看着队友们酣然大睡,就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傻,非要喝咖啡。只因为在班达亚齐喝了无数瓶矿泉水,好想换个口味。咖啡真好喝。回想自己在第二批救援队的日子里,感触颇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凝聚力,刘玉辰领队、宋建新副领队、杨造成副领队他们就像兄长一样照顾着我们这些队员。他们很平易近人,谦虚和藹,不摆架子,让大家都感觉到救援队就像一个家,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家的温暖。

当我们返回北京隔离期间吃散伙饭,很多人都哭了,不舍得离开中国救援队这个家。在共同战斗的日子里,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亲,互相帮助,互相勉励,没有怨言,没有畏难。就是这种大家庭般的凝聚力使得我们顺利克服了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

2005年1月26日 我们代表中国

早晨5:30,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我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作为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我在印尼度过了28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体会颇多。

首先,我们要有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灾难无情,面对灾区人民的孤立无助、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要充满爱心。

其次要有大无畏精神。灾区的一切遭到破坏,秩序混乱,到处存在危险因素。这次就有政府军与反政府军间的武装冲突不时发生,我们只是救援人员,赤手空举没有任何武器,随时存在发生危险的可能,就需要各个队员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三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灾区的环境是恶劣的,包括自身的生存条件,没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好救援工作的。

第四要有强壮的体魄。如这次在印尼坚守28天,我们几乎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水果,每日以方便面、单兵食品来维持,睡帐篷,潮湿的环境易得股癣等皮肤病;蚊虫很多,体质弱很容易感染疟疾等疾病。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还要执行艰巨的救援任务。良好的身体是顺利完成救援任务的基本条件。

第五要成为多面手,诊治救援中我们会面对各种疾病,包括内、外、妇、儿各科,这就要求我们队员除本人专业外,还要加强其他各科的业务能力。此外,救援中还会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都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包括最基本的电、水等也是如此就要我们培养和提高野外生存能力,以应对各种困难。

第六要有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我们每一个人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代表中国。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1,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