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那些带给人伤害的事故灾难7

2018-05-28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事故灾难是指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那些带给人伤害的事故灾难,今天和大家说第7集——陕县“7·29”矿业淹井事件处理。

晚上10点,排水现场再次传来好消息,井下平巷积水大量涌向排水地点,从井下抽排水量大大增加,作业人员感到热气由内间歇流出,估计已与被困人员处通透,被困的矿工也在电话通话中表达目前的呼吸感觉有所好转。

8月1日6时,通过压风管道向井下被困人员输送白面汤60公斤。继续保持向井下灾区稳定供风供养,地上地下通讯畅通,受困人员情绪稳定。

8月1日10时,第三台潜水泵安装投入使用,每小时新增排水能力80立方米,井下总排水能力达到210立方米/小时,累计排水4840立方米,累计清理淤泥32米。

8月1日11时3分,被并下的首名矿工在护队员搀扶下走出共口

获救的第一名矿工走出井口,现场顿时欢声雷动,从上午10时开始,所有救援者一直等在矿井口,迎接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17分钟后,支建煤矿透水事故获救的第二名、第三名矿工在救护队员搀扶下走出井口,升井的首名矿工南建宁已被送往医院治疗。

到12时20分,河南陕县支建矿透水事故中被困75个小时的矿工已有31名安全升井,其余38名矿工也将陆续升井。

随即,安全升井的人员被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救治,其他获救旷工也将陆续送达医院。

12时54分,随着最后一名矿工曹百成安全升井,河南陕县支建煤矿透水事故69名矿工在井下被困75个多小时后全部获救,抢险救援工作基本结束。

8月1日下午,有关领导到第二医院看望慰问获救矿工。并要求医院尽最大努力保证获救矿工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8月4日上午9时左右,随着留院观察的最后两名矿工痊愈出院,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中获救的69名矿工已经全部康复出院。

陕县支建煤矿“7·29”淹井事件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密切关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快速反应,积极组织,启动预案,全力施救,圆满地完成了救援工作。回顾这次抢险救援历程,可以让人深深感到,这次突发事件,既是一次对我们应对自然灾害挑战的严峻考验,更是一次对我们发展水平、执政能力、社会进步和党心民心的全面检验。这次抢险救援的成功,从根本上讲,靠的是综合实力的支撑,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靠的是社会各方的支援。

首先、突发事件应对要遵循时间第一原则。

突发事件通常都具有突发性、震撼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并且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其后果也许难以想象。鉴于突发事件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最为关键,政府必须立即在事发现场采取一系列紧急处置手段,及时控制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所以,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管理专家都认为,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快速反应是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一个政府或组织来说,当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否快速反应和成功应对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事情发生当天,温家宝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住时机,科学部署抢救工作,确保被困人员安全;当日,安全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煤矿东风井淹井事件抢救处理工作的意见》,对事故救援提出6点意见。事件发生后,各方联动,立即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周密部署抢险救援工作,为后来的成功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次、主动掌握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各方协同、科学救援。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领导者要尽早地赶到第一现场,及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相关信息。这对于决策和事件的处置以及舆论引导至关重要。领导者须尽可能接近危机的真实场景,亲身体验现场的复杂性和纷繁的细节,因为许多珍贵的线索可能被报告人忽视,许多看问题的视角在书面报告中无法体现。此外,由于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军队、警察、交通通信、消防、信息、搜救、食品、公共设殳施、公众救护、物资支持、医疗服务和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等,有的时候还有志愿人员参加,因此,突发事件应对中协调一致运作特别重要。

这起事件发生后,各方联动,立即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周密部署抢险救援工作。

一是排查事件原因,详细掌握抢险情况。针对河床洪水通过采空区涌入并下造成淹并事件的实际情况,在国家、省领导具体指导和专家共同研究下,果断完善了“一堵二排三送”的抢险方案,同时认真查看井下通讯联系和人员安全状况,划定氧气供应站、排水房。变压器房、排水通道、送风口等近10处与被困矿工性命攸关的部位为要害部位,全天候驻守,确保“生命线”万无一失。

二是查堵地面漏洞,确保井内不再进水。迅速查找地面漏水点,动员组织市、县党政机关干部80余名以及三门峡军分区和三门峡、洛阳武部队、公安消防官兵60余名,调用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以及大量救援物资,成功封堵透水漏洞,疏通下游河道,并坚持24小时上堤巡查,严防死守。同时,组织人员对矿区上游河段进行仔细巡查,对上游水库进行严密监测,保证了井内没有二次进水。

三是全力排水清淤,尽早打通营救通道。鉴于支建煤矿抢险力量薄弱,现场指挥部果断决定,由义煤集团抽调技术骨干80余人,调动千秋、跃进等矿抢险救援队1360余人次,轮班井下作业,全力以赴,日夜奋战,承担井下排水清淤工作,并组织调运各种型号水泵8台、电缆2400米、排水管道1200米等抢险物资,及时安装管道、水泵等设施,加快改造供电系统,积极抢修巷道局部塌方,实施科学营救。

四是科学压风送氧,确保井下人员安全。针对井下被困矿工较多,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氧气含量逐步降低的实际情况,指挥部专门成立了压风送气工作小组,三门峡新华水工机械公司送氧近200瓶,派技术人员现场协助工作,利用矿井原有的两条压风管道,24小时不间断地向井下压送新鲜空气和医用氧气,随时与被困矿工保持联系,及时调整压风量和输氧量,为被困矿工创造了基本的生存环境。

五是成功输送牛奶,补充被困矿工体力。为争取救援时间,指挥部将压风管道改为压风和输送液体两用管道,先后向井下被困矿工输送牛奶575公斤,并想方设法向井下输送生理盐水和营养食品使被困矿工体力得到补充,情绪稳定。

再次、强化保障服务,确保救援顺利开展。

此次事故处理过程中,除实施救援工作,还强化了各种保障服务。一是保证井下抢险安全。组织市、县两级公安民警对井下当班矿工使用易爆物品情况进行安全检查,安排公安部门协助矿方清理井下的火药库,并要求被困人员妥善管理尚未用完的雷管、炸药。

二是排查周边洪水隐患。组织中铝公司人员严密监视地面透水域,继续加固河道,力争再遇暴雨能够堵住水源,确保井下安全。

三是迅速恢复矿区供电设施。组织供电部门立即启动供电应急预案,对3公里的备用电源进行抢救性恢复,调集80余人电力专业队伍以及发电车等20余台救援车辆、5000余米电线电缆、1000千伏安变压器等相关救援物资,并制定了第三供电方案,有力保证了救援工作的电力安全稳定。

四是确保交通通讯畅通。由交通部门组织公路抢险突击队370余人,调动施工设备18台,运输车辆30辆,保通指挥车辆40台次,调运石料4000立方,土石方2630立方,疏通排水1000平方米,整平路面9万平方米,保障了运输物资和抢险指挥车辆的通行由移动通信部门对矿区进行紧急扩容,调集2台应急通讯车和发电车,保证矿区的通信畅通。

五是做好其他防备工作。组织气象部门对矿区天气形势进行重点监测、重点分析,做到了适时预报,并从减轻现场排水压力出发,实施局部消云减雨作业,成功“拦截”矿区西南方向的降雨。组织卫生防疫部门调集27台救护车辆,150名救护防疫人员,市、县医院预留90余张病床,保证被困矿工随时升井,随时救治。

六是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市、县、乡三级动员机关干部1500余人,组织往现场送水、送饭、送食品、送水果、送雨具,同行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援人力物力,千方百计保证物资供应。社会各界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为救援人员送来了慰问品,鼓舞了教援人员的士气。

同样重要的,维持救援秩序,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保障抢险救援现场秩序和安全。根据抢险救援工作实际需要,在东风井生产区不到1500平方米的可支配空间内,分别设立东、南、西三侧三道警戒线,形成相对隔离区,并按照承担救援任务单位和部门的职能,划分出指挥区、记者采访等候区、救护车辆集中区、井口核心区等工作平台,开辟了物资运输、应急车辆出入和救护应急通道,确保救援工作能够高效运转。

二是认真做好被困矿工亲属思想工作。深入被困矿工家中,主动通报救援进展情况,稳定家属情绪。并设立被困矿工亲属接待点,全力做好被困矿工亲属的探访工作,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三是全线安排出井救护工作。在主要通道由远及近划定临时停车场,在沟坡险要地段和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执勤点,加强车辆疏导和管理,有效避免了交通拥堵现象发生。同时,全力维护救护秩序。

最后,协助被困矿工积极自救。

事故发生后支建煤矿和当地铝土矿积极组织自救。被困人员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划分了若干小组,互相鼓励,保持镇定,及时监测有害气体浓度,妥善处置携带的炸药雷管,探水探路进行自救,为救援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支建煤矿“7·29”淹井事故暴露出在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上,在防范透水、治理水害上,以及在安全生产的应急救援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我们也必须头脑清醒,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那些带给人伤害的事故灾难,第7集,陕县“7·29”矿业淹井事件处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