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41

2018-10-09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和关注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一起回顾那一段困难面前携手并进、互帮互助的中非友谊。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在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中,我国军地医务人员组成的援非医疗队,奔赴抗疫前线,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体现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友好情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今天,我们继续回顾那场救援中的点点滴滴,今天播出第41集——最豪华的阵容!

第三批援塞医疗队队长段惠娟,对当时的立春节气感触最多,她说那时是立春迎“三喜”,哪“三喜”呢?她是这样说的:

今天是2015年2月4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立春是个再好不过的好日子,三喜临门!

第一喜是伴着今天零点的钟声来的。大西洋畔的塞拉利昂弗里敦正好比祖国北京晚8个小时,这里的零点正是北京时间早8点。辗转反侧睡不着,不禁拿起已调至静音的国内手机。“今儿立春,顺祝平安!‘南丁格尔’一事已在全国公示,我们正准备英文材料上报。”护理部张昕主任的短信不禁令我会心一笑,半夜三更睡不着觉的好处是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个好消息!妇产科王新华护士长历经医院4次举荐,终于胜利在望了!这不仅是对她去年作为我国首批援塞医疗队防控组护士长出色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2014年9月16日以来三批战斗在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一线46名护理人员舍生忘死守卫生命的肯定,而且是对我们三〇二医院先后奋战在抗击埃博拉一线共114名队员的肯定,是对全体“三〇二人”在传染界长期奉献的肯定!作为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我感到无比兴奋和无上荣光。

第二喜是伴着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对我们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的视察脚步来的。早上10点,世界卫生组织驻塞拉利昂外国工作组组长塔拉·维拉曼斯林、副组长查尔斯·布兰奇、协调员罗德里戈·蒙洛伊和培训员海克·林纳特一行4人来到我们中塞友好医院,他们先后视察了我们红(污染)、白(清洁)、绿(半污染)三区设置,分诊台设置和分诊流程,入院及出院流程,防护着装及诊疗流程。还饶有兴致地走进了我们每周三上午为塞方护士开办的培训课堂,并大加赞赏我们从国内带来的输液模拟培训手臂!

塔拉·维拉曼斯林组长对我中心在短期内能将一个普通综合医院改造成一个完全符合烈性传染病防护、隔离标准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共收治了近800例次的患者,并保证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工作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军人在此次援助任务中发挥的创造力和执行力让他们敬佩和赞叹。

当他们得知我们不仅对病房环境进行终末消毒,还为出院的病人提供洗浴和洗浴用品,并对病人住院期间的衣物全部销毁,提供两套从中国带来的我们自己也穿的圆领背心和短裤时,他们频频点头,还问:“都是免费的吗?”我回答:“都是免费的。”同时,出于“三〇二人”对三〇二医院文化中为病人“四零”服务的敏感,想到了我们在这里也是“四零”服务模式,除了“零待诊”“零感染”外,大家还苦练英语,与塞方护士密切配合,保障了医患沟通“零障碍”,病人“零漏诊”。这是我第一次公开以解放军女大校的身份带队到海外执行任务。

西非埃博拉疫情重灾区塞拉利昂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美势力树大根深。这里有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英国、意大利、韩国、南非以及美国主导的无国界医生组织等22家国际医疗机构,作为唯一一支代表中国在塞开展埃博拉留观和诊疗工作的中心,我们是在小国家里的大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形象,正如出发前卫生部首长提醒的“一举一动都在聚光灯下”,国际社会的评价尤为重要。接过前两批战友的接力棒,今天圆满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视察,真是件大喜事。

第三件喜事是来自河北涿州大姐的信息,说她今天中午下班回家发现老妈在窗前站着呢!腰椎压缩性骨折后在床上足足躺了快7周的老妈终于在今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这天站起来了,我心花怒放!

爸妈家在保定,但自从我有孩子后,他们就一直充当“救火队员”,随时会被我调来北京帮忙。他们曾在我抗击“非典”时在京为我照料刚刚4个月大被迫断奶的女儿,曾在我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时赶来救急。这次,他们来京与我团聚,送我出征。不料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妈在一次剧烈咳嗽后腰部剧痛,确诊为腰椎压缩性骨折。考虑到她是过敏体质,特别是对很多药物过敏,在骨科的同学怕她打骨水泥有问题,建议保守治疗,卧床8周!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就要出发了,怎么办?!

这时候,我老妈的“救火队员”——我大姐从涿州赶来了,她向单位请了假,到我家来伺候老妈。我放心了,可老妈不放心了,说她在我家这样天天卧病在床会影响我出征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用她的话说是我“会不安心”。她坚持让我利用元旦放假找辆救护车送她去涿州大姐家,并保证春节不回保定了,就在大姐家过年,说大姐家有网,在那里我们可以网上见面,用她的话说这样我“会安心”。要知道,传统的老爸老妈是从来不会同意到女儿家过年的,这次为我的“安心”破例了。是啊,从元旦到今天已经1个多月了,亲爱的老妈,今天您能站起来了,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喜事!

这些事已经成为过去,但有些事一定让你终生难忘。

第三批援塞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孟玉华回忆说:

我们有一个患者骨折了,医生就问他为什么没有治疗,患者没有回答。塞方人员说,骨科医生去世了,没有地方看,怕自己感染,也怕自己受伤。在塞拉利昂,我们什么都要注意,要是骨折了,在那里真的没有地方看。

有一次,我们一组人坐车去上班,路上有两个医生相互开玩笑地说,我就在咱们来回走的路上给你选一个山头吧,一旦你回不去了,你说埋哪个山头就埋在哪个山头,要不然我就给你砍棵树,把你烧了,我背两根大腿骨回去。在那种环境说出来这样的话,大家表面上哈哈一乐,但心里还是带着那种悲壮和紧张的感觉。

最开心的是吃一次饺子。在国外吃一顿饺子,那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是中资企业自己种的韭菜送过来的,鸡蛋是当地采买的。

有一次在食堂里,队友拿一把其他单位的红外体温枪给我量体温,结果一量体温就报警,那次是真的害怕了。回去以后,我觉得红外体温枪毕竟不太准,我又拿队里发的水银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结果很正常。当时我怀疑是不是队里发的体温计坏了,之后,又拿出自己从家里带的一支体温计,一量还是正常,心里就觉得应该问题不大。又回想自己白天在中塞友好医院工作的整个过程,毫无问题,但心里总是不踏实。

然后我就不再和大家直接接触了,实行自我隔离。那天正好赶上我休息,第二天早晨睡醒了,还活着。然后又过了一天,再醒,还活着,然后我才敢出门。整整吃了三天的方便面。如果有谁来敲门,我就说在睡觉,主动自我隔离。

观察几天体温一直很正常,也没有任何症状,我才去上班。这事我也向领导做了汇报,她问我去病房有没有暴露,我说没有,她说那应该没有问题。她想让我抽血查一下,我说没有症状,查血是没有用的。一般不出症状,是查不出病毒来的。

随后我拿着自己带的饭盒吃饭,断绝与大家的接触。到第四天,我发现那把体温枪还在后厨,就问他们,这把体温枪放这儿干吗?有人说,这枪不好使了。这时,心里头那块石头才落下来,原来是一把坏的体温枪。

准备回国时,我们有一个护士,是跟着先遣组来的一个护士,我们也是犹豫再三,因为她是骨干,但最后决定还是让她先回。这个护士告诉我,她回国后,怎么也睡不着觉了,一直到我们回来,已经6天没有睡觉了,一闭眼睛,脑子里不知道想什么,也没有完全想在塞拉利昂的事情。但是那种紧张的状态,就是缓不过来。有人给我们做心理疏导,有人带着做运动,然后偶尔吃一点儿药,她大概吃了5天,人才算是缓过来了。

因为我们原来也是一个科的,我就问她怎么回事,她说真的不知道。我问她在非洲睡得怎么样,她说在非洲睡得好好的。我问她在非洲吃药了没有,我们确实给大家每个人都发了助眠的药,我从没有吃过,她说也没有吃,但回来吃过两次,吃完了就能睡着,但只要一醒,就再也没有睡意了。

我原来在北京的时候,觉就不多,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到塞拉利昂后,很快进入状态,凌晨3点多起床,就开始一直忙活,这60多天一直忙活着。

战地文化生活特别重要。到了那个国家之后,你在那里举目无亲,文化是无形的,随时随地的,不管是数字的、纸质的。在那里你什么也听不到,除了你周围的这些人,没有任何信息渠道。有Wi-Fi,但Wi-Fi有时候一断,就好几天没有,这在那里很正常。因为当地人效率不太高,不会那么快给你修好。

其实那里的自然条件挺好的,景色很美,原来被称作非洲的小香港,曾经很富裕。大西洋畔真的是太美了,在驻地的阳台上就能看到海岸。我们每天吃完饭,外面食堂那里有一个平台,像一个观景台,大伙儿就在那里跳兔子舞,大家一圈,所有男女一块儿跳,又简单又好玩儿,又锻炼身体,那个平台就是我们自娱自乐的地方。

我们的刘育蕾护士长瑜伽练得很好,她是跟着三〇二医院瑜伽培训班练出来的,所以她到了塞拉利昂后,就带着大家一块儿练,工作之余,早上练瑜伽,晚上跳兔子舞。春节前有一段时间,大家在排练各种节目,挺忙活的,有时候排练到晚上10点多。我们这支队伍,所有的一切都自给自足,文化生活也搞得有声有色。

在那个地方工作生活过之后,也会有感情的。首先它的环境很好,纯天然的。就在大西洋边,三面环海,窗外都是大海。而且那个海不像咱们到海边看到的海,都是大洋,一望无际的大西洋。海水是绿的,非常平静,沙滩是白色的。两个月来,我们每天上下班都路过著名的蓝茉莉海滩景区,但一直都没有下去看看。

我去执行这次任务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人变了。以前还计较一些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现在都不放在眼里了,因为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回来以后出去业务交流,每次到最后一张幻灯片,我都会说,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活着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结果,需要我们积极地去面对,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

回到三〇二医院后,有时中午在食堂二楼吃饭,还能看见播放医疗队援塞抗埃的纪录片,我一看到就会把筷子放下,等看完了再吃,满脑子在跑火车,想着那个时候发生的种种情景,一切都历历在目,就好像是昨天刚发生的,还是那么的生动新鲜。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第41集——最豪华的阵容!今天先说到这,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咱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