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42

2018-10-10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和关注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一起回顾那一段困难面前携手并进、互帮互助的中非友谊。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在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中,我国军地医务人员组成的援非医疗队,奔赴抗疫前线,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体现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友好情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今天,我们继续回顾那场救援中的点点滴滴,今天播出第42集——三进生命禁区!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方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宣传的手段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第三批援塞医疗队政工干事洪建国是负责宣传,负责新闻内容的,回国后,他也向大家讲述了他在当时的感受:

从“非典”,到“甲流”,再到埃博拉,自从进入21世纪,似乎每隔几年,潘多拉的盒子就会开启一次,为整个地球蒙上一层阴影。

常言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我军唯一传染病医院的一名宣传干部,关注新突发传染病发展趋势早已成为我分内的事,埃博拉横行无忌自然让我的神经紧张,以后竟能鏖战西非,与埃博拉“零距离”接触,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

2014年9月,中央军委从我们三〇二医院抽组了解放军第一批援塞医疗队,赴塞执行两个月的抗击埃博拉任务。当时,我虽然没有随首批医疗队上前线,但在后方我也没有闲着,总想为援塞做点儿事,于是,就与前线的首批援塞医疗队政工干事黄显斌天天连线,日夜撰文,宣传医疗队员直面埃博拉的感人事迹,有300多篇新闻稿件在国内外的各大媒体上发表,第一时间传递出了“中国声音”。“能宣传援塞抗埃英雄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弘扬正能量”,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2014年10月15日那一天,第二批援塞医疗队开始组建,得知消息我很快递交请战书,有幸成为医疗队预抽组队员,也参加了第二批援塞医疗队第一次指挥组会议。那一刻我特别兴奋,想象自己能作为一名军人上前线,战斗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一晚我失眠了,一整夜都在考虑医疗队宣传的事儿。

第二天一起床,自己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特别有精神。谁知,老天爷就像给我开了一个玩笑似的,正当我准备参加第二次指挥组会议时,组织通知我,不用参加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郁闷之后,我想组织有组织的考虑,只要能为援塞医疗队服务,身在前方后方都一样。

转眼两个月又过去了,时间很快来到了2014年12月,这时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开始抽组了,那些天有人见我就问:“你准备好了吗?”我笑着点头。直到2014年12月15日那一天,当三〇二医院姬院长宣读抽组队员中有我时,一直悬在我内心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我如愿成为第三批援塞医疗队的“宣传干事”,高大上地自称“战地记者”“新闻发言人”,因为有先前的准备,这一次我更坦然和自信了。接下来一个月是紧张而忙碌的准备。我听取了多位同事的建议,不断完善宣传方案和思路,与媒体联合跟踪报道医疗队,挖掘了挺多感人故事,激励和鼓舞着每名队员。

2015年1月13日的夜很黑,但是,三〇二医院院内却是灯火通明,战友、家人都来为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先遣队员送行,我也是先遣队员。那一天,我似乎有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感觉,然而就要出门的时候,2岁的儿子却始终不让我走,哭着喊着要我陪他一起玩,无奈我只好撒谎说去办公室才得以脱身。随着一声“出发”的口令,队员们陆续向大轿车走去,就在这一刻,一个个亲人离别的场景无不令人动容,拥抱、挥手、呐喊。这时,我的一位老战友从河南发来信息,很短但很震撼:“兄弟,一定要活着回来见我!”抬头望着窗外送行的人群,人头攒动中我发现了妻子,我们突然四目对视,她没有挥手,而是默默地看着我流泪......那一幕,牢牢地记在我的心里。

作为一名宣传干事,不到一线是没有发言权的。抵塞后我多次要求深入埃博拉病房拍摄第一手资料,医疗队领导也许出于埃博拉的危险和医疗队自身安全等考虑,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我的请求,当时我焦急万分,直到半月后,也就是2015年2月1日,我才被批准进入埃博拉病房。事先我把照相机、摄像机用专门的袋子裹了个严实,然后自己再穿上防护服,把自己裹个严实。第一次走进埃博拉病房,因为有同生共死的战友相伴,自己没有丝毫的胆怯。我手持摄像机,脖子上挂着照相机,一会儿摄,一会儿拍,记录下队员与埃博拉战斗的瞬间。那天气温在30°C左右,队友们看我步幅过大,一个劲儿地劝我行动要慢些再慢些,减少体能消耗。

“前方是埃博拉重症患者的病区,千万不要触碰任何东西!”同行的医生告诉我,我顿时警觉起来。“前面门口有一摊血迹!”“抬起脚,不要踩着血迹,直接迈过去。”“刚才那位患者病情严重,口吐鲜血,不幸去世了。”这让我更加认定了一个观念:与埃博拉战斗,死亡就在身边,危险就在眼前。

在病房里,我看到埃博拉患者痛苦的表情,有的已经虚弱得连睁眼都困难。在埃博拉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生死可能就是一瞬间。等医护人员查完房,我们回到半污染区时,我的脸上、胳膊上、手上、后背上已经尽是汗水,疲惫的我竟忘记怎样正确脱防护服,在队友的提示下,我按照墙上画的穿脱防护服流程,将11件防护用品一步步地脱下来,当摘下口罩的那一刻,我感觉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是多么的幸福啊!当走进淋浴间的时候,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已经被我一饮而尽。

我清楚地记得再次进入埃博拉病房,那是2015年2月18日,这一天是农历的大年三十,国内的人们正在欢天喜地地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我要记录下队员们春节在非洲坚守岗位的画面。由于我前期超负荷工作,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头发也白了不少,那段时间身体频频发出“警告”。那天在去医院的路上,我出现了晕厥的现象,一阵阵地头昏脑涨眼花,队友们怕我身体吃不消,都一个劲儿地劝我先不要进病房了。看到队友们为了非洲埃博拉患者无私无畏的神勇表现,我没有理由“先倒下”,没有理由“说歇歇”,坚持一定要进入病房,于是,我闭上眼睛稍作调整,一睁眼又觉得浑身有了使不完的劲儿。

这次,段惠娟队长下令让我进病房时间最多不超过40分钟,并且有人全时监控我的身体状况。有了上次进病房的经验,我在这次进病房前一口气就喝掉了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以便更好地维持体力和水分。上午8点,医疗队早交班后,我和8名队员穿好防护服进入了病房,当时温度计显示为30°C。不一会儿,大家就走上了各自的岗位,有的消毒,有的接诊,有的查房,有的拍片,有的配药,有的送药,有的喂服,有的输液,有的检测,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这一天,医疗队为每名埃博拉患者送去了新春贺卡和礼物,祝他们早日战胜病魔。每位患者看上去都很高兴,他们说知道中国的春节。在病房里我还看到了年轻小伙儿卡马拉,当他接过队员们送给他的新年礼物时,一直都在说谢谢。卡马拉那双略带湿润的大眼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直直地盯着中国医疗队员,我想尽管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相同的,他那眼神中流露出的尽是对中国医疗队员说不尽的感激。当我听段队长说卡马拉明天,也就是中国的大年初一就要康复出院时,我觉得这个消息是送给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全体队员最好的新年礼物。“进一次埃博拉病房不容易,要把队员们在埃博拉病房的工作状态一个不落地记录下来。”这时,病房外队员拿对讲机不停地呼叫:“进病房1小时了,该出来了!”按照医疗规定,人进入埃博拉病房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否则身体就可能会出问题,尽管当时我早已疲惫不堪,汗流浃背,但不敢有片刻的停歇,一直不肯放下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为的就是留下最珍贵的抗埃影像资料。“1个半小时了,赶紧出来!”“已经2小时了,必须出来,再不出来就出事了!”2小时后,我拖着几近虚脱的身子走出了病房,接着又是咕咚喝掉了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那一天,当我们回到驻地吃年饭时已是下午1点多了,那时北京时间已是大年除夕晚上9点多了,国内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开始1个多小时了,坐在饭堂里我无心看春晚,草草扒拉了几口饭,回宿舍赶紧整理在埃博拉病房里拍摄的素材,等整理好写完稿子已是下午4点多,此刻已是北京时间除夕夜里12点多,这时我才想起过年给家人打个电话。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也从来没有以这种方式和状态过过春节,忙碌而充实,有危险而又义无反顾,不能与家人团聚却有着特殊意义!值得高兴的是,队员们坚守岗位的新闻竟然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让亿万观众看到了抗埃队员的无畏与艰辛。

半个月后的2015年3月5日,距离回国的日子渐渐近了,于是我再次请求进入埃博拉病房。这一次,我在埃博拉病房里更加的从容和自信,并在里面拍摄和记录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这些都是我一生的财富。

其实,我们每批援塞医疗队中的宣传干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宣传好抗埃事迹,传递好中国声音,在塞拉利昂都是“玩儿命”地工作,要么每天白天组织活动、协调事情、深入采访,晚上挑灯夜战,撰写稿件,及时向国内发出第一手新闻,要么写稿写到夜里3点,要么夜里3点起床写稿。因为北京和弗里敦有8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我们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才能保证医疗队的新闻当天传回国内,第二天在国内刊播。

很遗憾的是,驻地宾图玛尼的网速很慢,有时慢得像头牛,还时不时“卡住”“中断”,所以在向国内传稿时,尤其是向中央电视台上传视频资料时,你还得瞪大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断网了,还得重新上网,重新发稿,这是很要命的!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对国家的利益、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现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之一。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宣传工作能够根据舆论导向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医护形象、鼓舞士气的良好作用,因此更应该被予以高度的重视。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第42集——三进生命禁区!今天先说到这,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咱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