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43

2018-10-11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和关注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一起回顾那一段困难面前携手并进、互帮互助的中非友谊。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在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中,我国军地医务人员组成的援非医疗队,奔赴抗疫前线,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体现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友好情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今天,我们继续回顾那场救援中的点点滴滴,今天播出第43集——“超级战士”!

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副队长刘翀,回国后,他也向大家讲述了他在当时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回顾:

在我们第三批援塞医疗队里,有6名年轻战士。于宏毅、卢海、解晨、徐晓宇4位是“大厨”,赵阳、闪占朝是2位驾驶员,他们是后勤保障组的队员,在去塞拉利昂前线之前,他们的身份是通信员、勤务员、驾驶员,但是,一踏上塞拉利昂的土地,他们立刻变成了神通广大的“超级战士”、分身有术的“多面手”。在那里,这6名战士主要由我来管理,给他们安排各项工作,我们都比较熟悉。

于宏毅是炊事班班长,也是这几个小伙子中兵龄最长的老兵,他本是三〇二医院院务部通信站的一名老班长,性格比较沉稳内敛,但是技术很娴熟过硬。卢海、解晨和徐晓宇则是院务部勤务汽车队的司机。来到塞拉利昂后,于宏毅和卢海两名“80后”班长带领解晨、徐晓宇两名战士,组成了保障医疗队的炊事班。之前,他们都和炊事班扯不上关系,有的甚至在家连厨房都没有进过。虽然,出发前他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凌晨4点半,便到食堂开始跟着阿姨学做面点;中午,向大厨们学习如何配菜、掂锅和炒菜……但是,初到塞拉利昂,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把这些“大厨”搞得有点儿措手不及,在集训时学到的本领只在主食方面用上了,可见炊事班遇到的问题不少。塞拉利昂青菜品种很少,当地菜农疏于耕作或者是他们的种植方法有问题,总之青菜特别老。往往买了几十公斤的青菜,择出嫩菜之后就所剩无几了。医护人员那么辛苦,青菜就那几样,炊事班的压力比较大。菜品局限性大,于是,他们就靠花样翻新来增强食欲。清炒、白灼、酱焖、炝炒……炊事班把能想到的花样都做了个遍。有时于宏毅还会建议领导组织大家吃火锅,这样既方便,又能让队员们有新鲜感。炊事班还在每天提供的水果上下功夫,他不断变换造型,让大家有点儿新鲜感。

当地的炒菜锅比国内的锅大了将近两倍,掂锅十分吃力,没办法,于宏毅只能带着战士硬着头皮上。驾驶员因为出车,吃饭时间不固定,常常过了饭点一两个小时之后才能回到驻地。但无论他们回来多晚,于宏毅都会嘱咐后厨一定要记得留饭。

卢海班长原本是车队勤务员,踏实老练,业务精湛,古道热肠。卢班长是地道的湖南人,做得一手正宗的湘菜。在赴西非前,细心的他想着大家要在异国过年,为了让战友们能感受到家的味道,他特意嘱咐家乡的老母亲提前熏制了很多腊肉和肉丸子邮寄到北京,他再从北京一路带到塞拉利昂。

在塞拉利昂,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在国内得心应手,为了方便队友们剪发,卢海自带了全套的理发工具。那段时间,男队员的发型全部都是“卢氏制造”,队员们在理发后由衷赞叹:“这不花钱的比专业理发店剪得还有型嘛!”可别小看这“业余”理发技术,在疫区尤为重要和难得——既免去了队员外出理发的奔波,也避免了潜在的交叉感染,班长想得真的很周到。

2015年3月1日,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在驻地举行了火线入党宣誓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解晨和徐晓宇因出色表现被批准火线入党。解晨性格内向,害羞腼腆,沉默寡言,但他在自己主要负责的面点工作上踏实肯干,思维灵活。一个从来没有进过厨房的门外汉,迅速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厨”,这和他背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由于主食的蒸煮时间较长,解晨每天5点多就要起床,尽量让早点能够品种多样:馒头、花卷、豆沙包……当地天气十分炎热,蒸箱在蒸豆沙包的过程中总是往外渗水,本来揉得比较圆滑的豆沙包很快会“起泡”,软塌塌的样子就让人没有食欲。解晨肯动脑筋,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在入蒸箱前,他就用菜刀把豆沙包压瘪,再在上边拧出花瓣的形状。这样新颖的造型,使豆沙包变得招人喜欢起来。最初,解晨几乎每顿都熬白米粥,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后他便进行了调整。塞拉利昂盛产南瓜,于是大家的餐桌上多了南瓜粥;怕队员们中暑,解晨每天中午必备绿豆汤。解晨和徐晓宇经常合作开发特色面点、小吃,让全队战友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发出连连惊叹。徐晓宇聪明机灵、富有创造力,他的本职工作是驾驶员,别看他年轻、面带稚嫩,一举一动还像个大男孩,却爱心十足,心灵手巧。2015年2月14日,周六,队员们照常6点半起床、7点半集合整队准备用早餐。刚一进饭堂,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桌子上摆着一盘码放得整整齐齐的金黄色玫瑰花花卷。原来,这是徐晓宇为医疗队全体队员献上的“情人节早餐”!

前一晚,大家还在互相调侃着怎么过“洋节”的时候,徐晓宇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份别出心裁的礼物。他综合了网上的做法,融入了自己的创意——先把南瓜蒸熟,之后压成泥,与面粉、奶粉按比例和到一起,醒2个小时之后再将面擀成面饼,压成圆形,然后用手一朵一朵卷出来……光看工序就复杂到让人惊叹,没想到这个身高1.85米的小伙子竟有这样的巧手和耐心。大家对着这个“杰作”一边称赞,一边拿出手机拍照,竟都舍不得动口,一位女队员还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最打动人心的情人节玫瑰。”虽然身处异国他乡,队员们的心都因这份深情的浪漫而温暖。种种惊喜和温暖背后,饱含了4位非专业“大厨”的努力与付出。抵达西非后初次做饭时,他们不适应大锅大火,被火燎伤后手背布满水泡,却依然坚持工作;室外气温30°C以上,他们每天守在高温炉灶旁挥汗如雨;抵达塞拉利昂已整整1个月,他们还没有踏出过驻地大门半步,更不知何为西非异域风情……但是,他们没有半句怨言,不敢有一丝懈怠。

为了保证工作人员上下班,给值班人员送饭,处理突发应急情况,外出会议交流、参观、学习等用车需要,医疗队配备了3辆汽车,但由于人手紧缺,驾驶员只有赵阳和闪占朝两人。

如果没有亲身体会,根本想象不到在塞拉利昂驾车的困难。塞拉利昂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这里马路状况很差,全国没有红绿灯,没有道路指示牌,更没有人行道,只靠交警人工协调交通。两名驾驶员凭借经验,谨记“一慢二看三通过”的原则,很快便基本适应了首都弗里敦大街小巷的路况。他俩每天顶着高温,冒着随时出现突发状况的危险,克服语言沟通不畅的困难,奔波在弗里敦的狭小街道上,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安全行驶了2万多公里,为战友们能够顺利完成每天的工作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赵阳负责驾驶班车接送队员们上下班,每天从驻地宾馆到中塞友好医院至少跑两个来回,单程约40分钟。他每天6点半起床,发车前认真检查车况,擦拭车辆;晚上收车后,将车辆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再次检查车况;因为当地蚊子很多,他每天晚上锁车前都在车里喷洒驱蚊剂,使医护人员在车内免遭蚊虫的侵扰。忙碌了一天,很多医护人员都会在回途中累得睡着,为了避免颠醒大家,赵阳时刻紧绷神经,尽量平稳驾驶。

在出车之外的时间里,只要需要他出把力,赵阳都会冲在前边。在驻地,他常常帮着做洗菜、摆盘之类的琐事;医院经常停电,一旦停电时间过长不仅会损坏仪器,还会对病人产生直接威胁,他就变身成了“电工”,登梯爬高进行维修……赵阳总是这样照顾他人、忽略自己,他就不累吗?他额外多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有技术,更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

闪占朝是机动驾驶员,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固定的出车时间,随时准备出发,一声令下说走就得走。弗里敦坐落在山区之中,盘山路、急弯、上下坡十分常见。闪占朝开车非常谨慎,而他最怕的就是当地特色的人车混行。有一次回驻地的路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道路上挤满了人。“就跟王府井步行街一样,车两边都是人,恨不得蹭着车身行走。”但是,不能随意按喇叭,只得越开越慢,车辆一度停滞在人群中,他生怕稍一加油就会冲倒一片……好在有使馆人员带车,否则他真不知道怎样才能通过险情。

白天还好,晚上在塞拉利昂开车简直就是“步步惊心”。因为马路两旁没有路灯,打近光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路况,打远光又对行人不礼貌甚至可能影响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闪占朝只得小心翼翼地摸黑驾驶。一天晚上,在他的车前方不远处有个路人同向而行,直到车子离他只有几米时,路人才回头,瞬间露出了白白的牙齿——闪占朝此时才发现他,并利索地把车刹住。“天也黑,当地人肤色黑,如果他不咧嘴,根本没看到前边有人!”他说。

闪占朝独自承受了这些胆战心惊,他憋在心里不愿与人诉说,一是怕大家会为自己担心,二是即使讲述一遍也实在后怕,难免更增加心理压力。他能做的就是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不断提醒自己慢些、稳住,时刻准备着即使路边突然冒出一个人也要把车刹住。

在非洲的每一天,都有太多故事发生,第三批援塞医疗队护理组队员刘利敏每天记录,还写出了很出名的抗埃日记《与魔共舞》。刘利敏在回忆那个特殊时期时,做了这样的讲述:

说实在的,我是个泪点挺高的人。平时在国内,工作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委屈,我也很少流泪。但是这次随队出征,我的泪点好像降低了,记得至少流过三次泪。

第一次流泪,是我过生日的时候。当时,我累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战地餐厅。突然间灯火熄灭,一个惊喜不期而至——蜡烛亮起,战友们“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最亮眼的是大厨用鸡蛋和火腿肠做成的两颗“心”,代表着战友们对我的深情祝福!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2015年1月16日我35岁的生日是我最难忘的一个生日。烛火中,我流着泪许下了愿望,希望埃博拉疫情早日结束,希望部队早日完成任务凯旋,希望战友和自己幸福平安。当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三〇二医院这个大家庭一员的无比幸福!

第二次流泪,是我们段惠娟队长站在队伍前,大声宣布我们的抗埃综合数质量跃升各国留观诊疗中心第一的时刻。当时正值春节,队长说,春节期间,三〇二医院最关注的就是收容和数质量指标,我们在海外也时刻要与医院保持高度一致,一样要把这项工作抓好,但是我们保持好成绩的前提是要大家都安全,没有比大家的安全更重要的事情。队长激情满怀,我和队友们也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第三次流泪,是大年三十和家里视频通话的时候。要说到了异国他乡的前线不想家,那是假的。可是工作一忙,也就忘了想了。更何况现在有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家里视频通话并不是难事。可是大年三十,当家人的笑脸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哭。特别是5岁的儿子对我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是的,我是个母亲,也是个女儿,新春佳节,万家团圆,我多想陪着孩子、陪着老人一起吃团圆饭、放鞭炮呀!可是,我同时也是军人,军人的使命在战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军人必须把家庭暂时忘掉。在那一刻,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这身军装的分量和肩负的责任。

这三次流泪让我终生难忘,激励我加速成长。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第43集——“超级战士”!今天先说到这,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咱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