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金沙江堰塞湖大救援 下

2018-10-26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和您聊聊金沙江堰塞湖大救援 下集。

2018年10月11日早7时,金沙江江达县波罗乡流域发生山体滑坡,据当天昌都市网信办发布的信息,堰塞体长约5600米,高约70余米,宽约200米,水体约7840万立方米。当天波罗乡及波公村、宁巴村已成为“孤岛”,其中,波罗乡白格自然村、宁巴自然村被全部淹没,湖上游受威胁范围已达20余公里,涉及江达县岩比乡、波罗乡。

救援人员一边制定预案,一边惴惴不安地等待着。而水位监测人员能做的,是盯紧水位涨落,及时传回数据,为后方评估灾情和制定救援方案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12日傍晚传来一个好消息,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湖水从拢口自然溢出,流量达每秒5-6立方米,整个堰塞湖逐渐进入自然泄流状态。不过,由于自然泄流的出水量暂时小于堰塞湖来水量,堰塞湖的水位依然在持续上涨,监测人员不能掉以轻心。他们甚至来不及吃饭,直到下午三四点,才吃上第一顿饭——开水泡面。

从10月12日下午6点到晚8点,水位上升速度减缓,但仍以每小时50厘米左右的速度爬升。对于监测人员来说,上升速度的放缓意味着水位可能正在接近最大值,不敢有丝毫松懈。

晚上8点左右,监测点附近再次发生塌方,在指挥部的要求下,格乐带着同事暂时撤离到不远处相对安全的营地。但他无法放心休息,晚上11点,又带领同事回到岸边的监测点。“光听到前后都是滑坡的声音,乌漆嘛黑的又看不见。”26岁的监测人员尼布回忆当时的情况时仍心有余悸。事后证明,格乐的决定是正确的。13日凌晨0点30分,检测人员抓取此刻水位为2946.07米。此后一阵阵高达六七米的水浪持续了十几分钟,到凌晨0点45分,监测人员记录到的数据为2946.01米。

这是他们在现场监测以来,金沙江堰塞湖水位第一次下降。也意味着,此次堰塞湖的最高纪录水位停留在了2946.07米。而这一高度,比他们赶到现场监测的第一条水位高了16.91米。

“捕捉到最高水位和下降趋势,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一半了。”格乐一脸倦容,满眼血丝,但话语里仍然透着完成职责的骄傲感。

第二天,监测人员扎多用红色笔在2946.07米的对应位置做了标记。白色的笔记本上沾着些许泥土的痕迹,但每隔15分钟一次的记录,没有一次遗漏。

格乐介绍,水位从凌晨1点半到凌晨两点,只下降了20多厘米,但两点以后下降速度加快,平均每小时下降两米左右。降速加快并不是好事,这意味着堰塞湖拢口承受的水压也在增大,他们仍需要密切留意水位变化。

当晚,监测点又发生塌方,所有监测人员都没敢合眼。

13日上午9点左右,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右岸拢口完全冲开,江水以每秒5000立方米左右的流量奔流而下,堰前水位迅速下降,湖水水位下降20多米。专家们宣布,溃坝隐患已完全消除。但格乐和同事们的工作仍在进行。

格乐水位监测点位于波罗寺旁边的一截公路上,公路前方不远已经被滑坡损毁,一台全站仪被置于公路边沿,对准几十米外的江水。

13日下午6点左右,堰塞湖水位已经下降30多米,通往乡政府的小桥已经露出桥面。

堰塞湖旁边的山体仿佛被削去一块,水位退去之后,滑坡附近的庞大土石尽显眼前,令人顿觉大自然蛮力之可怖。

格乐与监测人员围着检测设备交谈,不时记下数据,拿出手机编辑短信。他们的裤腿都裹满了泥浆,鞋子也是湿的,冷风吹来,几个人弓着背瑟瑟发抖。36岁的格乐身形强壮,说话条理清晰。他告诉澎湃新闻,现在水位下降缓慢,距离恢复到正常水位可能还需要几十个小时,但平稳的下降速度让人心绪稍安。

他们整宿未合眼,只能白天轮换时小憩。在同事拍下的一段视频中,格乐和尼布斜躺在车上,尼布身上的救生衣都没来得及脱下。这样的休息,一次只有半个多小时。

10月13日晚,波罗乡又突降暴雨,由于担心水情突发变动,格乐和同事们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14日,国家应急部召开应急联动会议,宣布金沙江堰塞湖水位基本恢复正常态,未出现大面积险情。这条信息的发布,让撤离家园的人们备受鼓舞,他们或许很快就能回家,躺在自己熟悉的床上。

而官方对灾情形势的研判,离不开包括格乐等在内的一线水文监测人员的数据监测和采集。水位持续回落,原来的监测点位已经难以获得准确数据,格乐决定将监测设备转移到更靠近堰塞湖的区域。

10月14日下午,他们带着设备,徒步来到距离波罗乡政府以南两公里的地方。格乐估计,在满是泥浆的路上,他们跋涉了有一个多小时,且各自负重25公斤。

由于连续作战三天,手电筒的电已经耗尽,太阳能电板又未能蓄够充足的电,他们只能借着手机的光,观察仪表数据。最后,手机的电量也告急,大家便决定关掉4个手机,保留一个手机的开机,以维持与后方的沟通。

这处监测点近乎“孤岛”,车子无法开进来,夜里寒气让人无处躲藏。最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废弃工地的项目部,在里面升起篝火,捱过了最后一个夜晚。

10月15日下午,格乐等5名监测人员,被轮换的同事接替,此时他们已经奋战四天四夜。在泥泞环境中工作4天,监测员尼布的脚浮肿变形。

卸下紧张的情绪后,尼布说,他上车就睡着了,“不知道是怎么到县城的。”夜里洗澡,他发现袜子竟然脱不下来,仔细一看,脚底已经被泡浮肿,与袜子粘连在一起,不忍直视。

一些照片记录下了尼布的脚底板,因为长期泡水,那上面“沟壑”密布,好像是幅浓缩的地形图。

灾害来临时,各级政府和干部也准确判断灾情,统一安排、有序组织转移群众,实现了科学抢险救灾“零伤亡”。

波罗乡党委书记四郎旺修说,当时天还没有亮,还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情况导致了河水上涨。乡政府所在地热多村每户来了一个代表,先去抢救河边的装载机、汽车。还有群众赶到村里的砖瓦厂,搬水泥、搬砖。

但是,四郎旺修看到水涨得太快了,又没有降雨,下游电站也没有截流,他感觉这不是一般的洪水。

“不能让群众再靠近河边了。”四郎旺修马上组织安排乡派出所干警劝阻群众到河边抢救物资,确保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不一会儿,宁巴村也报告,洪水猛涨,村委会快要被淹掉了,有些离河近的房子已经被淹没。四郎旺修意识到,金沙江的水可能被挡住了。

“绝对不允许人员伤亡,都往山上撤,水涨得很快,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撤离。”四郎旺修一边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一边让工作人员通知沿江村村干部、驻村干部立即组织群众转移。

7点45分左右,波罗乡第一小学校长格勒朗加接到了波罗乡政府的电话,准备组织师生撤离。队伍行进到藏曲河边时,因江水倒灌,河水水面离藏曲河桥面只剩一个成人手掌高。

情况万分危急!走在最前面探路的是几名乡政府的干部,随后是老师带领各自班级的学生,有序而迅速地过桥。人过完桥后,就是三辆装满学生被子的大车通过。

格勒朗加走在最后面,他要保证每一名师生顺利过桥。“险之又险!等全校师生过了河,大家回头看时,藏曲河桥已经被洪水淹没了。”

“与昨天相比,水位已经上涨了2米。”14日11时许,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四兴自强完小教师木寿永向记者发来消息。此时的木寿永,已志愿参加防汛工作队,跟随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江边排查,转移群众,监测水位。

石鼓镇地处长江第一湾,木寿永所在的四兴村在长江第一湾的上游。按照部署,石鼓镇已划定1830米高程警戒线,警戒线以下人员全部撤离。

“石鼓镇共需转移1100人,洪峰来之前已全部转移。”石鼓镇党委书记杨晓泉说。

21时,工作队打着手电筒去江边排查、巡逻。

22时许,洪水滚滚而来,“离警戒线只有60厘米了!”工作人员发出警报。

23时30分许,“洪峰进入四兴村!”这是最危险的时刻。

“不怕,我们准备好了。”杨晓泉说。

15日1时许,洪水逼近警戒线,翻滚的浪花扑进了沿江的农田。10多分钟后,洪水慢慢减退。

大家悬着的心慢慢放松下来。

“对四兴村人来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木寿永说。2时许,木寿永安心地回家睡觉了。他说:“天亮了还要给孩子们上课呢。”

波罗乡地处藏曲河与金沙江交汇处的岸边,大山环绕,平时进出只能依靠藏曲河上的藏曲河桥。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后,波罗水文站水位猛涨,这座桥被完全淹没,波罗乡顿时成了“孤岛”。

抢险救灾,道路就是生命线。获知灾情后,西藏公路局昌都公路分局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勘测地形,并很快确定了从卡贡乡抢通一条通往波罗乡的便道的方案。11日,施工人员和大型机械车辆便开往卡贡乡色萨村的牧场。

色萨村的牧场海拔约4500米。进入10月,这里已是风雪交加、寒气袭人,夜里气温只有零下十几摄氏度,土层都被冻得硬邦邦的。加之牧场的土层夹杂着石头,给施工造成巨大困难。

白玉县公安局抢险救援队是灾情发生后第一批到达现场的。11日7时许灾情发生后,白玉县公安局局长格让接到带队前往灾情地点的任务。事发地点距离县城近70公里,位置偏远,不通公路。9时左右,格让一行15人背着将近50公斤的卫星通信设备和部分生活物资出发了。

经过两小时的车程,他们到达了距离灾害现场最近的则巴村,然而这时距离一线滑坡地带还有一段“独特”的山路要走。

举目所见,除了散落的碎石,陡峭的山壁,密密麻麻的荆棘,再就是一条条滑坡后留下的痕迹,根本看不清路在何方。“在远处能看到滑坡山顶的位置,我们就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格让说道。在没有路的山上民警们负重前行,汗水打湿了衣服、头发,“那个时候根本来不及多想,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赶紧到现场。”今年6月新入警的民警仁则让布说。

终于,16时30分左右,在走了5个多小时的山路后,他们到达了现场。

当时,整个堰塞湖湖水很深,离坝体还有一段距离,他们立刻对现场情况拍摄照片和视频,并传回指挥部。在了解到现场具体情况后,格让安排民警进行警戒封控,随后他们退后到附近的绒盖乡,协助当地政府疏散牧民群众。

“因为当时走得急,棉被那些都没来得及带,第一天晚上冷得根本睡不着,几乎是坐了一晚上。”格让说。

记者翻越茫茫雪山,沿着悬崖峭壁,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来到波罗乡的安置点。只见军绿色的帐篷错落有序,受灾群众有的在附近的草地上放牛,有的在烧水做饭。临时储备物资的帐篷里堆放着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物资。

据波罗乡乡长段旭明介绍,这个安置点共有帐篷99顶,安置了热多、波公、宁巴3个村67户、681名村民。在村民普杰的帐篷里,垫子、被子叠放得整整齐齐。当记者问生活有什么困难时,他说:“有困难可以找乡政府,干部马上就帮忙解决。我家里人多,被子不够,反映到乡政府,很快就送过来了。”

为保障安全转移的1镇4乡342户1787名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疾病能及时医治和有避寒休息场所,白玉县成立后勤保障小组,筹集帐篷400顶、棉被2000套、大衣2000件、食品药品和水近200吨,选派20名卫生人员奔赴各安置点设立临时诊疗点。

白玉县金沙乡八吉村党支部书记根秋尼玛说,金沙江断流后,县乡党委政府考虑到八吉村位于堰塞湖上游,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于11日晚组织村民疏散,并将每家每户的贵重物品搬到了安全地方,现在村民们住在安置点都很安心。

在江达县波罗乡临时过渡安置点,72岁的热多村村民布格说:“这么大的灾难,群众没有一个伤亡的,多亏党和政府及时组织转移。”白玉县金沙乡八吉村村民降拥在集中安置点拿着刚刚领到的被子说:“感谢党和政府!群众转移后,政府很快帮忙搭建起了帐篷,送来吃的、喝的,还有御寒的衣服被褥,我们的心里很暖和。”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金沙江堰塞湖大救援 下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