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5

2018-11-03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农历十一月初七的晚上,黄土高原上的海原天寒地冻,大地震摧毁了一切。居民赖以生存的土窑悉数倒塌,少量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是东倒西歪,而且多被炕洞里的粪火引燃烧毁。当时统计倒塌房屋窑洞五万余间(孔),极震区的海原人民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在特大灾难面前,总有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者。幸存者相互呼唤着聚集在一起,临时组成一个小团体。大家同呼吸共命运,分工协作,齐心抗震。有的在废墟下收拾柴草,有的在塌炕中寻取烟火,有的靠打火镰引燃火星。一堆堆燃烧的柴火使那些在刺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老弱病残者感受到了温暖,也看到了活命求生的希望。

余震持续动荡,地面不断开合,死里逃生的人站立不稳,匍匐在地。有些地方的灾民找来一些木棒,捆绑成方格的架子,让老人儿童及伤病者坐在上面,以防掉入地穴中。

震后相传,在海原干盐池和固原三营至黑城古道土,几十峰骆驼组成的商队瞬时陷入地震裂缝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毁灭性的大地震没有留下任何住宿之地,灾民不分亲疏齐动手,临时搭建低矮的鞍架草棚(俗称驴脊梁房)以避风寒。有些地方找不到椽棒,灾民就直接钻进草摞里,蜷缩度日。活着的人需要衣被御寒,粮食果腹,在余震不断袭来的冬天,坚强勇敢的海原人顽强拼搏,抗灾自救。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下的地窖中掏出粮食,从倒塌的房窑中扒出衣被,使众多幸存者得以活命。

河谷地带黑水横流,泉源壅塞。住在山塬上的人家,原有的水窖都被填埋。缺乏饮水,人心更加惶恐。年轻人义不容辞,承担了为乡亲们找水取水的重任。震后天降大雪,在干渴中熬煎的灾民扫雪铲雪,背回来消雪化水以作饮用。靠吃雪充饥,又使许多人九死一生,度过了断粮断水的苦难日子。有些大户人家,拿出米面,支起大锅,在村中路口放舍饭。来者不拒,随到随吃,使许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难民度过了1920年冬天的悲苦岁月。

山河破碎,路断人稀,失去家园的灾民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如同“野人”一般号叫奔走。无论男女,不分民族,劫场相逢,抱头痛哭。只要遇见活着的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难民陆陆续续聚集在一起,组成若干个大“家庭”,过起了原始共产生活。望眼欲穿而得不到外界的任何援助,破锅烂碗半截缸,一切都从废墟中挖掘。不管谁家的财物,大家共同使用。饥饿的灾民有的揉搓场上的粮食生吃,有的用石头支锅(俗称三石一顶锅)熬粥分食。一件老羊皮袄,谁出门谁穿;一床被子,晚上几个人一起盖。一口水,一碗汤,老弱病残孕得到了应有的照顾。遭遇震灾的牲畜只能自生自灭,万般无奈中,难民含泪宰杀了那些奄奄一息的家畜。

大震之后,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穷凶极恶的狼群四处出没,它们不吃死去的牲畜,凶残地盯上了哭叫的幼儿和伤痕累累的幸存者。如果离群一个人出行,孤身一人在野外过夜,必遭群狼吞噬。令人不解的是,那时候一些狗竟然也变态失常,疯狂咬人。更有土匪强盗,明目张胆地抢夺妇女儿童。于是,乡亲们临时组合成团体,壮丁分工,各司其职,防御狼狗,抵抗盗匪,以保一方平安。

毁灭性的大地震给海原人降下了比其他地区更为惨重的灾难,伤亡人高居周边各县之首。头破血流,臂断腿折,冻伤烧伤,吓昏饿晕者不计其数。没有药物,没有医护人员,抓一把黄土,烧一团棉花灰,这就是灾的止血药。撕一绺破布条包扎伤口,绑几块木板固定骨折,这就是灾民的外科手术。而危重伤员,只能听天由命了。

因与外界隔绝,此时此刻,哭泣中的呻吟,呜咽中的呼唤,没有人知道海原灾民所经受的悲痛。走投无路,孤立无援的难民从各处聚拢而来,嘘寒问暖,相怜相惜,用最朴素善良的话语来缓解那些伤病者的痛苦。生死存亡关头,人们也不忘许下心愿,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1920年8.5级的地震灾害降临西北大地,海原为震中所在地,受灾之重,世所罕见。幸免于难的人没有指望官府的救援,他们从废墟上站立起,视死如归,从头再来。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历尽艰辛,重建着极其简陋的家园。曾经加工食物的石磨石碾,有的被埋在塌窑中,有的滚落在山坡下,大家吆喝着挖出来,抬起来,重新安装使用。黑暗、寒冷、恐怖、悲痛的冬天过去了,第二年的春天,幸存者从废墟中掏出农具,从野外吆来无人认领的牲畜,把舍不得吃的籽种又撒播在满目疮痍的田园中。乐观豪放的回族群众漫着忧伤的“花儿”,继续着穆斯林善于经商的古老传统。

海原大震后不到80天,即1921年3月初,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霍尔、克劳斯、麦克考尔密克等到达震区进行调查。他们的调查结果发表在1922年美国地理杂志上,题目《在山走动的地方》。在这篇报道中列举了大量有关灾情的实际资料,特别是对地震滑坡作了很生动的描述,并附有珍贵的震害照片。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4个月,民国政府委派内务、教育、农商三部委的翁文灏、谢家荣、王烈、苏本如、易受楷和杨警吾六人赴灾区考察。他们于1921年4月15日离开北京,经呼和浩特、银川到达兰州,尔后进入震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再由固原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这次调查历时4个月,他们除实地调查了解地震灾情、考察山崩地裂等现象外,还特别注重了地质科学考察,研究地震之起源及地壳之关系,开创了我国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观测研究地震的先河,此后地震工作在我国便作为一门科学正式发展起来了。他们的调查报告先后发表在北京《晨报》、《科学》、《地学杂志》等刊物上。1922年在比利时首都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讲台上宣读了有关海原大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构造带内容的论文。

1922年11月,翁文灏因“办理震灾异常出力”,受到当时中央政府的嘉奖,被授予“二等嘉禾章”。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蒋明先、刘成吉等六人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首次发现了干盐池至李俊堡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60年代初,阚荣举等人在甘肃景泰地区发现了该地震破裂带的西段,并认为海原大断裂极震区东自固原硝口,经西吉、海原,西止于甘肃景泰县兴泉堡,全长约220千米。

1970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区划抗震队的李玉龙、康哲民等对海原断裂带进行考察,首次指出了海原活动断裂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断层的走滑活动使横跨断层的水系发生了左旋变位;同期,李龙海等发现了干盐池盆地唐家坡一带的十余条石砌田埂被左旋错动,其水平错距为2米左右。1972年,康哲民等人调查了海原大地震时民用建筑的震害情况以及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1979年5月,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宁夏地震队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学术讨论会”。经深入研究后,于1980年9月出版了《一九二○年海原大地震》,作为海原大地震60周年(花甲周年)的纪念。同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宁夏召开了“中国活动断裂及古地震讨论会”,对海原活动断裂带及其他活动断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讨论,会议又组织对海原活动断裂带及其他活动断裂进行了考察。

1981 ~1982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宁夏地震局开展了海原活动断裂带的部分专题研究工作。其中,初期研究主要是关于震中区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南华山、西华山北麓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调查,包括在震中区进行1:5000断错水系及其他断错地貌的详细测绘,发现并肯定了1920年海原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最大左旋水平位移量为10~11米,对断层“全新世滑动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干盐池等拉分盆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断层多次错动和一些古地震现象,初步确定了某些开挖点。后期主要是进行海原活动断裂带全带的地质填图,包括沿海原活动断裂带进行1:50000地质填图,晚第四纪断裂活动的综合历史和滑动速率研究。

1983~1987年,完成了东起六盘山北段,向西经月亮山、马东山、南山、西华山、黄家洼山、北嶂山、哈思山到米家山,包括宁夏固原、海原县,至甘肃景泰地区,沿海原断裂带的1 : 50000地质填图及其他工作。填图范围全长280千米,宽2~10千米,并对关键地区及重要专题研究,进行了更大比例尺的测绘,其中包括部分地段的1 : 25000地质填图和1 : 100和1:1000平板仪测量。在全带开挖了20余个探槽,并进行了与地层、古地震研究相关的年龄测工作。

1988年10月,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宁夏地震局合作完成《海原活动断裂带1:50000地质填图》,被评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1988~1990年宁夏地调查队开展了海原县联测,通过地层、古生物对比,同位素测年,岩浆岩、沉积岩构造环境判别、构造解析等方法、手段,对海原断裂带的形成、发展、演化历史进行了再研究。同时期,宁夏物探队也完成了海原县物探、化探工作。1990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地震局联合出版了《海原活动断裂带》。

1982 ~ 1985年,中美地震科技合作研究在海原活动断裂带宁夏段进行。参加的美国科学家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系,主要成员为P.莫尔纳教授、伯奇菲尔教授、雷登博士、邓起东院士、汪一鹏研究员、张培震博士等。通过研究,先后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并引起了世界地球科学界的关注。

2003年,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海原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对海原县的地震滑坡、崩塌、陷穴、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的调查。2004年,西北大学雷祥义教授、宁夏大学袁丽侠研究员对海原、西吉境内的地震滑坡进行研究,并出版了专著《宁夏地震诱发黄土滑坡》。2006年9月,为申报地质公园,宁夏地质调查院邀请了区内地震地质专家三名,联合组成考察队,对海原活动断裂带及1920年海原地震遗迹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涉及了地震丶地质、地貌、水文、动植物、土壤、气象、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最终提交了《宁夏海原地质公园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所刘静研究员,联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和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院,在海原活动断裂带上成功进行了古地震槽探研究。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发生在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