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悲情舟曲10

2018-11-28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2010年8月7日晚上10点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悲情舟曲。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舟曲县气象局工程师包红霞写出了一本记录当时情况的书籍《悲情舟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虽然灾难已经过去了8年之久,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一生的伤痛。今天,我们就和您回顾一下1557人遇难,284人失踪的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第10集。

火兴才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了解到,新华网甘肃舟曲2010年8月10日电,舟曲泥石流已造成702人遇难,1042人失踪。而9日晚,甘肃省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截至当天14时,37人死亡,1148人失踪。8日新闻报道是127人遇难,失踪人员1294人。伤亡人数在不断上升,并且是成倍地增加。被泥石流淹埋基本没有生还可能,失踪人数也是死亡人数。

8月15日10时,举国哀悼,国旗再次为生命的尊严降下。不期而至的灾难,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痛苦和悲伤,更多的则是灾难背后的反思与警示。

痛定思痛,为了告慰逝者,也为了让更多生者了解灾难背后的成因所在自灾难发生第二日晨进入舟曲的火兴才,一直全面采访,深入调查,试图顺着灾难的轨迹,追寻诱发并导致此次灾难的种种原因。

8月11日舟曲白龙江上游曲瓦、巴藏等地再次发生泥石流,因为提前有预防未造成人员伤亡,当地国土部门称其为:“一起成功避险的范例。”

火兴才向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官员提问:“看来这次再发的泥石流事件中我们的预警系统是十分成功的,确保了无一人死亡。那么,几天前刚刚发生的‘8·7”泥石流事件之前,我们的预警系统有没有起作用?”

该官员回答说,11日的泥石流在我们的监测范围之内,在“8·7”泥石流之前,县城监测点有56处,56名监测员负责监测,每个监测员每月报酬600元,负责一个监测点,看每天的变化情况,而且定期做报告。发现险情后,监测员负责上报,或者是正式报警,组织群众撤离。

该官员还说:“8·7”泥石流,是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后沟口发生的山洪灾害,是在我们的预警监测点之外发生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监测员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火兴才在“舟曲县重点滑坡、泥石流灾害防灾预案表”上看到,原有的56个监测点涉及城关镇的有两处:一处为锁儿头村,一处为真牙头村,监测人为张小方和张齐代,监测类型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而补充监测员3人名单上仍然没有城关镇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

火兴才走访附近村民了解到,历史上,三眼峪沟林木繁密,植被覆盖率极高。在舟曲老一辈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扬州”、“陇上江南”的美誉。20世纪50年代三眼峪仍然是茂密的森林,最大的树,两三个人都抱不住。

三眼峪村71岁老人冯昌义说,他十几岁时,三眼峪沟的树木几乎都是一抱的大树,林木生长十分茂密,但到了六七十年代,开始大量采伐。采伐最严重的是80年代和90年代,现在沟内5公里内很难看到一棵成材的树木。国家10多年前就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九二三林场在三眼峪沟口设有保护站,但这两年照样看到不少从三眼峪沟挖树根当柴火的村民。五六个女护林员只是在上班时间守在保护站,一到6点就没人管了。

火兴才从舟曲县志上看到的记载是: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30多年的采伐,许多林场森林资源告罄,无材可伐。70年代,平均每年计划内采伐生产木材8万立方米,消耗蓄积25万立方米。

相关资料显示:舟曲县原有林业用地总面积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770万立方米。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为447%,远远高于甘肃省7.48%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22%的平均水平。

通过走访火兴才了解到,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前,舟曲群众烧柴每年消耗近10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当地村民取暖做饭都是用三眼峪沟灌木作为燃料的,而且村民还有一个挖树根的习惯。用三眼峪村民刘清泉的话说,每到秋冬两季,山上砍柴的人占60%,挖树根的人占40%。

据统计,从1953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约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左右的速度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损耗。过度的采伐和盗采不仅破坏了三眼峪沟的植被,同时也破坏了整个舟曲的生态,植被的减少不仅降低了地表对降雨的滞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坡面径流,更易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更可怕的是为可预见的灾留下了巨大隐患。

侥幸逃生的舟曲县志副主编裴卷举接受了火兴才的采访。裴老认为,常来,牺牲生态、透支资源为代价的乱砍滥伐,不但没有引起地方党政部门的重视,而且还得到“充分肯定”:“我们舟曲过去为国家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的木材,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火兴才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1981年的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就曾经重创舟曲,泥石流倾泻而下堵塞了白龙江,主要城区受淹,幸运的是,那次灾难除了农田房屋被淹外,人员伤亡并不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再大的泥石流,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的地方,也只是一场泥石流而已,灾难便无从谈起。甘肃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贾文平接受火兴才采访时直言不讳:“此次洪水泥石流灾害与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

火兴才了解到,舟曲县城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却容纳了4万多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挤进县城这一弹丸之地。自建制以来,县城就坐落在三眼峪沟泥石流堆积扇上。过去由于人口较少,城区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较轻的白龙江两岸。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三眼峪沟河道——泥石流危险区被陆续开发为城区住宅区。岁月流逝中,人们似乎无所顾忌!三眼峪沟口至月圆村段,河道全部被开发为耕地,月圆村以下至白龙江段,河道则完全被住房取代,只在中间留下一条不足5米的行洪道,在这次灾难中,耕地和河道中建筑物全被冲毁。

火兴才还了解到,早在5年前,《兰州晨报》就以“无处不在的威胁”来描述舟曲的泥石流灾害隐患,文章直指:“寨子沟、硝水沟、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等高频泥石流暴发沟直接威胁着县城的安全。”“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每年都有发生,三眼峪沟泥石流仅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暴发就造成842间房屋毁坏,死2人伤194人。”

行走舟曲让记者火兴才遗憾的是,舟曲泥石流频发,不仅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足够重视,反而是对于三眼峪沟一一这个城市最后一片“风水宝地”的掠夺式开发。

寸土寸金,人们发疯似的占地盖房,乱占乱修政府视而不见。行走中,火兴才看到,泥石流过后,罗家峪沟残留的半栋楼房就建在不到5米宽的堤坝上,距离堤坝不到30米处还有3栋已经建设完工的楼盘,正在等待最后的装修。被泥石流冲毁的面积不足县城1/5,却损失了整个县城的1/2财富。能够在月圆村买房建房的不是舟曲的精英就是近几年发了财的人。

8月12日,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甘肃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黎志恒回答火兴才提问时一再回答,经过排查,在“发生泥石流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的上方没有水利设施,没有水库。发生泥石流的山上,有两条泥石流拦挡坝,于1997年开始建设,建成后对拦挡泥石流起到了一定作用。一共有7座拦挡坝,此次泥石流毁坏了3座”。

8月14日上午,火兴才在三眼峪村71岁老人冯昌义和“8·8”水灾之后刚刚卸任的三眼村村支书杨金朝等几位村民的带领下,走进泥石流主源地——三眼峪沟。

从三眼峪沟口到沟内,火兴才在村民的指认下明显看到6座被水摧毁的拦洪坝,其中3座为1998年建设完成,另外3座2010年7月基本完工但尚未交付。

在两座2010年建设,已被洪水冲毁后残留的拦洪坝坝体上火兴才看到,坝体两边各不到一米,为水泥坐浆衬砌,中间部分约5米装填着石块和沙子,但没有混凝土,沙子都是干的,用手轻轻一抽,石块就掉出来了。

调查采访中,火兴才听到了一个痛失16位亲人的幸存者的质疑:“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与其说天灾还不如说是人祸,历年对植被疯狂的破坏,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三眼峪口陆续修建的数道拦洪大坝,且不说质量如何,若一旦出了问题,是不是杀人利器?!

舟曲县政协委员杨炳成对火兴才更是直言不讳:“一个近1000万元的防洪工程,4道拦洪坝,居然才用了400吨水泥!”杨炳成称愿意为自己说的话负法律责任。

杨常年搞工程,他说:“粉刷8000平方米的墙体起码也需要500吨水泥,而这道拦洪坝长120米,8米高,底宽6米,顶宽2米……”

杨炳成还指出,三眼峪沟的拦洪坝工程不仅仅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还存在重复承包的现象。就此,他还专门向舟曲县环保局举报过,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火兴才从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上看到,舟曲县城区防洪工程综合治理项目“三眼峪沟工程”中标单位为甘肃广林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造价为5876915.31元。

就三眼峪沟拦洪坝工程质量相关问题,火兴才多次联系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敏学及舟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长胜,希望采访舟曲县环保局相关人员,被告知“环保局局长因癌症急需手术,其他相关人员堆都不了解该工程”。

火兴才看到了三眼峪沟开山采矿、采石弃渣,以及6道被水摧毁的坝体,也为此次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来源。他从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前方工作组的一份调查评估报告上看到:此次三眼峪泥石流灾害的堆积物中体积超过20立方米的巨石达100多块,冲出沟口的最大石块直径7.5米,体积290立方米,重量770吨;从沟口往下,泥石流冲击带长约2.3公里。因此他得出结论,此次特大泥石流与当地特殊的地质地形地貌、山地松散物质、短时强降雨、城市化建设、生态破坏、拦洪坝溃坝、预警漏洞等因素皆有关系。

舟曲县气象局局长魏新功,接受火兴才采访时说:“泥石流暴发当晚,气象局测得降雨记录是从7日22时51分开始,至零时降雨量为2.4毫米,最大降雨量零时至1时为6.8毫米,而整个降雨过程持续6小时雨量仅为12.8毫米。同样位于县城以北的东山乡区域自动气象站,监测到7日23时至24时一小时降雨量为773毫米,整个降雨过程时间为9小时,降雨量为96.3毫米。”

由于强降雨区三眼峪沟与罗家峪沟无气象记录,气象部门只能依据距离强降雨区较近的位于东山乡并坪村的区域自动气象站记录来表述此次强降雨。因此,造成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三眼峪罗家峪降雨量到底有多大至今尚无明确答案。

8月14日上午,火兴才看到了山地所山洪研究室主任陈宁生博士一行在三眼峪大略沟口测量到的那块最大的巨石,足足有800立方米的巨石原本在上游300米的地方“平躺着”,这次被洪水冲了个底朝天。三眼村村民冯昌义老人说,这块巨石上有个天然的石坑,呈鱼形,雨水多时,坑里水满,天越旱,水越浅,多少年来,当地人常常以此来判断年成的好坏。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第10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