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悲情舟曲63

2019-01-20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除了上述自然原因和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外,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与当地白龙江流域的过度开发、县城规划建设中的错误等有很大关系。对于政府来说,防灾比救灾更重要。某杂志有篇题为《关注甘肃白龙江水土流失:洪水泥石流灾害不断》的文章,发表于2005年。文章一开始就这样表述: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南舟曲县向来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滔滔白龙江横穿全县,宛如飘逸的哈达,穿林海,越深谷,增色不少。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加剧,舟曲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白龙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恶性变化,由此诱发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

中国的灾难总是天灾和人祸交织着出现,许多人都在质疑,既然2005年就披露已经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了,为什么还是没有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呢?

已逾古稀之年的舟曲文史办公室委员张勤,对这座城市知根知底。他说,宋代以前,舟曲主要是藏羌两族繁衍生息之地,南宋末年,陕西汉族官员为避元军来到舟曲,自此有了常住汉人,清军入关后,汉族和其他民族大举进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舟曲的名字一直是“西固”,这意味着中央政权对此地战略位置的重视。汉人在几百年间完成了对这里的教化。城北一处古庙联写道:里有仁风温恭俭让民俗厚,人无虚气勤劳朴实志趣高;横批是:西风晚照。

泥石流如一把迟钝的钢刀,将舟曲县城这把“扇子”划为两半,如此地理环境形式下的舟曲,尽管天然险境四伏,但祖辈们却有惊无险地繁衍了几千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小城坐落于清清的白龙江边。这里泉水丰沛,小巷石板铺路……

岁月不是无痕,舟曲在历史上亦为灾难多发地。据《舟曲县志》记载,仅1950-1990年的40年间,舟曲境内有记载的较严重的雹灾、暴雨、山洪灾害就多达23次。舟曲人说,只要天空中飘过一片降雨的云,地上或许就是山洪的前兆。

边陲小镇舟曲交通不便、政令不畅,人们习惯幽谷伐木,刀耕火种,县城不过是喜好群体生活山民的聚居区。到1949年前,舟曲的人口仅为1万人。县城的规模,约为现在的1/3,一些老人说原曾广坝那里一片区水稻种植十分茂盛。

老城城墙原本高达5米的北门,被“8·8”泥石流埋一半,此距离三眼峪峪口约1公里。原东西城墙外各有一条宽10多米、5米深的排水渠道,水从城北山沟中来,经渠道流入白龙江。“8·8”泥石流冲击带的轨迹,便是原来东边的排水渠路线。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舟曲县城与源于城北山谷的泥石流相安无事。始建于宋代的古城墙是祖先公平划出的人类生存与自然威胁的边界,那时人们严格遵守自己生存的界限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许就是祖辈们有惊无险繁衍生存上千年的原因所在。但在后来几十年间,舟曲县城扩张加速,城墙被当作城市发展的阻碍而被推倒挖除,城外的村庄与城内连为一体。排水沟渠也被星罗棋布的房屋挤压到原来的1/3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