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日本阪神大地震30

2019-03-03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有记录以来的一场最大级别的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给日本造成极大冲击,也对整个世界造成极大影响。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黑色311,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一场大地震。电力不足、供应链中断、放射性物质扩散……严峻的现实不仅考验着日本,而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值得全人类进行深刻地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日本阪神大地震,第30集。

能源战略首先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福岛核危机告诉我们,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支柱的核电事业并不安全,甚至在自然灾害面前简直是弱不禁风。事实上,自从核电事业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各类隐患问题,甚至酿成悲剧。

早在1957年,前苏联和英国都发生过核事故,英国温德斯凯尔核设施是因发生火灾而造成部分泄漏,前苏联则是秘密核工厂“车里雅宾斯克65号”的一个核废料仓库发生爆炸事件。此后,1961年在美国、1963年在法国、1966年在美国都发生过核事故。而较为严重的就是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事故以及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前者被确定为5级,后者则属最高的7级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曾一度让欧美国家停下了核脚步,因为它造成8吨多强辐射物质外泄,周围数十公里被严重污染,有上百万人口受到核辐射,其中,数十万人被夺去了生命。

日本其实也发生过多次核事故。如1978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1989年福岛第二核电站事故、1991年美浜核电站事故、浜冈核电站事故、1997志贺核电站事故、2004年美浜核电站事故、2007年柏崎刈羽核电站事故等,但均因属于3级以下事故而没有产生较大影响。东海村临界事故达到4级,并酿成2名作业人员死亡的悲剧。此次福岛事故被日本政府升级为7级,显然形势非常严峻。

诚然,核能发电有着两大优势:一是发电成本低,二是二氧化碳排放低。因此,对于当前国际能源紧张形势以及全球温暖化而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言,无疑发展核电事业是最佳选择。根据日本电气事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在各种发电形式当中,核能发电的成本最为低廉。而在二氧化碳排放中,在成本上几乎与核能相同的煤炭却最高,达到每千瓦排放943克二氧化碳,接下来是石油738克,天然气则为599克。其他几种方式都较低,如太阳光发电二氧化碳排放为每千瓦38克,风力发电为25克,核能发电为20克,地热为13克,水力最低为11克。显然,二者结合起来,核能发电成为最佳选择。

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出现了核电事业新的高潮,许多国家都计划引入或扩大核电事业。如今,全球运转中的核电机组达到432座,而正在建设中的达66座,计划建设中达到74座。其中,全球最大核电国家美国已有104座,正在建设中的1座,计划建设9座;第二大核电国家法国已有38座,在建1座,计划建设1座;第三大核电国家日本已有55座,在建2座,计划建设11座,预计将达到68座。作为新兴工业国家也试图大力发展核电,包括中国、印度、越南、委内瑞拉以及印尼等国家在内,都计划增建或新建核电站。

在人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总在不断地认识自身的局限性,于是,就产生了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福岛核电危机再次告诉人类,人类的核电技术尚难以抵抗自然力的袭击。根据2011年3月30日的一份调查显示,日本使用中的54座核电站均不足以抵挡10米高的海啸,而此次袭击福岛核电站的海啸高度为14米。这就等于,此次海啸发生在日本任何地区,哪座核电站就将面临与福岛第一核电站相同的命运。

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资料,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防海啸大堤高度设计仅为5.4-5.7米。因此,此次海啸轻而易举地就冲破这道人工阻拦,瞬间吞噬了海拔高度为10米的1至4号反应堆。海水浸泡不仅使油库发生严重泄漏,为反应堆冷却系统供电的外部柴油发动机也被彻底摧毁。冷却系统失效最终导致了炉心熔解、氢气爆炸。

严峻且残酷的现实,彻底打破了日本核电监管机构以及核电运营商们长期以来的乐观判断。事实表明:日本核电并不安全,面对巨大地震和海啸,它是不堪一击的。日本核电危机也为全世界的核电事业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的想象总会被严酷的现实所冲击。

那么该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困境呢?一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二是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前者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后者则是全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灾后重建,索尼集团副会长中钵良治指出,日本东北的振兴应靠高科技来实现。他指出在日本东北地区,以东北大学先进的材料科学为依托,这里的零部件产业非常发达,具有非常良好的技术环境。索尼公司早在1954年就在这里创立了仙台工厂,与东北大学携手研究开发磁带录音机以及磁头装置,此后又着手开发了半导体激光以及蓄电池等技术。如今,东北地区已经成为索尼集团最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它与日本中部地区的组装基地以及东京圈研发与市场基地共同构成了索尼不可分割的三大部分。

正是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日本地震重灾区的物流网络被迅速重建,尽管面对着地震、海啸以及核辐射的三重危机,但这项工作仅仅用了10天就彻底完成。通往岩手、宫城、福岛等三个重灾县的陆路有15条道路通达,东京通向东北的高速公路也迅速修复,只是部分路段仅允许救灾专用车辆通行。相对于道路修复而言,铁道修复非常艰难,因为某些部件需要等待企业生产供货。地震之后一个月,在水路方面,临海的15个港口中,有5个可以使用,但仍有10个港口不能使用。在航空方面,除严重受损的仙台国际机场仅允许救灾救援飞机起降之外,其余12个机场均投入正常使用。伴随着交通设施的相继修复,物流网络也迅速得以重建。两家日本最大的物流企业,大和运输和佐川急便在东北6县的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不过,针对每个家庭的门对门服务,还仅限于青森、山形、秋田等为受灾地区。但是,民营化后的日本邮政却在此次地震重建中表现卓越,该公司不久后就表示已开通此项服务。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地复建,而应该实现一个跨越,这是许多日本专家提出的建议。如名古屋大学教授林良嗣提出,灾后重建要考虑可持续性战略,要借此机会实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不仅要考虑到全球气候变动带来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同时也要结合日本正在迅速进入老龄少子化的现实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高质量生活的社会机制。显然,这种创新构想是离不开该社会的技术基础以及技术创新的。

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技术进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转移,成为人类成功克服环境、能源等诸多课题的关键所在。习惯了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与享受性的人们,是很难为了环境以及能源等问题而放弃这种生活的。就像人们难以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驾驶汽车、乘坐飞机一样,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开发出节能环保型的汽车等交通工具。

以新能源发电事业为例,作为不安全的核电、高污染的煤电以及油电等传统电力能源的替代,发展新能源是最佳的选择。然而,关键问题就是来自于技术瓶颈。例如,日本拥有大量的地热资源,但是由于地热发电技术的不发达,导致这些地热资源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不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受益于技术进步,德国、美国等很多国家已大举进入了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领域。虽然,在电力供应构成中这些新能源发电事业尚处于极小份额,但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扩大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新能源发电具有广阔前景。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更深层次的全球化,也将更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进程极大促进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这样的历史事例俯首皆是,例如,以中国为中心的炼铁及农耕技术的传播过程,正是整个东亚文明圈构建和发展过程;而近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成果,迅速扩及法德及整个西欧,并迅速越洋传导至北美和日本。而且,这种全球化发展趋势,也是在伴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步扩展和深化的。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贸易壁垒问题、非正当贸易导致的失业问题等等,但是,全球化趋势是难以阻挡的。我们必须正视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同时更应该看到,正是因为全球化才极大促进了技术进步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从而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环境以及能源等关乎整个人类发展问题的课题面前,全球化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过程中,狭隘的经济目的并不是唯一目标,特别是那些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也应该积极向其他国家进行技术转移。

得益于清洁的自然环境,加之世界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日本食品一直以品质和高安全系数而广受世界各国的欢迎。然而,一场大地震却骤然改变了这种局面。2011年3月12日福岛核危机以来的一个月期间,美国、中国、新加坡、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限制进口日本农产品和加工食品。

这场被冠之以“史无前例”的空前大灾难,不仅给日本东北部的灾区居民带来了生命与财产的巨额损失,它还使得包括灾区在内的日本工农业生产、行政体制、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受到巨大冲击。其中核泄漏问题使日本农业及食品安全受到的打击几乎无法估算。面对这场灾害,人类应该思考的问题太多了。如何对待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应对天灾?如何防止人祸?

这场灾害将给日本农业及其食品安全体系带来怎样的影响?核危机之后,日本农业及其食品安全体系将如何抚慰重创之伤?又将朝着怎样的目标发展?明天节目中,我们将详细和大家探讨。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