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6

2019-03-15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第6集。

来自福建省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先生的家住在国铁六甲道车站附近,一层拉面馆,二层住着一家五口人。地震的时候房子在一瞬间全部被毁掉了,父母、妻子以及孩子四个人也都在地震中遇难。住在中央区三宫附近经营小型理发店铺的江苏省出身的一位60岁的男华侨,一层也是店铺,二层为住宅,他的一家17日早晨从全部烧毁的瓦砾堆里逃了出来,房屋和工作都没有了。神户华侨的职业大多是贸易业、日杂零售业、做饭或理发的行当,做饭和理发也被称为“二把刀”。杂货业和二把刀大多都是店铺住宅连为一体的,这样就会像刚刚说的事例那样,遭受工作和住宅两方面的损失。从事这种行业的员工失去了工作以后,有些人找到了保安等临时性的工作,但大多人如果不重新开设店铺,就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下去。

神户华侨社会的中心组织是华侨总会,其下还有同乡会、各同业团体、同好会等三十余个组织。另外还有民族学校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神户华侨被血缘、地缘、职业缘、学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自力更生和相互扶助是华侨的传统精神,公益心和团结性是神户华侨的特征。对于华侨来讲,华侨团体是中心,对于华侨社会的统合和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地震发生当天,华侨社会的领导们立即集合起来,华侨全体团结一致,开始商讨地震对策,20日正式设立神户华侨地震对策本部,事务局设在同文学校。对策本部的领导由包括华侨总会的领导、受到重创的同乡会的干部、建筑师、药剂师组成,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方针。对策本部首先通过各同乡会确认了华侨是否平安。此外,在地震当天早晨,就迅速地把同文学校设成了避难所向受灾的当地居民开放,由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父母志愿者负责管理运营。这样,神户华侨救助活动以对策本部为中心,以同文学校为据点迅速开展了起来。

同文学校的避难者,18日和19日一度达到了171人。日本人、华侨、留学生和当地学生各占三分之一。日本人和华侨大多是周围的居民,也有从其他地区来避难的留学生和当地学生。

虽然如此,与同文学校相关人员在灾后不久的预期和心理准备相比,来同文学校避难的华侨并不算很多,大多数华侨去了最近的避难所或者亲戚以及朋友家里避难。即使在同文学校附近居住的华侨,也有不少去了更近的北野小学生图中学县职员会馆等地方,和日本人一起避难居住在长田区的江苏华侨也各自去了附近的避难所避难。同文学校的教职员工们看到那些避难所的拥挤情况后曾呼吁大家来同文学校避难,但因为大多数受灾华侨认为还是离自己住地比较近,和附近的人在一起踏实,所以都没有搬过来。有的在确认自己亲戚的住宅无恙以后,就搬到亲戚家里避难了。当时去县外亲戚家避难的人也不在少数。也有去朋友、熟人家避难的,包括日本人朋友和熟人。也就是说,华侨们采取了和日本人一样的分散型的避难方式。这和关东大地震时截然相反。关东大地震时中国人如果不采取集团式的避难行动,如果没有华侨独自进行的救援活动,只依靠日本人的关系最后就不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可以说,这是此次地震华侨避难行动的最大特征。

这种避难行动,可以说超越了受灾者所属民族,产生了一种当地居民相互救援、通力合作的局面。既有和附近的日本人相互帮助一起避难的,又有救出埋在倒塌房屋下的日本人之后又去避难的。在各避难所,有不少华侨还和日本人同住一处,同时参与志愿者活动,并成为避难所自治组织的成员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华侨、中国人内部的相互救助就减弱了。华侨们也频繁往来于对策本部和同文学校。他们一边利用对策本部、同文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和信息,同时也向对策本部提供相关信息。很多华侨和同学都过来帮忙,并且,很多新来的中国人也来投靠华侨组织。

华侨的避难、相互救助是不问民族的,是作为同一地区居民来进行的,具有民族分散型的特征。但是,同时他们总是以各种形式和华侨各组织保持接触和联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华侨同当地居民结成了友好关系,已经成为当地社区居民中的一员。

与中国人有关的救援、重建活动,分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即(1)华侨内部的活动;(2)来自于中国政府、日本行政方面的支援、合作;(3)建立在超越民族、国家的市民层面上的基于人权意识基础上的相互救援活动。

首先是华侨内部的活动。

这里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对策本部。对策本部主要负责确认华侨的安危、确保食物供给、掌握受灾情况、调查住宅和公共设施损害、受理和分配救援物资和捐款、召开死者追悼会等事务。一开始主要是发挥了对外联系、合作的主体和窗口的作用,负责回答大量确认安危的问询,与政府保持联系,负责与日本行政机关的联系和合作、与各种志愿者组织的联合协作等。此后对策本部积极开展重建活动,比如:参加重建的支援,参加“外国人县民重建会议”、“兵库县外国人学校议会”,协助NGO开展活动,参与上海、长江交易促进项目的协作等。

对策本部的救援活动—安危确认、捐款和救援物资的分发等,主要是通过各同乡会来进行的。同乡会的成员平时就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同乡会的干部在震灾发生后,顾不上自己的私事,自主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益的精神。并且,他们对成员们家里的情况都相当了解,所以,能够采取快速且高效的行动。同乡会使对策本部的救援活动惠及每一个华侨,并使这些措施得到了落实。

经过教职员工以及华侨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同文学校在1月23日得以重新开课。并且为暂时无法到校的学生开设了大阪等三个分校。这样就把地震对学生学习和上学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并且,同文学校还为避难者准备食物、打扫成为避难所的教室卫生、搬运救援物资等,保证了避难所的运转。这样,同文学校就成了集教育的场所、避难场所、震灾对策本部的所在地以及和当地居民交流的场所四个“重任”于一身的地方。

日本各地的华侨也着手开始救援工作。从冲绳到北海道各地的华侨总会个人、同乡会等各个团体以及华侨学校超越了大陆和台湾复杂关系的界限,寄来了大量的捐款和救灾物资。也有来自海外华侨团体的救援申请。这次受灾让华侨重新认识了全国华侨的团结以及同乡会、华侨学校的作用。

地震后,中国大阪总领事馆设立了地震救助中心。领事于18日、19日到神户慰问,访问了县厅、市政府,请求保护中国公民,协助进行救援活动。20日来自中国政府的救援物资和慰问金及时送到,总领事馆对受灾学生、留学生的救援活动也顺利进行,从中国来的慰问代表团也来到了神户。此外,受灾的华侨从中国的媒体报道以及天津货船迅速返回神户这一点上,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各地的深切关心和支援,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受灾的华侨,也从日本地方行政机构那里接受了同样的救助。神户市在了解到同文学校成为避难所后,立即送去了救灾物资。捐款的分配、临时住宅的申请等也享有和日本人相同的权利。此外,行政机构,在地震发生以前就开始倾听外国市民、县民对城市规划的意见。

最后看一下市民们的相互救助。

在这次救灾、重建活动中,到处可见中国人市民和日本市民间的合作、帮助和协调,事例不胜枚举。

灾后,迅速重新开业的南京街的重建活动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南京町商店街振兴工会在受灾的店铺前摆出了摊子,向受灾群众提供炒面和粥等热的食物。在春节的时候做了3000人份的水饺,免费提供给市民,赞助者是华侨总会、中国大阪总领事馆,为市民鼓劲。

此外,受灾的华侨还接受了很多日本市民、团体的热情援助,比如,灾后各种形式的相互帮助、志愿者对于新来中国人的救助活动、小学以及自治会为同文学校的分校提供教室等等。

受灾华侨在灾后除了把同文学校作为避难所开放以外,还把华侨团体拥有的土地提供给县和市作为临时住宅用地。同乡会、中华会馆给县、市、红十字会、报社捐款。很多华侨作为自治会的成员积极参加了当地的重建活动、欧美、亚洲系7所外国人学校组成协议会,前来同文学校参观等,强化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长期以来,受灾地的华侨一直积极参与县和市的地区开发、城市建设等,并和日本人以及其他外国市民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成了在这次震灾中市民之间超越国界相互救助、重建活动的基础。通过救灾加深了相互理解。

有20名在神户中央区中华料理店工作的华侨,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经营者,平均45.8岁,是已婚的男性。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独幢楼房,妻子和孩子一起住,平均每户4.7人。第二种是厨师等男性员工,平均35.8岁,比较年轻。大多数住在分售公寓中,已婚和未婚各占一半,一起住的家人平均有3.2人。第三种,是大厅服务员、洗碗工等女性员工,平均46.6岁,最高67岁。大多一个人生活,住在木制结构租赁房子里,访问调查是从1995年12月到1996年1月。

不管是经营者还是员工,大约有一半的人,自己或者亲人都受到地震带来的身心伤害。有下述三个特点:(1)不光是在地震时受伤,有很多人在避难生活中还会有精神的不安、神经性高烧和阑尾炎、感冒等;(2)高龄者以及之前就有病的人的受害程度更深;(3)在灾后也没有得到妥当的治疗,导致病情更加严重了。

“孩子们得了神经性阑尾炎。可能是因为避难所的环境太差,看到厕所里有大量的污物受到了刺激。没有医院给医治,也没办法住院。”“母亲肾脏不好,灾前就医的医院已经几乎倒塌了,四天没有进行透析,身体已经不行了。”“奶奶患上脱水症,医生说要去大阪,但是交通工具都是满员,根本去不了。孩子也患了严重的感冒。因为避难所里没有毛毯和暖气,吃了药会再感冒,这样反复发作。”“玻璃的碎片割到了手,全是血,伤口很深,必须进行缝针包扎,但是当时没有医生给医治,所以只能等自然恢复。事后很久还有伤疤,大拇指和小指不好使唤。妻子一个月没法吃饭和睡觉,高烧不退,从72公斤瘦到了45公斤。”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