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7

2019-03-16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第7集。

有20名在神户中央区中华料理店工作的华侨,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经营者,平均45.8岁,是已婚的男性。第二种是厨师等男性员工,平均35.8岁,比较年轻。第三种,是大厅服务员、洗碗工等女性员工,平均46.6岁,最高67岁。

经营者、男性工作人员、女性工作人员住房的受灾程度和避难情况各不相同。

经营者的住房坍塌一半和有部分损毁的各自占一半。他们中很多人灾后都去避难所避难,但是一周内就搬回自己的房子、店铺、租的房子里了。碰到的主要的问题是“电和煤气很长时间不能恢复”。

与此不同的是,男性员工的住房全部坍塌、一半损毁、部分损毁的各占三分之一。他们灾后在附近的避难所避难,1到8天后就搬到了远方的亲戚家或神户市内的朋友家。然后,平均24.7天后就搬到了自己的房子里,自己房子全部损毁的人就搬到了租赁的公寓里。也有人让上了年纪的父母去远方避难,本人独自一人回到神户的。其中有认为有亲戚和朋友的帮忙,感觉一切还不错的。但是也有因“给朋友带来了麻烦”及“离开了父母”等而感到不安的。

女性员工的住宅大部分全部坍塌,是受灾最严重的。她们在小学和区政府的避难所住了1~3个月,平均61天之后才终于搬到了现在居住的地方。在避难所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没有隐私”、“人际关系出现的纠纷”、“离开家的不安”、“无法从坍塌家里拿出财产家具”等。

“在避难所,水、食物、物资、信息都很缺乏,也没有隐私。最讨厌的就是人际纠纷。比如说,因熄灯时间所起的争执。也不知是因精神失常,还是开玩笑,有人不打扫厕所,还有随意使用电饭煲等大功率电器,导致电闸自动跳闸的。离开自己家也觉得很不安。”

但是,另一方面,灾后受灾者立刻展开了避难信息的交换,分享食物、水以及避难物资,确认生命安全,搬运受伤人员,在精神上进行相互鼓励等相互救助活动。

特别是经营者,他们与互不相识的人,邻居,朋友、同行等展开了密切的相互救助活动,此外,他们自己还向避难所捐赠了大量的物资、食物等,让受灾员工来自己家里避难,提供餐宿洗澡等。春节的时候,为受灾者提供热乎乎的食物,企划和主办“免费招待餐”活动的主体也是他们。他们还从横滨中华街等远方的亲戚、朋友那里收到了很多救助物资,将其发送给受灾者,起了中转站的作用。

“附近的人,平时的交情最多也就是传阅个通知什么的,现在却骑着摩托车到处收集避难场所,水和食物等信息,有的还拿来了面包。兄弟、亲威们都帮着相互确认人身的安全,救出埋在废墟里的老太太,给婴儿弄来泡奶粉的热水,或者帮助从店里把货物搬出来等。神户以外的亲戚也给送来了食物、电池和水等。在确认了员工们都很安全后,还安排他们马上洗澡,”“我们家有很多罐头存货,就把它们和水、煤气炉等一起捐给了附近的人或避难所。在自己家里做好汤,不断地把汤送过来。以横滨中华街的中年妇女为中心,收集了大量的食物、水等物资,给我们送了过来,这些也都分给了邻居和避难所。我们家里大约有30多个员工在避难,所以从早到晚几乎一直在忙着做饭。亲戚们也来了,相互鼓励。”

员工们和不认识的人以及附近的人相互救助、帮助的情况比较少。女性员工和亲戚之间的救助也很少。但是女性员工在避难所里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相互帮助,并为朋友提供了很多方便和救助。此外,男性员工有的为亲戚朋友提供了避难场所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救助活动。

“灾后不久,有朋友就从名古屋和冈山等地坐船送来了50多瓶水到达港后都累倒了。在避难所里,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都相互帮助,灾后,半个多月没洗澡,有人送来了热水,先让孩子们洗头发。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给细心洗浴,剩下的热水则相互谦让。朋友们自己都很困难,还给避难所送来了物资。”

大多数经营者和男性员工都用自己的资金修筑住宅,仍然住在原来的地方。当时,因“卖方定价”导致建筑费高涨,筹措资金等也是比较大的问题。其中,有些只进行“最简单的修缮”,还有的“自己买来水管和浴盆等材料,反复摸索,自己安装上了”。还有原来住在公寓里的人,“有些居民有很大笔的贷款未还,无法筹措到资金,很难达成协议”,“地震暴露出一些偷工减料的工程问题,建筑公司想要逃避责任,迟迟不来检查”等问题。

另一方面,女性员工在灾后一年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原住宅,不得不住在临时住宅和亲戚家里。住临时住宅要“签订一年的临时居住合同,年满一年搬出。来年秋天以前公寓才能重新修建好,但是在那之前怎么办呢?”问题比较严重。如果是在亲戚家,除了“上班不方便”以外,原来的住所因城市规划等无法像以前一样盖公寓了,如何准备高额的租金成为很重要的问题。

大多数经营者在阪神间经营有一家以上的店铺。有些全部坍塌的,受灾很惨重。厨房设备、餐具、酒类、吊灯等受灾都很严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灾后是露天经营的,离正式开业还要几个月,期间几乎是没有收入的。受灾总额到现在还不清楚。但就每个店铺来讲,如果是部分受损,有的到再开始营业需要花费数百万日元,自己差不多能够应付。但如果是一半以上受损的话,就必须得从金融机构贷几千万~几亿日元了。

有人说,“花了一亿日元把大楼重修了一下。其他损失大约在1000万日元左右。灾后四个月的时间,销售额是零。虽然露天经营了,但是挣不到什么。每月按1800万日元计算的话,年收入至少减少了7200万日元”;“东滩区的店已经全毁了。新建的话需要4000万日元。其他,地板的防水等也需要花钱。周围也没有住户,会比较亏本,所以就撤了。那里的营业额年收入曾经是一亿日元以上。中央区的店以前每年的营业额也是1亿6000日元,3月中旬以前只能摆摊,事实上等于休业,今年大约有1亿2000万日元的营业额”;“楼房半毁,店铺一层几乎全毁,包括配管、厨房就像炸药砸掉一样,变得粉碎。大约有半年多的时间营业额是零,一点办法都没有。年营业额大约是三分之二或者是一半多。”

地震发生过去一年之后,离经营完全恢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大多数经营者列出的理由是“顾客减少”。加上“当地的客人已经没有了”,游客减少的影响也非常大。店铺在全部坍塌或者有一半坍塌的情况下,又有“资金筹措困难”和“建筑费高涨”等问题。经营者说,要恢复到灾前水平,最快也得1到2年的时间,再晚就“尚难预料”了,“还完贷款也要20年后了”。

经营者中也有人被迫从承租的店铺大楼离开,贷款还在偿还中就不得不撤出店铺了。这个例子到新店铺开张为止,下列各项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银行、当地企业的通力协作;(2)国家的特别融资;(3)受灾者和饮食业者对于“食”以及“食文化”的执着;(4)经营者自身和香港有很硬的关系以及企业家精神等。

有人接受采访时说,“地震时的店铺是贷款2亿日元用15年才能还清的,现在还有10年。灾后,大楼的所有者说自己公司要用,所以要搬出去。提出抗议以后,人家说那店铺的部分全部由你自己去修。修复好要花8000万到1亿日元。而且大厦整体的顾客层次发生了变化,觉得不划算,所以就搬了出来。店铺虽然没有了,但贷款却还要还。新店铺开张,又产生了第二次贷款。银行给我介绍的当地企业说,如果新店铺对灾后神户的人们有帮助,就把仓库借给我。装修是用了国家的特别融资4500万日元,自有资金1500万日元。在开新店铺之际,我有很多烦恼。当时想,既然要做,就要做成香港水平的店铺。香港是先进地区,料理水平的提高日新月异。如果想要引进最前端的料理,和香港的关系渠道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不能只满足于目前在日本国内所得到的好评。因此,店名也换了,想做成地道的店铺。灾后和朋友一见面,大家就说要吃好吃的。大家都还记得之前吃过的美味佳肴。当时还有顾客朋友们来信鼓励我们,希望我们重新开店。当时就想做一个价钱公道又真正能够让人留恋的美味店铺。我在地震发生时,到处去吃饭,看看大家都在忙什么生意。2月初,去了一家用备长炭烤神户牛肉且价格适中的店,顾客爆满。那里并没有“因灾提价’,非常便宜。灾前人家就致力于提供好的服务。那个店灾后一直都是超满员。顾客们也都知道,并不是因为地震就怎么怎么了,和平时一样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意。”

灾后,很多店铺采取了临时裁员的措施。“有些没有实力的店铺会直接解雇员工。”这对员工来讲自然是非常严重的失业问题,而对经营者来讲,也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因为面临着再次开业时需要重新招聘员工的困难。

有一个人被采访时说:“那时我告诉员工,请大家用失业保险维持生活吧,就把他们全部解雇了。在此期间,厨师长也带着年轻的厨房帮手们去了大阪。我也不能把他们留在这里。重新开业的时候,为找全人手,费了不少周折;“社会保险费也不管了,没有人愿意等了。结果就让他们暂时用雇佣保险糊口,暂时解雇了他们。现在,八成的员工已经回来了。有两成员工因为雇佣保险无法还清房屋贷款等原因,不得已去了大阪工作,没有再回来”。

只受到部分毁坏的店铺,员工的工作条件很快就恢复到灾后相同水平了。但是全毁或者半毁的店铺,还存在着“人手不足”,“长时间劳动、工作,工资和奖金下降”等问题。

在地震的时候,特别是新来的中国人,存在着语言和饮食等各种各样的困难。华侨特别是经营者对于这些新来的中国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帮助。

一个当地人说:“中国人平时只吃热的食物,不太吃凉盒饭。在避难所,即使听到了说明,语言也不通。因此,他们只在避难所睡觉,在我家吃饭。不认识的中国人也一块过来吃,我觉得这个时候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人们并没有将他们区别对待,既然是居住在外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些方面还得我们去代替他们做。”

地震发生后,华侨和日本人都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救助和相互救助活动。经过这场地震,很多中国人觉得和日本人的关系“没有变化”,还有些觉得“变得更好了”。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