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4

2019-03-23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1995年1月17日上午5时46分52秒,日本关西地方发生规模为里氏7.3的地震。因受灾范围以兵库县的神户市、淡路岛、以及神户至大阪间的都市为主,得名为阪神大地震。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第14集。

为了应对震灾的危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性质的支援组织。在鱼崎地区,有超过50个的艺术工作室事务所联合起来组成了关西建筑家志愿者开展活动。在当地,很早就开始提出“应急城市街区”的重要性,把货物集装箱改造成住宅、店铺提供给受灾地区。对真野地区,以建筑、都市计划专家为中心,开展了城市恢复建设的后方支援活动。志愿者集团的大本营新神户召集了全国各地的木匠工匠,安排他们对损毁的住宅进行修缮。这些志愿性质的活动,与居民组织相呼应,开辟了独立于政府的支援途径,可能会培育出城市建设的新类型。

关于受灾地城市街区的住宅建设,除了对地址的选定问题进行具体的应对,并切实地加以解决,在居民自身的创意和行动的基础之上不断积累成果以外,恐怕没有其他更加恰当的方法了。住宅恢复重建的三阶段计划并不一定必须要按照顺序来进行。反倒是各个阶段的问题错综复杂地相互纠缠在一起的认识更符合实际。

地震发生一年半以后,住宅的恢复重建工作却毫无进展。市区内建筑物的解体、拆迁工作还在进行中,留下一片“荒原”化的凄惨景象。临时住宅一排排地排列在郊外和人工岛屿上,几分悲切荒凉的景象几乎令人住者窒息。纷繁复杂的问题一点一点地刺痛着受灾者的心灵。几乎每个人都在为恢复重建住宅而努力,但是效果甚微。

这是因为受灾地区住宅的损坏不是其自身发生的现象,而是有多重原因。

第一,地震发生前就长期存在的住宅问题。神户市的住宅分布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和地域性。近年来的住宅投资集中在郊外,新建起了很多住宅。私有房产率高,居住者都属于高收入家庭。这种现象在新城市开发比较积极的西区较为显著。与此相对,在旧中心市区,几乎没有任何住宅投资,形成了破旧住宅大量密集的区域。低收入家庭多,租借私人房屋的比率高。老年人家庭的比率急剧上升。人口减少,资本流失,居住环境恶劣,伴随着整体衰退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从1965年到1990年,在整个神户市内人口增加了20%,而位于市区的滩区、中央区、兵库区、长田区四个区域内却减少了30%。虽然同样位于市区,而东部的东滩区、滩区与西部的兵库区、长田区相比,更加具有旧中心市区的特征,住宅破旧,低收入者、老年人增多等现象十分显著。

住宅政策助长了这些差距的扩大。众所周知,神户市的城市规划项目具有连续性大规模开发的特色。与此紧密相连的住宅政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郊外、人工岛屿的新城开发上,住宅投资失衡。把为中等收入以上的阶层提供住宅作为重点,起到了把这部分群体从市区中吸收到郊外的作用。据说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分散密集市区内的人口。但是,这种人口分散是采取了选择性的方式进行的。旧中心市区住宅投资停滞不前,到处可见老化的房子。

第二,震灾造成的住宅损坏发生在长期性住宅问题的延长线上,并起到了强化阶层性和地域性的作用。特别是平房式住宅、木制结构房屋和零散的独门独院住宅的损坏极其严重。在市区内的所有住宅中,全部、半损坏率大约是40%。其中平房式住宅和木制结构房屋占全部、半损坏的60%,而居住在这些房屋里的主要是低收入和老年人家庭。受灾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受地震的影响,城区人口减少了6.3%。市区人口流失严重。长田区、滩区流失了20%以上的人口。旧中心市区内房产破坏严重,社区处于离散状态。长期性的住宅问题得不到解决,震灾更是火上浇油。

第三,住宅的相关环境发生了变动,旧的住宅政策结构能够发挥的威力不断下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震灾和时代的转换期相互重叠在一起了。此前的住宅政策原则上是把住宅放在个人消费财产的位置上,基于市场原理而存在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以上的阶层,目标定在扩大自有住房比率上。其理想的效果是经过防护层过滤渗透到下层阶级,使得整体的住宅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为低收人阶层提供的公共住宅方面,则推行压缩供给户数,压缩供给对象,从而加强了剩余化“福利住宅”的特征。

与此相对,随着经济发展减速、产业重组、收入得不到提高、中产阶级缩小、高龄社会的形成等,住宅的环境条件逐渐发生了动摇,私人房产持有率是建立在假设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之上的。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下,购买房产能够发挥通胀对冲的作用。以中产阶级稳定作为基础支点的政策发挥了一定功能。公共租赁住宅大多采取以收入上升为前提的倾斜式租金。但是经济发展减速弱化了收入的稳定性。企业的裁员使得随工龄增加工资水平也不断增加的工资体制崩溃,老龄社会对负载的承受能力下降。产业重组导致中产阶级规模的缩小。通过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效果明显缩减。私有房产的扩张已经达到极限。1983年私人房产持有率是62.4%,1988年是61.4%,1993年是59.8%,显示出逐渐降低的倾向。

也就是说,不能把受灾地区的状况归结为独立的突发性现象。由于原先就存在长期性住宅问题,震灾又使之进一步恶化。住宅政策迎来了传统方式逐渐失效的时期。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意味着住宅的恢复重建计划不能单纯地套用以往的政策,而是需要从新的方向构筑应对震灾的策略。但是,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想法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极低。因为,日本在地震后制定了住宅恢复重建的计划,并进入了实施阶段中。这些措施中的确包括有一些应对大范围受灾的考虑。但不是作为独立的特别政策而制定的,而是以既存的框架为基础,在其约束之下形成的。这极有可能会造成限制受灾地区住宅发展的情况。恢复建设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没有理解问题的结构,由此制定出来的计划不可能接近悲惨的现实。

作为恢复重建住宅的起点,稳定地提供应急住宅十分重要。当然,还应该早日提供永久性住宅。然而遇到大规模灾害发生时,不得不接受住宅的重建需要很长时间这样一个事实。这就需要在搬入永久性住宅之前,能够创造一定的环境,使得其居住能够和将来的生活重建紧密联系起来。没有稳定的应急生活,就很难把住宅的恢复重建工作坚持到最后。

但是,临时住宅政策没有获得成功。在神户市内大约建设了3万户临时住宅。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建设场地集中于郊外和人工岛屿上,质量水平低、排列组合较单调、有碍景观等,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隔音、隔热和面积等一些建筑的最基本性能都极其低下。阶梯数量多,剖面设计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要求。明显缺乏公共空间、绿地和生活相关设施等。临时住宅建设在郊外和人工岛屿上,形成一片孤立的景象。有的周围修葺了铁栅篱笆,与外界完全隔绝,具有使居住者意气消沉的明显效果。孤独死、自杀、意外死亡等现象不断发生。据报告,中壮年男性酗酒和高龄女性营养失调的情况有所增加。

根据神户市民政局在1995年12月中句实施的“对入住临时住宅的实际情况调查”的结果,临时住宅中老年人占很大比重。综合高龄单身家庭(21%)、老年人家庭(10%)和有老年人的家庭(16%)后,比重达到46%。居住总人口中30%都是老年人。从离开临时住宅的可能性上看,“离去无望”的比例达到84%。其中大部分家庭的离去日期都是“未知”的。就连搬出临时住宅的一点征兆都没有。此次调查后,兵库县住宅恢复重建推进科在1996年2-3月期间,实施了“面向应急临时住宅居住者的调查”。户主年龄在65岁以上的家庭占42%,再次证明老年人所占比重之大。主要收入来源中,来自工资所得和自营业收入等劳动所得的只有40%,领取年金、津贴的占27%,家庭年收入不到100万日元的占29%,不到300万日元的达到70%。居住在临时住宅里的人群整体上处于封闭的闭塞状态。

地震规模极大,它猛烈袭击了高龄社会,夺取了许多老年人的住宅。面对这种情况,固定套用以往的临时住宅政策本身就存在着问题。灾害救助法和建筑标准法中规定,临时住宅的制度性有效期限是两年。以此为前提,供给的是低水平的建筑。然而,在发生大规模灾害的情况下,要在两年时间内取消临时住宅简直不可思议。许多家庭都“无望”搬出临时住宅。老年人更不可能轻易搬出临时住宅。受灾者被闭塞在恶劣的环境中,无法开始恢复重建的行动。应该根据灾害的规模和性质,改变“临时住宅”的内容。

通过《修正特定紧急灾害特别法》后,临时住宅的存续期间改为在两年期满后,每年更新一次。这在制度上认定不可能在两年之内取消临时住宅,意味着需要重新思考发生大规模灾害时有关“临时住宅”的性质。但实际上向受灾地区提供的临时住宅,仍是以维持两年为前提的恶劣的住宅环境。

永久性住宅开始努力重建后,临时住宅的问题却成了阻碍这些活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受灾者的应急生活缺乏稳定性,所以在恢复重建的现场,对时间的要求过度紧张。重建永久性住宅变成了与时间进行的战斗。于是产生了许多矛盾。临时住宅偏重建在郊外和人工岛屿,加快了市区的无人化进程。在“荒原化”的市区,连进行社区的集会都遇到困难。应急生活的方式本身就十分重要,而且它同时对家园的恢复重建能否成功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临时住宅里的设施应该具有超既存制度中所设定的功能。

因此,需要快速推进临时住宅的改善工作。要求提高建筑性能,整顿社区设施,整顿环境,增加对老年人的看护服务,形成让大家保持希望的景观。年轻家庭以及收入相对较高的家庭将会逐渐搬出临时住宅。可以预计,在临时住宅区,低收入者和老年人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因此这些社区在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面临更加困难的状况。为了实现应急生活的稳定,需要更加得力并且是多方面的支援。

灾害救助法中规定,即使是在灾害时期,“自力更生”的原则也是不变的,只对那些难以自力更生的家庭提供公共扶助的临时住宅,然而,当灾害规模巨大时,仅仅靠“公共扶助”的想法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还存在着大量的没人理睬的“自力更生”式的应急生活。

受灾者分散到了各种不同的地方,有暂时住在亲戚家中的,有去企业提供的场所的,有新租借的房屋的等等。在神户市避难所中,住宿人数最高达到22万人。神户市的平均家庭成员是2.72人,估计大约有8万个家庭。假设大约3万户临时住宅家庭中的大部分都是从避难所里搬进来的,那么二者相减后剩余的大约5万家庭的去向仍去向不明。与初期相比,有更多的家庭在避难所以外的场所避难。综合这些因素,可以说许许多多受灾者的现状还是未知数。这些各种各样的应急生活估计都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虽说居住在亲戚家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受灾者的心理负担必然也会加重。新租借的房屋的租金也会实实在在地对生活形成压力。还有许多的家庭对于如何确保将来的住宅丝毫没有一点眉目,最后还是陷入闭塞的局面中。

在受灾市区,人们“自力更生”地建起了简易房、活动式房屋和简易板房等。感觉无法在郊外的临时住宅里生活的家庭靠自己的力量在建设的临时住宅中延续着生活。自营业者使用箱式房屋重操旧业。这种“自力更生型临时住宅”和行政的临时住宅相比,由于它建设在市区,确保了营业场所等,所以发挥了支持开展应急生活的作用。然而建筑的基本性能很低。“自力更生型临时住宅”的生活到底能够支撑到何时,不容乐观。

临时住宅政策采用投入全部精力建设普通型临时住宅的“单线型”计划,是个错误的选择。应该拓展更多选项,突破现行制度的范围,采取多种战略,寻找出路,应该从“复线型”计划中接近现实。

“单线型”计划伴随着不平等现象。“公共扶助”的临时住宅,每户大约投入了300万日元的公共资金。如果再加上行政人员的工资和经费,那么使用的资金更多。与此相比,不能入住临时住宅的受灾者的自建房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援助。新租借的房屋房租负担很重。“自力更生”和“公共扶助”之间的差距很大。应该构思“复线型”计划,将应急生活纳入广范围的理解之内,以应付更多的受灾者。

为了在市区形成应急生活的场所,“复线型”构思具有很大的有效性具体方法有:在小规模土地上建设临时住宅,灵活运用私有土地,建设多层型住宅,探讨租赁土地的方式,对租赁私人房屋提供房租补助等,应广开思路,多头并进。特别是向“自力更生的临时住宅”提供援助的效果可能更大。在市区确保居住场所,将会带来生活重建的契机,提供开展恢复重建家园的基础。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