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26

2019-04-30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作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雅安芦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创,成为4.20强烈地震中唯一的极重灾区。陈果投身重建一线,记录了芦山重建的第一战役、第一现场。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陈果的灾区重建日记,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的耳闻目睹,每一篇日记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顾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晴天

天气同节气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今天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大寒,然而,天之蓝,云之淡,阳光之盛,视线之好,都是入冬来的极致。

与好天气一起降临的是两个好消息:2014年1月28日,黎明新村、凤凰新村将各有一批受灾群众按计划入住新居:也是这一天,最后一批特困户的住房也将改天换地。

从黎明村到青龙场,脚下的步伐,便有了自冬到春、由寒向暖的轻盈与欢畅。

高毅今晨三点才回到住地。睡了一个觉,他和老婆重新出现在即将搬迁入住的新家。

作为黎明新村首批建成的新房,这些天来新家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再是恰当不过。

门窗已经安装妥当,客厅地板也已铺设完毕,再把电灯一装,新生活就将光芒四射。

目前最大的“扫尾工程”是厨房地砖铺设。对此,高毅觉得不过是小菜一碳“已经和工人说好了,今天晚上加个班就OK了,卫生间就是昨晚今晨频定的。”

忐忑的事也有。高家新房二楼一底,不算两个露台,有240多个平方,如何形成黎明新村的天时地利,以房生财,是他眼下思虑最多的问题。

透过宽敞的玻璃窗,高毅任目光在新村做了一次扫描。新村绿化正抓紧进行,昨晚抢通的主干道,黑色柔性路面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金属般的光芒。从主干道到高家所在的房屋有一条连接线,工人们正在填筑路基,又一个黑夜后,眼下的泥黄将被染成沥青的乌亮。

陈万文脸上有着和高毅一样的表情。不同的是,这里已经是龙门乡王家村,陈万文住进新家已有一些日子,而且搬新家住新房,陈万文一文不花,“得来全不费功夫”。

同村里其他4户特困户一样,对于新家,陈万文一万个满意。难怪我们一进屋,他就一遍遍唠叨:“人家都说养儿防老,跟着共产党,无儿无女,我们还是过上了好日子。”

甘溪头,一场简朴的婚礼正在进行。

不用喝醉,新娘子也是两个。双胞胎姐妹杨紫、杨倩同日出嫁,杨家的“双喜临门”,释放了地震以来村邻们久积深存的笑声。

佳偶天成的好日子从一片废墟上开启。时尚的拓贴画置放在裂纹深重的老屋旁,热闹的酒席摆在高低不平的院子中,一场不同寻常的婚礼,隐喻着过去与未来,告别与新生。

新娘有一双,新郎就有两个。一家住龙门五星村,一家在天全多功乡,都受灾了,都得修房,房子却都还没有修得起来。

本想建好新家办喜事,新郎新娘等得,却有人等不得了。杨倩捂着隆起的小肚子,欲抱琵琶半遮面,说:“结婚证早就扯了,合法的哈。”

她的话引来笑声一片。

笑声落处,我忽然想起《雅安日报》记者黄伟写过一篇题为《生死之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叫张莲香的妇女,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和两个儿子中的一个。事发地点,就在甘溪头。

于是向身边人打听张莲香的近况,说得小心翼翼,像怕把睡梦中的人吵醒那般。

答话的人指着远远走来的一个红衣女人说:“呶,就是她。”

循声看去,一个胖乎乎的女人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踩着一地破砖头烂瓦片,有说有笑地由远而近。孩子胖嘟嘟的脸蛋像红透的苹果,女人拿手不时在红苹果上摩挲,像把玩一件珍藏的宝物。

等女人走到身边,我忍不住赞叹:“娃娃长得好帅,长大了,追的姑娘一定不少。”

张莲香莞尔:“你家有闺女不嘛,有的话,打个亲家。”

又是一片笑声。

虽然家中没有闺女,我的心间仍是一片欢喜。

“儿女之事”来日方长,重建家园却是当务之急。“什么时候房子能够动工?”对着一群围在身边的大叔大婶,我抛出心中疑问。

“规划已经出来了,过完年就动手。”答话的是60岁上下的张万敏。

之前,难以逾越的“甘溪头之困”是路和房基的问题,如今,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点球”发给了张万敏。

“思想一通,路就通了。”话说得轻松。

我又问道:“关键是,思想通了没?”

“那是当然。这么大灾都受了,谁家吃点亏又算个啥?张万敏答话,身边的人也纷纷附和。

“如果修路要占用你家房基呢?”当着大伙的面,我“将”了张万敏一军。

张万敏胸口一拍:“放心吧,要占多少我让多少,一秒钟不耽误。”

一身轻松来到青龙场,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特困房。

李光中提着刚刚采购的柑桔、苹果,春风满面回到家门前,将两袋水果腾到一只手中,用另一只手去推开虚掩的门时,我看见他的目光被头顶的红灯笼烤得温暖透亮。

好心情好日子想来都在其中了。不等我们走进门,他就热情招呼我们吃水果,话音里听得到结实的满足和欢喜。

李光中屋外的“姜城广场”上,村民们正在排队领取大米。因为知道为期半年的救灾款粮发放,这是谢幕的一场,眼前的画面,在我眼中,便有了一种令人百感交集的历史感。

姜城广场是芦山油菜花节的举办地,每年阳春三月,“七里夺标”民俗活动都会在无边的花海旁精彩上演。油菜花仍将盛开,可物是人非,花海边,还会不会有你追我赶的欢呼雀跃?正这么想着,有眼尖的同事指着广场牌坊后山坡上显眼的菜花,发现新大陆般地叫:“油菜花开了,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我在心中重复着同事的话,目光早顺着阡陌纵横,自由驰聘。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阴天

这个春节,铁定是回不去了。孔祥龙一边和工友合力拉着卷尺为即将铺设的便道搞测量,一边忙里偷闲对我说。这句话之后,他又加了一句: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工期这么紧,咋个会有耍的时间?

孔祥龙是本月初从德阳来的芦山。他的麾下,目前“兄弟伙”有30多个。孔祥龙吃不到家里的年夜饭,他的队伍自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占地45亩,建筑面积2.3万平米,总投资400元,芦山产业集中区第一批次标准厂房建设,冲在一线的就是孔祥龙所在的劳务公司组织输送的农民工。

春节后,“孔家军”会增加到二三百人。孔祥龙说:“这是东家的意思,也是实际需要。”

他说的“东家”叫杨积斌,芦山产业集中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施工企业负责人。从见到他到同他道别,前后不下十分钟,但他一直电话不断,与他的对话不超过十句,而且十之八九被穿梭不停的施工机具发出的声音淹没了。

其中一句勉强听清也正好记住了:“回不了德阳的家,就当芦山是家了。”

听得出来,话里有无所谓,也有无奈何。

基于德阳援建芦山的重建机制,也基于德阳在工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对口援建芦山产业集中园区的任务交给了德阳市。杨积斌领衔建设的标准厂房,是德阳在芦山产业集中区打响的第一枪。厂房是为一家服装生产企业量身定制的。如果一切顺利,今年“420”前,这家企业要正式入驻。

“枪声”于本月18日响起。掐指一算,攻下“山头”,剩下不到4个月时间。

既然白攻夜战尚不可避免,过一个“战斗的春节,又有什么不可以?

只是苦了家中老人孩子,还有这帮哥们弟兄。杨积斌说,好在都是德阳过来的人,没有人太过计较。

德阳蒙受过大灾,也承受过大爱。别人舍命都要搭救我们,我们舍弃一个春节,又算得了什么?这个意思,杨积斌没有说透,我却听得分明。

相比之下,乐志洪说话更为干脆和通透。“我们这些乡亲,拿网上的话说,那叫给力。”

乐志洪家所在的龙门乡五星村涌泉组,与产业园区相去不远。老乐眼下有一个“大动作”——在即将动工建设的新家工地旁,用钢架和水泥砼,全新打造一座“高标准”的过渡房。

钢架乃至顶棚都立起来了,正在做的事是在覆有塑料膜的地面上,打上三四十公分厚的混凝土。

十多个人前来帮忙,都是分文不取的“干帮忙”,自然,“给力”。

帮忙者中有一个叫熊英的,她原来的家在产业集中区红线内。

征地拆迁合同去年10月就签订了。按照合同,她家可以在县城分到相同面积的住房作为补偿。如今,她和家里人租住在县城,新家所在的楼盘尚未竣工,交付使用还得一段时间,拿她的话说,搬新家,还远。

于是,熊英来乐家工地助上一臂之力。“乐志洪这个人爱帮忙,我老公出去打工了,要是在家也会来出把力。”

关于自家并未倒下却被拆掉的房屋,熊英没有想象中的怀念。“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最关键的是,企业入驻投产后,大家不出远门就可以打工挣钱,老公也就不用背井离乡了。所以,表面看我家离原来住的地方远了,实际上,一家人团圆的机会比原来要多。”

离开龙门,我径直去了思延。拉动芦山未来发展的三个“轮子”,思延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其中之一。人走在路上,心中想的却是,离马年除夕仅有4天年关前,“轮子”未必会转。

到了才发现,“轮子”不仅在转,而且转得上好。

至少有四五十个人,曙光公司的猕猴桃基地,有机肥定植正在进行最后的攻坚。现场负责人王爱林告诉我,1200亩地的施肥工作到今天全部结束,3月底以前,种子将全部接到地气。

作业的除了几台开厢起拱的挖掘机,便是一群大妈大姐,活不重,当天可以领到工钱,说说笑笑地干,她们的笑声,种子一样撒满田间。

这些地原本是她们的承包地。随着园区建设推进和曙光公司入驻,经过流转的土地成了公司的基地。而她们也摇身一变,从普通农民“流转”为产业工人。

也并非人人都拍手叫好。几位上了岁数的大妈,同我摆谈时,她们脸上布满空中的雾气那样显而易见的担心:光凭每年每亩地1200元还不行,要是能常年打到工,那才真正叫好呢。

轮到王爱林说话了,他说:大家放心吧,除了基地常年需要用工,我们还要办加工厂,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到时候不怕大家有劲没处使。

回县城前,我绕道去了周村。李霞说过,春节前,她和一家不仅要团圆,而且要搬进新家。春节已近在眼前,李霞的目标是不是能如期实现?

“我妈去帮人家打工了,晚饭时才能回来。我爸不回来了,就在广州过年。为啥?我也问过他。他是这么说的:过年工资高,干一天当平时干上两三天。过年挣的钱,够把家里的门窗都安上了。”说话的是李霞的女儿。寒假从成都回来,她主要的任务是,带弟弟,看家,让妈妈“解放”出来,用为别人建房的方式,为一家人建房。

新家主体已经完工了。春节前最后一道工序是昨天完成的:为即将完工的家安上一道宽敞的大门。

其他门窗都还没安。墙灰没抹。水电没通。家具没买。地砖没装。

这些都是一家人至今住在窝棚里的原因。自然,也是两个大人都不在家的原因。

好在这个冬天不算太冷。好在窝棚进行了提升。好在所有没有完成的工序最终都会完成。

委实说,看见李霞即将大功告成的新家时,我的心情的主要成分,是焦灼后的放松、同情后的尊敬、怀疑后的感佩。

但同时,因为“年”的原因,我的心里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酸涩。而我所能做的,只是在心里,把李霞女儿的一句话回赠给李霞一家:明年过年,一家人要在一起。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