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4

2019-05-26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幢幢楼房瞬间坍塌,一个个生命悄然而逝。抗震救灾,一个个繁忙身影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瞬间。废墟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坚毅而不屈的脊梁;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很久,但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事永远值得铭记。在灾难发生之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甘仁编著的一本书《爱的震撼——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里边记录了一些直到今天依旧让我们感慨的故事。我们编辑整理,今天,我们继续和各位一起用声音回顾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瞬间。

今天我们首先要说的,小馨懿,你是一个奇迹。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父爱亦是人间最伟大的一种爱,当这两股深挚的爱如洪流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上天为之感动,死神也要给它们让出道来。

2008年5月13日,在强烈地震过后被夷为废墟的北川县城里,救护人员在一处严重损毁的屋角处发现一名眨着大眼睛的小女孩。他们顿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已经遇难的年轻父母脸对着脸、胳膊搭着胳膊,孩子的双腿上压着年轻的妈妈,一手护在馨懿的左腿上,一手扶着身边年轻的爸爸。而爸爸的姿势跟她几乎一样,一手护着馨懿,一手扶着她。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自己无限深切的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之墙”。据负责救援的官兵介绍,他们在13日8时左右就发现了这名小女孩,但整个移位的墙壁压在小女孩和遇难的大人身上,他们没有合适的工具,无法将孩子救出。

霎时,不作美的天公又下起了大雨,救援人员一边给小女孩遮雨,一边拿来牛奶、方便面等食品给小女孩补充虚弱的体力。随后,救援人员开始连夜展开对小女孩的生死大营救。14日9时40分左右,随着人们的欢呼,一名救援队员终于将这个精疲力竭的小女孩从危墙下面抱了出来。这时距离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地震已经过去了43个多小时,小女孩顽强地熬过了漫长雨夜和不断余震的危险与恐惧,战胜了死神!

看着这个奄奄一息的生命,解放军立即将小女孩紧急往城外转移。在转移途中,经过多方人员紧急救治,担架来到了道路中断的三道拐处,抬小女孩的担架员还是和其他类似情况一样一边高呼“让开、让开”,一边急速地往前冲。站在旁边是一群人,所有的人都在给这个伟大的爱下生还的孩子让路。奄奄一息的孩子,还在念叨着“妈妈。爸爸。”在场的所有人的心都碎了,这个用父母两人的生命换回来的孩子,以后永远无法再见到她的爸爸妈妈了。

天地间至伟至大的爱:在墙体倒下的一瞬间,夫妻俩用身体为孩子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长城。这个让人泪流满面的真实的生命奇迹,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震撼,父母用自己无限深沉至爱和恩慈之心与无畏的付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及保护爱女的巨大勇气,在沉重的墙体倒塌下来的一瞬间,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面生命之墙,把死神挡在了门外!小女孩在这扇血肉之墙的保护下安全生还,这样血与泪铸就的生命奇迹,总是让我们无限感动。长歌当哭,生命与爱的交响曲,是这么地响彻心扉,让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在灾难发生的一瞬间,父母的选择和爱的选择,让小女孩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是爱的牺牲,更是爱的延续,让生命在爱的链条上绵延下去。

还有一个人让人感动,他是苟晓超,为了孩子,他三次冲进教室。2008年5月13日,通江县洪口镇。没有讣告,没有通知,上千名群众胸戴白花,自发赶来为一位刚刚离去的小学教师送行。

老师名叫苟晓超。地震中,他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23岁的他新婚还不满10天。

2008年5月12日下午,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苟晓超老师一如往常值守在三楼教室里。突然,整栋教学楼开始晃动、颤抖。地震了!他几乎是本能地大喊:“同学们,赶快跑!”几乎同时,他冲到阳台上,大声呼叫其他班的老师和学生,同时下意识拽着几个前排的孩子冲出教室,10余名孩子紧跟在他身后。

哭喊声、惊叫声响成一团。“不要拥挤!”苟晓超大喊,扯起两个跌倒的学生向楼下跑去。第一批学生被安全送到楼下,他又迅即转身,从人群中奔向三楼,带着十几个孩子向楼下跑。这时,墙砖伴着混凝土簌簌落下,玻璃不断碎落。教学楼墙壁上的裂痕越来越大,随时可能坍塌。放下孩子们后,苟晓超第三次钻进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奔到三楼后,他对那些吓呆了的10多名学生大喊道:“快!快跑!”双手夹着两个孩子飞奔而下。

当跑到一楼最后一级楼梯,轰!教学楼正面两根直径1米的圆柱倒塌,砖块和混凝土狠狠砸向飞奔中的苟晓超的右腿。就在扑倒瞬间,他使出全身力气,将怀中的王佳红和莘跃顺势推了出去。

两个孩子得救了。砖头和混凝土块雨点般向他砸来,双腿被砸断,胸部重伤,苟晓超倒在血泊之中。

看到周围的人们实施救援,准备搬他身上的砖块和混凝土,苟晓超断断续续地说:“快……快救学生!不要管我·····”

最终,被困的43个孩子得救了。

16时20分,苟晓超在转往县人民医院的途中,因伤势过重,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仅23年的人生旅程。

“我们全村人都说苟老师又年轻,书又教得好,对学生又负责任,人又和气,像这样的老师还不多见,这么大的祸咋出在他身上哟。”一位老大娘说起苟老师泪流满面。

“教好一个学生,就能拯救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就能拯救一个地方。”2007年8月,苟晓超在《志愿当一名山村教师的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最终,苟晓超用生命实践了他的抱负。

还有一位老师,生死一线,用浩然正气铸就师魂。

“灾难袭来,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生死一线,用浩然正气铸就师魂。”

在2008年5月21日吴忠红老师的追悼会上,怀远中学的师生们用这么一副挽联追思他们可敬的吴老师。

有人说,在巨大的危险面前,快跑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这与贪生怕死无关,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在吴忠红心中,守护学生,爱生甚于爱己,才是本能。

抢险战士从废墟中找到吴老师的遗体时,已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7时。随后,吴老师转身上楼营救的两名孩子的遗体也相继从废墟中找到。

吴老师被挖出来时,身体僵硬,面部一条很深的伤口。抢救人员根据挖出遗体的位置以及先后顺序,可以肯定地判断出,吴老师已将两名孩子护送出了教室,并在身后守护他们。只是灾难没有放过他们。

“如果吴老师要跑,他可以第一个离开教室,他可以第一个离开最高的第四楼层,他可以第一个冲下楼,他可以第一个到达相对安全的操场。但他没有!”校长高列与吴忠红共事10年,他太清楚吴忠红的为人—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

“七年级5班的教室和楼梯紧紧相邻,是离出口最近的一间教室,讲台刚好对着门,从讲台出门下楼到操场,是最短的一条逃生通道。”高列说,如果当时,吴老师抛下学生一个人逃生;如果当时,吴老师没有冲回楼上;如果,但残酷却感人的事实,不会再有如果。

学生杨莹是吴忠红罹难前从岌岌可危的楼房中推出的学生之一。回忆起老师,杨莹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老师,您用生命换取我们的生命。您在给我们上的人生最后一堂课里,教会我们‘人’字的真正意义。”

还有我们不能忘记的张米亚:生死之间,双臂护住学生。

这注定将是永恒的一幕:当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两个孩子紧紧地搂在他的双臂间。

这名男子叫张米亚,生前是映秀镇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

8岁的杨茜睿是张米亚班上的学生。这个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小姑娘健康无损,正是张老师的保护让她依旧天真活泼地站在我们面前。

“我们怕极了!都想往教室外面跑。”讲起地震时的情形,小茜睿仍惊魂未定,“可是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了。”

张米亚的班在二楼,地震中30名学生全部被埋,后来几乎有一半获救,是全校所有班级中获救比例最高的。

“紧急情况发生时,教师的处置方式是孩子们生存的关键。很多获救学生家长,在转移之前,讲起张老师,还感激得掉泪。”同事贾正秋说。“他那么做我并不吃惊。以他的个性,他肯定先把所有孩子都送出去,自己最后再走,腰上还要夹上两个孩子。因为他平时就很爱孩子。”

我们曾用这些词语形容老师:蜡烛、泥土、春蚕、园丁、人梯。而汶川大地震的这一刻,老师们无言地将这些词语升华。除了上面的三位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名字让我们铭记。

当人们找到年近50岁的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时,已经离去的他是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的,而他身下死死护着的4名学生,都活了下来。

21岁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已经停止呼吸。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她身下紧紧护住的那个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平稳。

在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已经逝去的48岁的临时聘用教师杜正香匍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在红白镇中心学校,废墟中26岁的二(2)班班主任汤鸿弓着腰,张开双臂,像母鸡护住小鸡那样,怀里拥着3名学生。她被上面砸下的砖块击中遇难,而她怀中的学生有两名得救!

向丽、唐春梅郑发富方明飞、梁爱迪、张兰、联芳何代英、张辉兵、王邹明、钱富波、郭小琴、董显荣、李萱、唐基磊。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或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白发苍苍的双亲,没有来得及和心爱的人道别,在生死抉择的那一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着的学生。

在生与死的瞬间,老师们用生命庇佑了更年轻的生命。“我的爱是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你飞翔。他们,无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008年5月14日11时47分,15名空降兵以足以载入历史的惊人一跳,突入“震后孤岛”茂县县城,为后续救援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之后,有外电评论,称中国空降兵开创了世界空降史上的奇迹。

如果知道这次空降行动的特点,就会知道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降落地点为复杂山地,地形全部为陡坡悬崖,无理想着陆地点;为高原跳伞,目标区平均海拔4000米,最高峰为5000米,而在海拔4000米以上跳伞就需要氧气面罩;此次伞降需在峡谷降落,又是高空跳伞,操纵伞具精确降落非常困难;在云层上空跳伞,云下条件一无所知,全靠伞兵自己控制;空降下来后,战士要面对的不是平原,是山,暴雨中的山,地震过后千疮百孔的崎岖不平支离破碎的山,是在大雨冲刷下随时可能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的山。

跳伞400多次、从一名空降兵战士成长为空降兵部队最高指挥员的王维山少将,深知任务的艰巨性。在为即将执行茂县伞降任务的小分队进行战斗动员时,王军长说:“我要你们每个人都一定平安回来!”就在数小时前,空降兵某部接到总参谋部命令:由于灾区通信和交通中断,立即派伞降人员进入茂县,执行通信联络、灾情勘察、情况上报任务,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

“这是一次痛苦而艰难的选择,是历史上所没有的——一方面要坚决执行总部下达的命令,一方面要保证官兵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决心太不容易!”王维山少将感慨地说。他迅速确定首批空降茂县的小分队人数为15人。15名官兵全部是空降兵骨干、有100次以上跳伞经验、熟悉山地尤其是汶川地震灾区地形。

阴霾的天空中立刻飘显出一个个坚毅的身影,正如一个个天使,降落在这片急需帮助的残破大地上。

当时第一个坚定地跳出机舱的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他和其他14位勇士在冒着生命危险降落成功之后,历经7个昼夜,冒着大雨和多次余震的威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220公里,先后在7个受灾严重的乡、55个边缘地和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村庄侦查出第一线的受灾情况,火速地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救灾部队的开进和部署抗震救灾的迅速反应,提供了科学的一手信息和依据。

2008年5月20日,15名英雄胜利凯旋成都。这时候人们通过媒体才知道了他们的名字:李振波、王军伟、李志宝、殷远、郭龙帅、李亚军、赵海东、赵四方、雷志胜、刘文辉、王磊、余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