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6·17长宁地震3

2019-07-03 23:30-23:59 责编:李悠扬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和您回顾6·17长宁地震。

地震发生之后,各家媒体将镜头对准了地震受灾地区,将很多信息不断向外界传出,《中国青年报》采写了一篇报道《长宁地震后,成都这一幕刷屏上热搜》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2019年6月18日上午8时30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6⋅17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在该县双河镇政府大院的简易帐篷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抗震救灾有关情况。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宜宾市政府秘书长李廷根说,地震发生时,宜宾市各区县均有震感,震中周边10个乡镇受灾比较严重。截至18日8时30分,地震造成12人死亡,125人受伤。

已经赶到地震受灾地区的四川省省长尹力要求,在18日中午12时前完成震情的拉网式排查。

当地已派出武警、消防、民兵、矿山救护队等救援队伍共计2016人,投入震区救援。市县两级医疗机构供派出医护人员61名医护人员,在地震受灾地区参与伤员救治。

据消防部门通报,地震后,宜宾消防调集10支搜救队开展人员搜救,成都、自贡、泸州、内江等支队的526人也赶往增援。截至18日早晨7时40分,消防人员共完成了18个被埋人员的搜救作业工作,营救19人,其中死亡8人,生还11人。

宜宾市消防支队的负责人表示,通过各乡镇的排查,没发现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偏远村庄等死角,估计人员伤亡不会增加太多。

而在长宁地震之后,成都的地震预警倒计时刷屏了。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成都市区震感明显。

地震发生后,微博和朋友圈被成都#地震预警倒计时#的相关视频刷屏了。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了解到,成都市的110个社区、180个学校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触发警报,成都市13个区县的电视预警系统触发警报。在成都市区,许多区域能听到明显的警报声。

成功预警本次地震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是由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

为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 ,宜宾、成都的部分民众通过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收到预警提示。

具体的预警信息包括,大陆地震预警网为距震中51千米的宜宾市,预警时间10秒,预估烈度5.2度;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预警时间18秒,预估烈度4.6度;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贡市,预警时间27秒,预估烈度4.1度;距震中124千米的毕节地市,预警时间31秒,预估烈度4.0度。

地震发生时,大陆地震预警网同步向政府和应急部门、场镇、社区、学校、电视、手机和媒体等不特定公众同步发出地震预警信息。达到烈度阈值的终端都发出地震预警警报或提示,没有达到烈度阈值的终端按要求不发出地震预警。

初步统计表明,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凉山州、德阳市、成都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云南省昭通市等市的学校发出预警,成都市的180个学校、110个社区收到预警,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等13个市州的共79个区县开通了广电和互联网电视地震预警的区域发出电视地震预警或预警提示。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雅安市等3个县的4个农村场镇提前7秒-65秒发出预警 。

大陆地震预警网还通过包括四川公安、四川科技等近50个政务和媒体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提示。

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所了解到,17日22时55分发生的四川宜宾地震,震中烈度为7度,7度烈度区面积约为275平方公里,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7度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另外,系统还绘制了烈度速报图,供政府、应急部门应急救灾决策。地震发生时,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大厅)、四川省减灾中心、四川省消防总队等安装的应急型地震预警专用终端提前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及时辅助应急。据大陆地震预警中心测定,此次地震最大烈度7度左右,4度及以上的区域涉及四川省高县、叙州区、筠连县、珙县、长宁县、江安县、兴文县、南溪区、翠屏区、屏山县,共造成10个县区受影响。

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自汶川余震区发展的我国地震预警成果,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

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 。值得指出的是,2018年5月以来,通过各地政府的依法授权,电视地震预警已从3个县延伸到德阳市、宜宾市等十多个市州。

2013年2月19日,减灾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对发生在云南省巧家县的一次4.9级的破坏性地震进行了预警,昭通市中心的终端在地震波到达之前15秒钟收到了预警信息,这是国内首次对破坏性地震预警成功。

2008年,王暾在成都高新区创办成都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并基于公司组建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减灾所牵头成立了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王暾觉得,中国需要地震预警,他随后决定回国,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当时申请项目、资金都遇到了困难,最艰难的时候,公司的账户只剩下1块4毛钱,有的月份员工只发一半的工资,甚至还要推迟3个月才能发这一半工资,我在用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

回国后,王暾去了汶川、北川。“北川有个学校,学校的红旗还在飘。”王暾分析,那个学校本该有31秒的预警时间,但当时除了在操场上的师生外,很多人都遇难了。

“如果有预警系统,这学校大部分人或许都可以获救。所以我决定快马加鞭,避免这样的灾难再次发生。”王暾说。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其预警原理是电信号的速度比地震波快,这两者的“时间差”即为地震预警时间。

地震预警有别于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对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地震事件预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已经发生、但还未形成严重破坏时发出警告。

一份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0秒,可使人员伤亡减少63%。减灾所地震预警系统2011年4月的首次成功预警,让中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的国家 。

王暾表示,减灾所将继续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防震减灾部门的领导、监管下,更好融入到国家地震预警工作中,加强与相关单位配合促进我国地震预警事业良好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地震安全。

网友表示,听到预警声音想哭,这个地震预警网真的很厉害,希望能普及!

对于地震预警,《南方人物周刊》也做了专题《一次“成功”的地震预警背后》。

文章说,这并非王暾和成都减灾所第一次因为“地震预警”受到关注。与此同时,各种争议也从未停止。

“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的预测预报。地震预测预报指的是在地震发生以前,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未来地震事件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大小。而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波和电磁波之间的时间差,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

6月17日晚22点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因为成功在多地发布了地震预警,王暾和他创办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最先引发大众兴趣的是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地震预警图片”。根据社交网络的消息,成都、德阳、乐山、广元、凉山等震中附近多地均在“地震横波到达”前数秒到数十秒,经由电视弹窗、小区喇叭、预警APP等多种途径接收到了“地震预警”。其中,在宜宾主城区,一些市民表示提前10秒收到了预警提示;而在成都,在明显震感到达前61秒,就有部分市民收到预警提示。

这些被“晒”出来的预警图片右下角均标注了预警单位,除了各地的防震减灾局,一个共同的机构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正是该机构的创始人兼所长。

一时,类似《“地震波还有61秒到达”,08年筹建的技术,在这次四川地震中立功了》、《宜宾6级地震:成都居民提前61秒通过电视、手机接到预警》为题的报道开始传遍了朋友圈。

自17日当晚地震预警发布以来,王暾就鲜有休息时间,到18日《南方人物周刊》最终拨通他的个人电话时,他坦言自己已陆续接受了上百家媒体的采访。“服务媒体朋友”成了预警发布后的主要工作,“我并没觉得累,媒体是我们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的翅膀。”

事实上,这并非王暾第一次因为“地震预警”受到关注。2017年8月8日,在四川阿坝县九寨沟发生的7.0级地震中,成都减灾所研发的ICL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横波到达前的71秒通过手机和专用终端向成都发出预警信息,前19秒向甘肃陇南市发出预警。网上能搜到不少关于那些预警的报道。

而更早的与“王暾”“成都减灾所”相关报道可追溯到2009年6月,王暾归国创业的次年。来自中国新闻网的消息称,成都减灾所推出的国内首款民用地震报警器“德祥”在青川余震中首次成功预警。2011年5月,《中国经济日报》则对其首次短信成功预警进行了报道。

在网上,关于王暾的报道很多。在许多媒体、自媒体文章里,王暾的形象大多被描述为一个“用知识回报祖国”“敢想敢干”的海归创业者: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身为四川人,他备受触动,决定回国投入地震预警系统的开发。

“国家需要,行业需要,然后觉得自己又有干地震预警的技术,就回来了。”王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回国的初衷。“表面上我那时没有地震相关的研究经历,但是我的知识背景是符合地震预警研究需要的。比如我在浙江大学读本科期间,辅修了电子工程,那时候我在电子、软硬件方面就有些积累。在中科院的时候,理论力学方面其实对波的传播的研究也非常多。后来,我又陆续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地震预警需要什么,需要软件、硬件、算法,研究能力,我碰巧就具备这些。”2008年,王暾回到成都创业,创办民办非营利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3年后,他得到来自政府部门总计上亿元的资金支持。到2013年3月,成都减灾所就召开发布会宣布已建成世界最大地震预警系统,覆盖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而据2018年5月央视网报道,彼时成都减灾所的地震预警监测点已扩大到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90%以上地震地区,形成一张全国性质的地震预警网。

但与此同时,各种争议也从未停止。

关于地震“能否被预报”“该不该预报”的争议,业内已存在多年。对于“地震预警”,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距离震中较近的区域,电磁波无法“跑赢”地震波,是地震预警中的“盲区”,而这一区域往往是受破坏最严重的地方。此外,由于预警时间较短,也存在预警是否能够让公众紧急避害,甚至会否引起恐慌的质疑。

面对这一质疑,王暾大多会用一组数据回应:“理论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

这组数据最初出现在成都减灾所在其官网发布的《2014中国地震预警事业发展与展望蓝皮书》中,所注来源为《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第12期。不过,记者查阅“中国知网”和“中国地震科技期刊网”均发现,这本在2012年更名为《地震工程学报》的期刊,在2016年前为季刊,即每年4期,并无“2002年第12期”。

通过“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检索发现,《西北地震学报》中涉及预警时间和人员伤亡比的论文仅有2000年发表的《地震预警(报)系统及减灾效益研究》一文,其中所得结论为:利用地震预警系统可实现的减少人员伤亡率随着震级的升高而增大,8级左右地震时,减少人员伤亡率可达76%,但该系统对6级以下地震几乎无减灾效益。

王暾称,自己无法去实验验证具体的数字,但地震预警与减灾肯定是呈正相关的,呈正相关就说明预警时间对减少人员伤亡有作用。他也提到日本的相关数据,据日本实时地震情报利用协会研究表明,在日本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2秒获得警报,死亡人数能减少25%;提前5秒,死亡人数能减少80%,“相对中国偏高。”

对于争议,王暾并不在乎,“最重要的是我们为这个行业做了什么,为老百姓做了什么。”

王暾名下并不只有成都减灾所这家民间非营利组织。据天眼查显示,王暾同样在一家名为“美幻科技”的商业公司出任董事长、总经理、法人代表,拥有约36%的股权,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在近日接受《新京报》的采访中,他还表达了将其打造为上市企业的愿望。

王暾表示,成都减灾所会为美幻科技公司提供一定的技术,而一些工厂或危化企业通过美幻科技对一些科技成果转化付费,这些资金再反馈给研究所,“盈利来自于提供预警终端服务。”

据四川招标网公开资料显示,美幻科技公司曾在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及下辖多个区县局采购项目上中标,涉及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等地震专用仪器。成都市防震减灾局采购的地震报警终端中标价为824.85万元。而早在十年前,该公司已研发出民用报警器推向市场。

问及公益和商业身份的矛盾,王暾回应称,应该更关注其做出的贡献,“首先,我们是不是把地震预警迅速搞起来了;第二,我们是不是有效地推进了地震预警服务,有效推进了地震预警的科普。”

他又补充道:“第二个方面,商业行为同样有价值,如果说王暾这样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有了名有了利,该不该鼓励呢?我觉得该。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他是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6·17长宁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