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6·17长宁地震4

2019-07-04 23:30-23:59 责编:李悠扬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和您回顾6·17长宁地震。

6月17日晚22点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因为成功在多地发布了地震预警,王暾和他创办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些被“晒”出来的预警图片右下角均标注了预警单位,除了各地的防震减灾局,一个共同的机构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正是该机构的创始人兼所长。

但与此同时,各种争议也从未停止。

问及公益和商业身份的矛盾,王暾回应称,应该更关注其做出的贡献,“首先,我们是不是把地震预警迅速搞起来了;第二,我们是不是有效地推进了地震预警服务,有效推进了地震预警的科普。”

2019年6月20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中双河镇多家店铺已开门营业。地震中受损房屋较少的主干道富民街正恢复往日的整洁和热闹。药坊开门可以买到感冒药等必需药品,快递店迎来复通后的首波包裹高峰,街道上附近乡村的居民也开着三轮车售卖起自家地里刚挖的冬瓜、青椒、山药等蔬果。余震不止,挡不住人们重建家园恢复生活的决心。

2013年的2月和4月,成都减灾所分别宣布成功预警云南巧家4.9级地震和四川芦山7.0级地震后,一时引发大量关注。据《21世纪经济报道》,之后几天中,中国地震局及具体负责地震预警系统研发的福建省地震局,连续通过媒体发声,公布最新的研究进度。有媒体将中国地震局与成都减灾所的这场竞速跑概括为地震预警领域的“官民之争”。

如从时间上看,中国地震局的确没有“跑赢”成都减灾所。成都减灾所在2011年9月即开始招募通过手机接收地震预警的志愿者,并逐渐将这项服务推向公众。而据《南方周末》2013年的报道,中国地震局在2008年左右就向科技部申请了一项地震预警研究课题,并委托福建省地震局组织实施。2013年2月,中国地震局宣布要用五年时间建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项目管理部主任王松提供的最新项目信息显示:总投资为18.7亿元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于2015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立项,2017年2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2018年7月召开实施启动大会,计划于2020年在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2023年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

四川省地震局近期对外发布称,2019年底四川将基本实现地震预警服务能力。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包括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四川子项目和“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项目建成后,四川将在地震后提供秒级地震预警、1至2分钟提供地震速报、2至5分钟提供烈度速报、10分钟至2小时给出灾情评估。

在项目介绍图文中,成都减灾所并未被提及。而王暾也在采访中证实,成都减灾所和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并无关联。

目前,有官方机构对外提供地震预警服务的地区只有福建省。据福建省地震局应急指挥与宣教中心总设计师王青平介绍,福建省地震局在2012、2013年已形成地震预警能力。2018年5月12日,通过省政府发布会正式对外提供地震预警服务。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建立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体系,向全省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包括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速报信息、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在内的地震预警服务产品。“工程于2018年开工,第一阶段形成能力要到2020年。福建是以前的示范工作形成的能力,属于本工程的前期基础。”王松介绍。

王暾称,经过2013年芦山地震的检验,他对自身的技术力量有了更充分的信心。即便网上有人质疑他们在芦山地震和此次长宁县地震后曾出现手机终端延迟、误报情况,王暾坚称那是通信或手机使用的问题,“成都减灾所的预警系统对于破坏性地震无一例误报、漏报。”

据公开资料,2016年8月,成都减灾所曾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合作,为地震预警接收设备入了保险。根据条款,若被承保的中小学、社区因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因产生误报、漏报导致人身伤害的,最高可获500万元的保险赔偿。王暾希望,这“世界首份地震预警保险”可以创造一种风险分担模式,表明误报需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不是像许多国家官方机构出现误报仅仅道歉了事。

对于王暾十分自信的“战绩”,王青平仍存有疑惑。“比如我不确定他们是否有考虑网外地震的情况。因为王暾在早期也在福建布置了仪器,但从未对福建、台湾的地震做出过预警,可能算法上有缺失。”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台湾发生地震,海边台站受到地震波影响,成都减灾所的系统可能会认为是海边地区发生了地震,而非台湾。但福建省地震局则可以做到。“这种情况中我们的可靠性比他们高很多。”

在谈到福建省官方地震预警系统与王暾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区别时,王青平对《南方人物周刊》解释称,二者在原理上并无差别,但在技术细节上,成都减灾所比较封闭,并不与他们交流。他认为,如果从设备专业性、准确度、整体设计及社会责任方面,民间可能不会像官方那样考虑周全。“比如,我们还会去设计一个专门的声音,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地震预警。还要设计预警等级等等。民间研究所在做这些的话,就不会考虑这么周全。”

不过,官方也在积极将民间力量纳入管理体系之中。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的报道,当年7月24日以来,多个省一级地震局收到“中震测函[2014]53号”、名为《加强地震预警管理》的司函。函文主要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要求各地方地震局对未获得政府授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行为“及时制止”和“责令整改”。

对此,王暾当时公开回应:在中国法律未明文规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的情况下,中国地震局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但相关立法的推广并未停下脚步,先行试点的福建、云南、辽宁、甘肃等近10个省份已颁布辖区内的地震预警管理规定,其他各地也在积极推进预警立法之中。四川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苏金蓉曾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世界各地的所有地震预警都是由政府发布。地震预警技术上可以与企业交流,但发布权支持全国标准统一。

在政府积极推行地震预警管理规定的情况下,王暾也承认政府管理者的角色,更加强调“管干分开”:“有些角色你是拿不得的,自然灾害预警的发布权依照法律只能是政府。这个没有问题,我们各自把各自的角色摆好。哪一个政府单位是亲自搞技术能搞好的?既然如此,政府搞管理更好,民间搞技术更好,那两个是不是结合更好呢?”

事实上,所谓的“官民交锋”曾在2015年上演过。当年8月11日下午5时45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的官方微博号发出消息:“部分网民手机接到15时49分四川北川6.0级地震预警信息,为高新减灾研究所误报所致。”随后成都减灾所回应称,此次预警系有计划的、非提前告知的演习,而非误报,并在此后发布了一份“2015手机地震预警演习总结报告”。而“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则在晚间的微博中引果壳网言:“成都高新减灾所居然公然违法搞所谓的演习”。

时至今日,当记者问起这场溯至2013年的“官民之争”是否仍存在,王暾并未正面回答,但情绪有些激动。“我们过去十一年在地震预警上做过多少事情,中国地震局有没有表扬过我们一句?没有嘛。”他也坦言,中国地震局对成都减灾所有支持也有合作,但“客观地说,还是有些‘管干不分’”。

但王青平认为,不存在官方机构“挤兑”民间机构的情况。据他介绍,不久前,他刚到访过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减灾所很多仪器还装在省地震局的台站中。“他也是从零做起的嘛。这些我们也没有收过一分钱。政府在仪器设备方面还需要社会、企业的支持,是不可能‘打压’的。”

一位专家还透露,2016年国家发改委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立项前,除了征求中国地震局的意见外,也听取了王暾的看法。最终决定建设一个传统和新式相结合的地震网。

6月18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召开“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专家集体访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介绍说,正在建设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力争在2022年之前形成预警能力。如今,该工程仅对福建一省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为什么中国地震局在地震预警网络建设进度上会与成减所产生这么大的差距?王暾认为这是因为体制机制导致的动力不同,“如果减灾所干不出来,就没办法活下去。”

对此,“国家队”却并不认可。福建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总设计师韦永祥告诉媒体,地震预警作为防震减灾的手段之一,并不是万能的,相反如果预警有误,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所以他们采取了有序推进的方式。

“地震预警技术本身并不复杂,墨西哥、日本等国家早就开始用了。”四川省地震局监测中心副主任苏金蓉提到,“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构建的是一个综合系统,包含预警、速报、灾情评估、学术研究等功能在内,地震预警只是其中一环。

“此外,‘预警’之‘预’,一定会带来‘误’与‘漏’的情况,民众对此容忍程度怎么样,也需要加以研究。”苏金蓉说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地震部门与民间机构相比要更加谨慎。

长宁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专门发表文章讨论地震预警的社会容忍度问题。

他在文中提到,根据日本预警经验,一般公众的容忍度最高,大约在0.8,数值越接近1表示对警报接受和容忍的程度越高,只要提供逃生时间就会满意;高铁和轨道交通容忍度是0.5,会在获得预警后先减速,等收到更准确警报再采取制动;特殊行业外科手术等则近乎零容忍,要求预警参数准确无误。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地震预警技术虽然已经很成熟了,但误报率仍然较高。

“1960年,印尼发生了9.5级大地震,那次地震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发出了预警,但太平洋沿岸的国家,没有一个相信的,最终导致都遭受了重大灾难。”孙士鋐说,“为什么预警已经发出来了,周边国家都不相信呢?就因为之前,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有过很多误报,使大家都麻痹了。”

孙士鋐认为,地震预警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避免重大灾害事件。“如果没有灾害,你预警有什么用?”

在他看来,成减所虽然连续预警了50多次破坏性地震,但没有一次成功预警了重大灾害事件。“这种地震预警仅仅止步于信息采集,并无减灾实效。”孙士鋐说。

但王暾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对一般公众而言,预警的目的不仅仅是逃生、避险,还有安定人心和告知的作用。

他说,当预警烈度大于房屋的抗震烈度时,房子可能倒塌或损毁,受灾者应该逃生;当预警烈度接近房屋的抗震烈度时,房子不会倒塌,但天花板可能掉落、玻璃可能破损,受灾者应该避险;当预警烈度明显低于房屋抗震烈度时,预警起到的则是安定人心和告知的作用。“比如对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在外地的震区家属等,都存在一定的告知意义。”

王暾曾多次向媒体提及如下的案例:“汶川地震时如果有预警,北川可以提前31秒收到预警,青川可以提前55秒收到预警,死亡人数或减少2万至3万。”

事实上,对于成减所发出的预警所起的减灾效果,王暾也不满意,“迄今我们的52次预警,虽然取得了一些减灾效果,但是不够。”不过,在他看来,这是因为预警接收用户不够。

据成减所提供的数据,该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网虽然覆盖220万平方公里,覆盖区域人口约6.5亿,但预警接收用户仅为3000万人左右。

但在孙士鋐看来,预警要发挥作用,不仅仅在于覆盖多少人群,更关键的是要有针对性。

他举例说,比如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中部,这个地方本身没有什么地震,但是在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经常发生地震,地震波传递到墨西哥城就会造成破坏。所以墨西哥城的预警系统主要针对的就是几百公里之外的沿海地区发生的七八级大地震。

“那么,这个预警系统就是有意义的。你建一个预警系统,一定要清楚它针对什么目的。”孙士鋐说。

而安徽地震局表示,2018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中国地震局正式在全国启动项目建设,将在全国构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建设“国-省”两级处理、“国-省-市”三级发布平台,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系统。

安徽省地震局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将在安徽省开展子项目建设,会在全安徽省境内建设由24个基准站、56个基本站和56个一般站形成的安徽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系统,新建一个省级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安装10个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终端;项目投资额达2286万元。

不过,地震局专家也表示,有些人容易将地震预警误认为是地震预报。事实上,地震预报是指根据对地震活动和其他多种可能的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变化的分析,对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发生地震可能的时间、地点、震级进行预报,“而地震预警一是告诉你地震要来了,二是告诉你地震的影响可能有多大。”

据了解,地震预警的时间一般只有数秒到数十秒,如果能够合理利用,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车,自动切断燃气管道阀门、供电系统,使核电站停堆等,则可以减轻或避免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发生严重灾害。目前,国内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条件通常为针对6级以上地震,面向预测地震烈度大于VI度(6度)的区域进行发布。

据介绍,地震预警的实质是一种超快自动地震速报,“在地震发生后,以空间换时间,利用最少的地震波信息快速估算出地震参数。”因而,地震预警虽然可以提供紧急警报信息,但是其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省地震局专家表示,地震预警系统与地震波“赛跑”也只能赢得数秒至数秒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公众和企业能够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和取得的减灾效果是相对有限的。

据了解,活动断层是指距今10万年以来有活动、现今仍在活动、未来还可能活动的断层。大量震例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地震的元凶,其产生的直下型地震对城市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同时活动断层沿线往往也是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准确探明城市及附近地区活动断层分布,确定其危害性,采取科学有效的避让防范措施,能够显著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那么,国外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日本气象厅及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6月21日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海底地震仪的观测数据,一旦太平洋海域发生地震,最快可提早25秒发布紧急地震预警。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北海道至关东地区的太平洋海域设置了“日本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S—net)”,在纪伊半岛、室户岬海域设置了“地震海啸观测监视系统(DONET)”。研究所将利用它们收集数据。

研究所称,S—net中共设有125个地震仪,如果震源在海底,最快可提早25秒发布地震预警。DONET中也设有51个地震仪,如果纪伊半岛海域附近发生地震,最快可提早10秒发布预警。

相关设施将从2019年6月27日中午正式启用。气象厅在全日本陆地上设有690处观测点,希望强化地震监控能力。日媒称,在海底固定地震仪比在陆地上困难,收集准确数据也更难,需要进一步研发新技术,加强紧急地震预警能力。

日本海沟位于位于西太平洋日本东侧,由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地震多发。气象厅负责人表示:“希望尽可能提早预报会造成极大危害的地震,让民众有时间逃离危险地带,保护自己。”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6·17长宁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