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6·17长宁地震10

2019-07-10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和您回顾6·17长宁地震。

6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生死营救和余震‘赛跑’”节目,讲述了四川省宜宾军分区副司令员冯昆在震后两小时营救一名被困老人的故事,其救援视频被群众传到网上,获90多万点赞。

6月17日,长宁县6.0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军区第一时间发出应急动员号令,组织1800余名官兵和民兵,采取“就近展开、由近及远、快速覆盖”的方式投入救灾战场。灾难面前,参加抗震救灾的官兵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反应迅速、高效有序,从搜救生命到排除险情再到过渡安置,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6月17日,地震来袭,长宁县城广场的巨大时钟定格在了22时55分。震后5分钟,四川省军区接到长宁县人武部报告,省军区主要领导当即指示:争分夺秒,救人第一!迅速查明灾情上报!

23时20分,省军区党委常委紧急召开会议,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震后半小时即下达动员预先号令,省军区领导坚守作战值班室进行指挥。

处在震中的长宁县、珙县、兴文县人武部在通信中断、道路受阻的情况下,采取口信传递的办法,动员623名应急民兵队员在灾区展开自救互救。这是最早在灾区展开救援的一支力量。

23时35分,宜宾军分区副司令冯昆带领机关4名同志连夜组成先遣组出发,18日0时15分,先遣组挺进震中长宁县双河镇。与此同时,首批动员的长宁县、珙县、兴文县一支支民兵应急专业队伍快速集结,一个半小时内,收拢集结720余人,并备齐所需的装备物资。接到指挥部命令后,救援队伍随即向灾区开进。

“国防动员系统具备人熟地熟情况熟、就地就近就快和救援经验丰富的优势,加之,省军区调整改革3年以来,不断建设完善民兵应急专业队伍,所以在抗震救灾中我们必须冲在最前面!”姜永申说,近年来,四川军地不断完善应急动员机制,按照应急应战要求,完善了23个应急动员预案。

兵贵神速,分秒必争。组建民兵应急专业队伍之初,该省军区就着重突出“快”字:

——在人员编组上求快。采取编组由行政村向乡镇企业和铁路、公路沿线转移,由单独编组向联片编组转移,实现“横向相顾、纵向相连”,遇有情况能够快速集结、快速机动。

——在技术生成上求快。对民兵应急专业队伍定编不定人,鼓励具有各类救援专业技能的人员随时入队,缩短专业技能培训时间,入队即是战斗员。

——在通信手段上求快。在利用新装备为民兵应急连排配发卫星电话、单兵通信设备的同时,保留烟火信号点、紧急情况下“口信接力”等传统联络手段。

一个“快”字,创造了诸多生命的奇迹。震后6小时内,仅长宁县人武部就组织民兵从废墟中救出被埋群众11人,转运伤员23人,转移安置被困群众920余人。

灾情十万火急,如何在灾区战场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减少损失?学校、医院、道路、山村等救援目标如何确立?如何科学合理调配衔接应急救援力量?这些都成为国防动员系统必须回答的考题。

地震发生后,该省军区主要领导加入四川省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实现了军地联合指挥调度无缝对接。四川省国防动员委员会通过军地联合指挥信息系统迅速向民兵应急专业队伍下达命令、部署任务,军地组成的数百支应急分队闻令而动。

18日8时30分,四川省军区主要领导赶赴灾区,实施靠前指挥。宜宾军分区20多名师团干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始终坚持在抗震救灾一线。

18日9时10分,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下令,成都、乐山、自贡等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火速派出应急民兵与交管部门一道,实行交通管制,确保灾区救援通道畅通。同时,受灾地区人武部及时就近抽调民兵作为引导员,引导救援队伍有序到达灾区开展救援。

此次长宁救灾过程中交通顺畅、各救援部队及时有序展开救援,得益于汶川、芦山、九寨沟抗震救灾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芦山抗震救灾中,曾出现多支救援队伍快速抵达灾区,却不知任务是什么、该往哪里去,一度出现混乱拥堵。

“这次抗震救灾的一大特点是在决策前进行了科学的灾情评估,实事求是地调遣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不靠人海战术,实施精确定点、精准救援。”宜宾军分区司令员夏礼作说。

近年来,四川军地按照“平战结合、军民一体”的原则,对国防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有机衔接,建立健全了省、市、县3级指挥体系,建立起联席会议和信息沟通机制,定期分析形势,共同解决难题。遇到紧急情况,则实行集中办公,由此理顺了指挥管理体制。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牵头下,该省军区与公安、武警、防汛、应急等部门建立联合指挥体系,从整体上调控使用民兵应急专业队伍,较好地解决了联合指挥、统一用兵问题。通过反复组织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演练,清晰明确了国防动员系统的职能定位和指挥职责。

6月18日5时,珙县人武部政委王月毅带领突击队用红外热成像仪成功发现白岩村4名被困村民的准确位置,大家采取“多点支撑、均匀受力”的办法,经过2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救出受困村民。

6月20日上午,长宁县、珙县、兴文县人武部派出60余名技术娴熟的机械操作手,帮助地方疏通道路,搭建板房,群众称赞他们是“一支经验丰富、本领高强的救援队”。

抗击自然灾害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

在九寨沟地震中,曾遭遇这样的尴尬:由于专业民兵救援队伍数量不足,救援中出现用兵捉襟见肘的情况。

近年来,四川省民兵应急专业队伍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按照“精干、可靠、管用”的原则推进救援力量建设实现3个转变:由一般化建设向专业化建设转变、由一般装备向专业救援装备转变、由一般应急向紧急救援转变。

该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依托某预备役工兵团和某预备役防化团,抽编省地震局、交通厅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侦察搜救、抗洪抢险、地质灾害抢险、搜排爆、防化防疫和指挥保障6支省级救援专业分队。同时,依托四川省无线电监测站和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组建民兵无线电监测分队和民兵应急通信分队。

四川军地在15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市州,有针对性地组建以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地质灾害抢险和森林灭火为主要任务的市州级救援专业队伍;在每个县(市、区)分别组建1个民兵应急连,在各乡镇(街道)普遍组建10至30人的民兵应急排,在重点村、社区组建应急班(组)。由此,一个“全域覆盖、专业多能、综合一体”的省市县乡村5级应急专业力量体系初步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给民兵应急专业队伍强筋壮骨,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出台政策:由地方财政出资,配齐所需的应急装备。

应急专业力量过硬,关键时刻才能发挥作用。近3年来,四川省国防动员系统累计出动人员300多万人次,先后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森林灭火和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等10余场硬仗中出色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国防动员系统民兵应急专业力量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国动系统调整改革成果的直接体现,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动系统民兵应急专业力量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这次长宁县抗震救灾的成功实践再次表明,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清民兵应急专业力量建设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民兵应急专业力量建设这一课题,紧贴使命任务,着眼平战需求,立足现实可能,将民兵应急专业力量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梯次配置、逐级承接、全域覆盖、综合一体”的总体思路,打造民兵应急专业力量体系,摸索出民兵应急专业力量建设、管理、训练、使用和保障“五位一体”的有效模式。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是国动系统的职责使命。这要求进一步加大民兵应急专业力量调整改革的力度。在组织建设上,要坚持建为战、建为用,把应急与应战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编组适合本地区处置突发事件需要的应急和专业保障队伍;在教育训练上,要紧密结合民兵应急专业力量建设实际,实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加强政治建设,确保队伍纯洁可靠,大力开展军事训练和综合性演练,不断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在后勤和装备配备上,要尽可能地储备一些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装备和器材,特别是多渠道配齐急需的通信装备和抢险设备,确保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这次国动系统官兵和民兵在长宁县抗震救灾中的优异表现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民兵寓兵于民、人数众多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民兵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根据各地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以及自然条件、社会治安、边境安全等情况,研究解决民兵应急专业力量发挥作用时的组织、指挥、使用和保障等问题,规范组织形式、统一指挥程序,探索在实践中敢用兵、善用兵的方法和路子,充分发挥民兵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国动系统积累了可贵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完善快速动员预案,配齐民兵遂行任务所需的专业设备?如何保障民兵队伍跨区执行任务?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完善机制这一层面加以解决。应将应急动员机制有机地融入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情况设想得复杂一些,依据担负的任务,从力量使用、组织指挥、装备配备、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应对办法和措施,确保一有情况能按预案迅速展开行动。与此同时,还要健全法规制度,把这次抗震救灾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通过总结梳理,上升为法规制度,把应急状态下的有效举措转化为长期的规章制度,确保民兵队伍执行应急任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国防动员系统可以更好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

在地震之后,新华社记者采写了一篇文章《长宁地震48小时救援安置目击记》,也值得我们回顾。6月19日一早,在长宁地震重灾区的宜宾长宁县双河镇,人们惊喜地发现,因地震已干涸的葡萄井开始重新蓄水,并且水位还有不断上涨之势。

失而复得的不仅是翻滚了上千年的葡萄井水。长宁地震震后48小时,人员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受灾群众得以妥善安置,基础设施排险加固工作全力推进,次生灾害风险得以有效防范。

6月17日22时50分,秦永秀从娘家回到双河镇葡萄井村8组家中,给刚参加完中考的女儿李雨秦切了一片西瓜。但是,5分钟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把一切变得面目全非。

当晚,四川宜宾市长宁县、珙县先后发生6.0级和5.1级地震。截至19日16时,地震共造成受灾人口243880人,因灾死亡13人,受伤220人,紧急转移安置52931人,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9532户20185间。

秦永秀的房子瞬间被夷为平地,三位亲人罹难。地裂还毁了村上那座历史悠久的葡萄井,满满一池井水,一个多小时就流干了。

地震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响应,四川省主要领导深入震区,社会各界救援力量有序参与,人员搜救、伤病抢救、避险安置,尽快恢复水电供应、交通运输、通信联络,抢险救灾有条不紊。

在震后48小时内,各方救援力量3100余人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很快,面上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开始重点对房屋垮塌严重的废墟进行集中清理,努力确保无一遗漏。

18日夜间,双河镇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给当地闷热的天气带来些许凉意。30岁的双河镇居民冯勇背着刚满2岁的孩子,赶在雨势变大前回到了救灾帐篷中。“我家娃娃虽然地震那天有点受惊,但在这个安置点里有吃有住,感觉不那么怕了。”

冯勇所在的双河中学外操场安置点,是双河镇建立的三个临时受灾群众安置点之一。1000多名居民分散在200多顶帐篷中,组成了一个临时“大家庭”。在整个灾区,通过投亲靠友、利用安全避难场所、搭建帐篷设立集中安置区等方式,受灾群众得以妥善转移安置。

“从18日早上7点开始,这里已经陆续发放了3批救灾物资,包括方便面、面包、矿泉水、床、被褥、洗衣液等生活物品。”双河中学安置点负责人李育川说,当地还在帐篷外立起了3块大屏幕,分别放着动画片、救灾宣传片和电影,以安抚受灾群众。

记者19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调拨的帐篷、折叠床、棉被等救灾物资已于18日全部运抵灾区,并有序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据统计,截至19日,宜宾市共紧急协调调运帐篷2600顶、床5900张、棉被13000床、水和方便面各4000件、面包3000件到长宁灾区;调帐篷2850顶、床7680张、棉被13000床、水和方便面各10000件到珙县灾区,有力保障了灾区群众居住和生活需要。

为确保震灾之后不发生疫病流行,国家、省、市卫生防疫专家深入长宁县,指导对双河镇水厂的出厂水、末梢水进行采样检测。据初步统计,对灾区安置点、医疗救治点等重点区域的清洗消毒面积约12.75万平方米;开展和健康指导工作,发放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单11000余份。目前灾区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

地震后不久,宜宾市完成了62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排查工作。全市所有煤矿已停工,撤出所有人员,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并对19家危化品企业进行全面排查。

对于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四川要求逐点编制防灾预案,逐点明确专职监测人员,逐点落实监测预警、排危除险、避让搬迁等各项防灾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防灾预案,及时组织群众做好主动预防避让,坚决避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宜宾市住建局赖晓东科长介绍,四川省和宜宾市住建部门组建了房屋安全状况应急排查组,对房屋限用、禁用的受灾户,全部安排进入临时安置点。经专家现场评估,地质结构确实不适合居住的区域,还将进行整体搬迁,目前省市专家正就此组织开展相关评估。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6·17长宁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