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3

2019-07-22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2014年8月9日的龙头山镇,一群身着军装的边防官兵正在街头忙碌着:帐篷支起来,桌椅板凳放好,药品摆好,仪器设备调配好……一切准备就绪后,在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医院院长陈本善的带领下,一场为受灾地区群众看病治病、送药发药的义诊就在忙碌中开始了。

“快点,我们赶紧去边防医疗队喝大锅药,喝了身上就不痒了!”在免费义诊现场,两个熬制大锅药的火炉从早上就没有熄过。每到草药熬制前,整个救援队的帐篷前,受灾群众纷纷围拢过来,端着碗、捧着盆、拿着矿泉水瓶排成长队……这里已经成为了受灾地区的一道风景线。

“我们今天早上6点半就起来熬药了。今天一个早上,我们就已经熬了七八锅了”,边防总队战士一边弯腰给受灾人民打药,一边注意观察是否每个人都有药。

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加上白白的虎牙,这是陈本善给人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他已经先后参加过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在受灾地区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一传十,十传百,云南边防总队义诊的消息不胫而走,受灾群众从早上7时就来排队,一直到20时才离开。才5分钟的时间,就已经有近20名群众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挂号单上。“你的胃、腰和肩膀都不舒服,这跟你的腰有关系。我先给你开副药,你拿回去熬了吃。”仅用三五分钟,陈本善就完成了一次诊治。

就诊台前,坐满了排队等候的群众。帐篷外,还有排起的长队。“老乡,你哪里不舒服?过来坐,我给你看看,”陈本善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就诊的群众。突然间,一场大雨不期而至,人们都忙着找地方躲雨,而帐篷里的医生们却没有丝毫停下的样子,仍就一刻不停地给患者看诊、治疗、开药。现场,从医生到战士,每一位官兵的脸上都满是汗水。

“陈医生,你快看一下,这种是不是叫鸡屎藤?”正当义诊进行得如火如茶时,灰街子的村民李仕莲带着刚上山采来的近20斤新鲜草药来到义诊门口,陈本善三步并作两步,用手扯下一截,使劲闻了闻,“对!就是它,太辛苦你们了!”

“中午我带女儿来看病,陈医生说缺一味叫‘鸡屎藤’的药,我一听差药,就和我丈夫上山坡去采,幸好能派上用场!”李仕莲把摩托车上的草药卸下,二话不说,骑上摩托车又准备上山采草药。

“龙头山天气多变、环境炎热潮湿,最容易让住在户外帐篷或简易防震棚里的受灾群众感染多种疾病。为确保受灾地区大灾之后无大疫,我们要积极打好卫生防疫主动仗。”陈本善说。

我们没有撤退时间表,”陈本善说,受灾地区受伤群众大部分转移了,但受地震影响,村民们不可能去医院治疗,平常的头疼脑热一些疾病还是需要治疗的。总队医院要给受灾地区人民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直到当地群众没有医疗需求。

云南边防总队医疗援救队为1200多名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义诊,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还有一位民警,就是云南巧家民警唐远均。

他,灾至而动,雨夜跋涉,奔走于生死边缘,随救援队伍第一时间挺进受灾地区。他是战友心中红石岩上的“战地记者”,用快门、影像、文字记录受灾地区的每一个感人瞬间。白天奔赴各搜救点,晚上强忍疲惫,没电脑就利用手机写信息传输。

唐远均,是巧家县公安局政治处民警。在红石岩重受灾地区奋战的10天10夜,他参与搜寻出4名遇难者遗体,安全转移群众400余人拍摄视频素材长达6小时,拍摄救灾图片1200余张。他所拍摄的影像和撰写的稿件被中央、省、市级报刊、电视、网络媒体报道,让外界知道了红石岩“孤岛”的存在,了解到巧家公安无畏、无惧的抗震救灾历程。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与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隔江相望的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店镇、小河镇、老店镇受灾严重。其中,包谷垴乡红石岩村95%的房屋倒塌。

地震发生后,因患有心脏病住院治疗刚出院恢复的唐远均凭借多年新闻宣传工作的职业敏感,闻警而动,在未接到命令的情况下主动请缨,随巧家公安救援第一梯队38名民警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包谷乡红石岩村。

包谷垴乡距巧家县城161公里。地震垮塌的山体使到包谷脑乡的公路堵断,车辆艰难前行中,唐远均就开始记录民警的每时每刻。当晚10时30分许,救援队伍到达包谷垴乡,顾不得休息,他背起他的“长枪短炮”马不停蹄随队伍朝着红石岩村跑去。

此时的包谷垴已下起了雷雨,豆大的雨点淋湿了民警的警服。由于道路堵塞,只有绕道红箐村树茶村民小组前往红石岩。但是这条路泥泞不堪,并且伴随余震随时有山体滚石落下。一路上,雷电间隙,雨水夹杂落石一晃而过。没有掉队,没有畏惧,队伍于凌晨4时许抵达了红石岩村。

黑夜里,闪电中,手电下,映入唐远均眼帘的红石岩村已满目疮痍,受灾群众在房屋的废墟上哭泣,到处寻找、翻动着亲人的身影。雨水和着泪水从他面颊流下,直流进了他的心里。

被雨淋透的残垣还在倒塌,群众的安危最重要,丢下疲惫,他随救援民警立即投入了抢险救灾工作,逐一劝离了受灾废墟旁的400余名受灾群众。雨声、雷声、喘息声、哭泣声、滚石声、民警的劝说声交织在一起,雨水、泪水、汗水集于一体,成了这个不眠之夜的哀鸣曲。

凌晨6时许,天蒙蒙亮,唐远均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摄像机,在梨园村民小组,救援队伍得知88岁的胡崇英和年仅2岁的曾孙女埋在废墟下已10个小时。他小心翼翼地记录下了房屋的环境,记录了民警救援的整个过程。

房屋为土木结构,墙体由泥土夯成,加之泥土松软,垮塌的房屋经暴雨冲刷,已形成一个一个的大泥团,救援时,民警无从下手。只能用锄头挖、用手刨,经过4个多小时的刨挖,终于从废墟的泥土下找到了已经遇难的祖孙俩。当看见曾祖母怀抱着年幼的曾孙女将其保护在身下,拿着摄像机的他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在招呼家属找来毛毯将遗体抬出废墟后,他擦干了眼泪和队伍又奔赴下一个搜救现场。

从梨园村民小组救援民警为母亲搜寻遇难的儿子时带着希望的感动,民警背送88岁老奶奶安全撤离的后背温情;到民警连续作战4小时,找到83岁的曾祖母和2岁半曾孙女的遇难遗体时大爱的呈现;到特警宋明奇感悟生命的重量,他始终用自己的笔头和镜头记录抗震救灾的每个感动瞬间。

在红石岩村,有他存在的地方就有他的声音。透过摄像机他所看到虽然只有方寸天地,但在方寸之间却有细致入微的微观世界。

“你们几个注意安全”、“快点闪开”、“慢、慢、慢点”、“你们让开,我来”。这些语言经常在他的嘴里脱口而出。废墟上有他定格的画面,拍摄的瞬间,也留下了他挥汗救援的身影,战友们亲切的称呼他为红石岩上的“战地记者”。

2014年8月4日13时,救援民警刚搜寻出两具遇难者遗体,窝荡村民小组的周关洪便找到了民警,说他的孙女被倒塌的房屋埋在了家里。接到求助后,他随救援队伍一路奔跑着到了周关洪家,立即投入搜救工作,这时民警仍然水米未进。

他一面用摄像机记录着民警救援的每个动作,每滴滴落的汗水,一面听孩子奶奶的介绍。被埋的孙女4日刚满四岁,天真、可爱。四岁的孙女在地震前3分钟还在拉着奶奶的手臂摇晃:“奶奶,今天是我生日,你晚上杀只鸡给我吃,我唱生日快乐歌给你们听!”奶奶答应后,满心欢喜的孙女便哼着小曲一路跳跃着回到家看自己喜爱的动画片,可惜刚回到家地震就发生了,轰然倒塌的房屋吞噬了幼小的身影。

看着奶奶湿润的眼眶、渴望的泪水,唐远均转身默默走向废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救援民警累了,他将摄像机递给战友,拿着锄头面向废墟,一干就是两个小时。漫天的黄灰映罩着他,直到头发、眉毛、睫毛都落上了一层灰,汗水浸透了警察T恤,他无暇顾及那么多。在大家四个小时连续不懈努力下,小女孩终于被找到,可惜已不幸罹难。望着奶奶抱着孙女的遗体黯然离开,泪水在眼眶闪烁,他在心里默默为她唱起生日快乐歌:祝你生日快乐……

2014年8月9日,他从红石岩救灾现场调回包谷垴派出所,刚走进派出所的大门就瘫软在派出所的院坝内。

这时,除了他没有谁知道,作为红石岩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先期到达的记者,在一天之内接待了4批媒体记者,从中央媒体到地方新闻,从崎岖的树茶村民小组到江上的堰塞湖边,来来回回跑了4趟。常人一趟就累得不行了,对于刚生病出院的他,4趟,意味着身体已经严重透支。但是,为了让外界认识到红石岩受灾的严重程度,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红石岩受灾群众的苦难艰辛,他不停地在奔走呼号,一遍一遍地介绍着受灾地区受灾和救援的情况。直到通往红石岩的生命线被打通,搜救工作圆满结束,他被命令从红石岩转移到包谷垴派出所。

来到派出所的第二天,一早醒来他就一头扎进了办公室。三天两夜,《废墟上的“帐篷兵”》《古永熙—受灾地区生命线上的拼命三郎》《派出所帐篷服务点服务受灾群众》《巧家公安爱心接力送地震伤员回家》《受灾地区有个最美警嫂》《绽放在红石岩上的警花》《危难见证忠诚》《巧家县包谷垴派出所:群众生命高于天》《巧家县公安局抗震救灾侧记:全警投入不分昼夜》等11篇纪实报道从他的头脑中一篇一篇地被打印出来,巧家公安抗争救灾感人事迹也被各级媒体一一报道,他用忘我的工作和强烈的责任感为巧家公安抗震救灾工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记录下了他为受灾地区群众、为巧家公安、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不懈奋斗与努力。

直到2014年8月12日,他终于累倒在电脑桌上,被强令回县城治疗。拖着疲惫的身躯,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奋战十天十夜的受灾地区。

还有一位瘫倒在救灾一线的交警大队长也值得记录。

2014年8月11日,巧家县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长古永熙在包谷垴乡交警中队办公室与记者匆匆打了个照面,就出去查询路况了。

昭通鲁甸地震发生时,古永熙正和妻子女儿在大理休假,接到电话通知后他立即往回赶,于2014年8月4日下午4时赶到地震受灾地区——巧家县包谷垴乡。

当时,昭巧二级公路从田坝大桥往昭通方向塌方严重,多处道路出现山体垮塌,昭巧二级公路鲁甸段全线中断,毗邻鲁甸龙头山的包谷垴、新店、小河等乡镇的道路余震不断。

“在救援的黄金72小时内,无论如何必须保障救灾生命线畅通。”古永熙立即安排大队领导分别带领民警深入受灾一线排查危险路段。

古永熙带队不顾山上经常滚落的岩石和脚下随时要塌陷的路面,步行47公里把老店、包谷垴、红石岩等受灾乡镇村社的道路一一走遍,排查垮塌公路10余处,危险路段几十处,第一时间报告给相关部门,为抢修道路提供了重要资讯。为了确保通往受灾地区的各条生命线畅通无阻,古永熙订了一套恶劣气候交通管控救援方案:一是将大队所有人员安排在重点道路上执勤,由大队领导带队,做好24小时勤务安排;二是在金塘大桥、小河塘岔路口、老店岔路口等设立执勤点,对受灾严重的又是通往受灾地区必经之路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畅通无阻;三是在蒙姑、巧家营等地设立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站,为前往受灾地区的车辆提供服务和帮助。

震后多次的单点暴雨,造成严重塌方,老店至包谷垴的救援通道被山体掩埋多处。古永熙接到报警后马上赶往受堵路段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秩序维护,同时协调公路、交通等单位对损毁路段及时抢修,当晚就顺利通车,保证了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进受灾地区,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救灾车辆驾驶员的称赞。

古永熙的家在巧家县城,在2014年8月4日至11日这8天里,他一直守在救灾一线没回过家,饿了吃方便面,困了在车上打盹。“8月5日那天接到通知,有大型救灾机械要开进受灾最重的红石岩村。当时有些路段太窄,大型车辆无法通过。县委、县政府下了死命令,要求必须在6日早上6点之前打通道路。接到命令,古队长带领大家连夜清理包谷垴集镇街面,清挖老店到包谷垴的塌方路段,挪开乱停乱放的车辆。到凌晨5点,终于清理出了一条宽敞通道。6点钟,解放军二炮运输队顺利通过。”巧家县交警大队民警杨占彪告诉记者,就在6日当天,古大队长连续3次往返于包谷垴和红石岩之间,下午三点多,终于支撑不住,一下瘫倒在路边,要不是随行的队员一把抓住他,可能就摔下了悬崖。“古大队长患有重症肝衰竭,天天要吃药。”杨占彪说。

在鲁甸地震受灾地区,还活跃着一支专业民兵地震救援队,带领这支队伍的领导是一名救灾经验丰富、队员训练有素、管理严格正规的现役军官,他就是昭通军分区昭阳区人武部部长李四刚。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地震发生仅2分钟,正在值班的李四刚部长跑到作战值班室,多方查实地震信息。当得知是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地震,他主动向上级请缨跨区执行任务,同时安排副部长代正超指导昭阳区民兵应急分队战备转级,抓紧做好抗震救灾出动准备。得到上级批复后,他迅速组织民兵救援队100人,摩托化机动奔赴受灾地区。沙坝至骤马口地段,山体滑坡造成道路中断,他带领队伍冒着余震不断、滚石和塌方的危险,快速跑步前进,边跑边报告情况,引导后续部队开进。

17时36分,民兵救援队抵达骡马口,路边到处停放急需转运下山的伤员,群众看到救援队伍到来,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哭诉请求抬运伤员下山救治。李四刚部长果断处置,安排20名民兵放下背囊和救援工具分批抬起伤员向山下转运,他则带领其余民兵继续向龙头山镇挺进。18时许,民兵救援队到达龙头山镇老街,看见到处房倒楼塌,一片废墟,李四刚立即部署救援工作,按8人一班编队,“同志们,检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大家争分夺秒,赶快救人!”民兵救援队分赴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和老街民房展开搜救行动。群众哪里有需要,民兵就往哪里去:哪里最危险,李四刚就冲锋在前。当晚余震不断,又遇倾盆大雨,民兵连续奋战一夜,冒雨从废墟中救出群众8人,挖出遇难者13人,转运伤员23人。

至2014年8月4日凌晨5时,李四刚又带领民兵赶到沙坝转运指挥大帐篷,来回10公里山路,艰难抬运帐篷至龙泉中学。他顾不上休息,连忙组织民兵搭建,开设了军队首个抗震救灾指挥部,树立起第一面部队救灾旗帜。雨后天晴的早晨异常寒冷,此时已是疲惫不堪的李四刚又接到命令,总理将亲临受灾地区视察工作,由于道路不通,要求民兵急速修建直升机停机坪。他迈着沉重的双腿,与民兵一道抡起铁锹,投入到紧张的抢建中。中午时分总理到来,他在指挥大帐篷听取汇报,并作出救灾重要指示。此时已连续奋战20个小时的李四刚和他的民兵队员,浑水泡面才吃上一口热食,身上穿的迷彩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大家拼命似的抢险救灾,因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救人要紧、救灾至急。

随着沙坝至龙头山镇道路的抢通,李四刚带领民兵投入到紧张的装卸货物中。2014年8月6日晚,部队军车运来大批救灾物资,民兵分队通宵卸货,共卸载大米300吨、帐篷1200顶,累得民兵瘫坐地上难迈步。此后几天,民兵都在农贸市场搬运物资。听说龙头山镇至龙井村的道路还未畅通,当地群众已经断粮几天了,李四刚主动向上级请战,挑选出思想品质好、身体强健的60名民兵组成送粮队,翻山越岭、跋山涉水12公里,背大米、扛帐篷晚上送到龙井村。当地群众听说送粮队来了,深夜的村庄沸腾喧闹如白天赶集。

民兵救援队驻扎龙泉中学,上坡20米就是龙头山镇老街。老街的民房倒塌达90%,面对危险的废墟和掩埋的财物,李四刚组织民兵积极开展排危和“挖宝”行动,每次他亲自带队,严密组织,快速抢挖,尽最大能力减轻群众损失。方刚琼家的两层土坯房全部倒塌,父亲死了、母亲受重伤,废墟掩埋了两个读高中女儿的学费钱。李四刚带领民兵用锄头挖、双手刨,硬是从废墟深处挖出现金12560元,同时还挖出多幅价值不菲的十字绣。“女儿的学费找到了,感谢昭阳好民兵”,方刚琼喜极而泣。

五十多岁的李泰翠,大家庭17口人在震中5人遇难,房屋变成废墟,剩下一台价值五千多元的花椒烘干机被掩埋,这是她家经济收入的主要保障。李四刚听说后,带领民兵去挖掘,硬是完好无损地搬出机器。日子久了,老街的群众都知道昭阳民兵住在中学,每天都有老乡来求助,李四刚对民兵有一条铁的纪律:我们是来干活的,帮助群众就是我们的工作,严禁拒绝群众的求助。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