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6

2019-07-25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快,快,快,叫医生过来帮我把针管拔了,我要回昭通,我要回鲁甸,我要和我的战友们在一起。”在得知震中就在鲁甸龙头山的信息之后,36床病床上的夏洪帅心急如焚,他怎么也不愿意在病床上多躺一分半秒,强烈要求医生让其出院,参与抗震救灾。因口腔问题病变,还在成都某医院肿缩科住院治疗的夏洪帅,刚从手术台上下来,伤口还末拆线的他按耐不住内心的焦急与担忧,作为昭阳区人武部政委的他,忧心灾区百姓的身家性命,牵挂战士们的安危,愤慨自己没有第一次时间冲在前线,躺在病床上什么也做不了。

“我是昭通的,我是一个兵,我现在必须在现场,我的身体我清是,医生求求你,你就放我走吧。”尽管在家人和医生的反对下,他毅然决然出院。

带着对灾区人民的牵挂,从成都到宣宾,从宣宾到昭通,夏洪帅马不停蹄地往灾区赶,到达岗位后,部长李四刚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安排他守好二线做好征兵工作。只要能为灾区出一点点力,只要能为前线分忧解难,只要能让他和灾区人民同在一起,夏洪帅已经十分满足了。

2014年8月11日,征兵工作结束,夏洪帅立即奔赴灾区,找到医疗救护点让医生拆除手术伤口缝合线后,马上就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当问及他为什么这样舍生忘死时,他说:“我是一个兵,我是一个党员干部,为了职责所系,为了坚守阵地,为了人民安康。

在龙头山镇谢家营盘帮助受灾群众排除危房,刨挖财物时,62岁的谢维礼老人讲述了亲人遇难的遭遇时,全体的民兵无不伤感。

老人早年丧妻,有两个女儿,仅靠花椒收入把两个女儿拉扯成人,两女儿相继嫁到四川成家,农忙时节每年都回家帮助父亲摘花椒。2014年也不例外,两女儿女婿带着四个外孙回家帮忙摘花椒。2014年8月3日下午,为了抢收花椒一家人顾不上吃饭,老人心疼孩子们便煮一锅洋芋让他们填饱肚子,正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洋芋时,地震发生了,巨石从他们身上滚过,顿时面目全非,当场遇难,在两米远摘花椒的谢维礼目睹了灾难发生的全过程,他瘫坐在地上痛哭。

夏洪帅看到孤苦伶仃的老人,看到他家满目疮痍均塌的房屋,他说不出任何安慰的话语,只能和老人抱在一起流泪,心灵的伤痛很难愈合,他只想用份爱心来温暖老人。他把身上所带的所有财物都给了老人,他知道这只是杯水车薪,他知道只要自己有一点点能力,都要尽可能帮助老人。

群众哪里有需要,民兵就往哪里去;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民兵,在地震灾区已经连续作战20多天的夏洪帅,顾不上刚做完手术的伤口,不惧生死、义无反顾带领着人武部应急民兵分队的战士们奋战在救灾一线,他关心群众呵护战士,始终视百姓为亲人,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他帮助群众刨挖财物,搭建帐篷、排危除险,采摘花椒,每天都是满脸灰、一身泥,衣服被汗水浸了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从不言苦叫累。

19岁的民兵马喆在帮群众刨挖财物过程中不小心划伤,一直不吭声,直到伤口化脓,走路一瘸一拐才被班长发现,当要送他回县城时,他坚决不肯,“大家是一起来的要一起走,我擦点药就好了,夏政委都还在一线奋战,我怎么能走呢。”

“他是个平易近人的政委,对我们战士都很好,只要他能帮助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帮助我们。”队长马宣威说。

正是他身上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力量影响着他的战友们,正是有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政委,这样一个不惧病魔的铮铮铁骨硬汉,昭阳区民兵应急分队的战士们为灾区百姓的新生活点燃着希望,为灾区明天的美好生活奉献着力量。

接着要说的人,是陆军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余才皓。

“脱帽,默哀!”在哀悼地震遇难同胞的仪式上,陆军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上等兵余才皓捂住脸庞,眼泪止不住地流。

地震吞噬了他的奶奶、嫂子和侄女,母亲头部受重伤,家里的六间房也全被震塌。进入灾区后,他只用10分钟陪伴受伤的母亲,其余时间都扑在救灾一线。

在小家与大家之间,这位年仅21岁的年轻战士做出了选择。

2014年8月3日下午,营区的紧急集合号突然响起,部队接到抗震救灾的命令: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立即赶赴灾区!

从小在鲁甸县龙门山镇长大的余才皓,第一次将家乡和“灾区”联系起来。

“你们快接电话啊,快接啊……”

当晚,余才皓接到小姨的电话:“家里房子全垮了,奶奶、嫂子和小侄女被埋,挖出来的时候已经走了,母亲头被砸伤,你快回家。”

运兵车在赶往灾区的路上不停颠簸,余才皓把头深深理在滕盖里。

余才皓对故乡最后的记忆,是他当兵离开家那天。村口敲锣打鼓,一大家人都来送他。奶奶看着他胸前的大红花,笑得合不拢嘴。

由于父母在北京打工,余才皓的童年基本上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家里的樱桃红了,苹果熟了,奶奶都会把最大的留给他。

嫂子话不多,电话里总会嘱咐:“在部队好好干,家里有我们呢,不用担心。”

可爱的小侄女还不到两岁,特别爱笑……

想到这些亲人都已经永远离开,余才皓牙齿咬得“嘎吱”响。“我当时觉得特别不真实,希望是一个梦。”余才皓说。

2014年8月4日早6时,部队到达鲁甸县火德红乡,一夜没有合眼的余才皓跳下军车,对着20公里外的家乡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立刻挨家挨户搜救生命。

“解放军,快救救我的孩子!”一个村民反映,自家的孩子在前面的山沟放牛,地震后失去联系,生死未卜。

“我熟悉地形,你们跟我走。”余才皓带着战友赶到被碎石填满的山沟,打着手电一寸一寸地找。一块布从石缝里伸出来,余才皓用手一点点往下挖,孩子的腿露了出来。

用手抬,用木棒撬,大石头终于被抬起。战士们把这个孩子抱出来,可惜已经没了气息。余才皓拿出雨衣穿上树枝,做了一个简易担架把孩子抬了下去。

抢救伤员、转移群众、排拆危房、搭建帐篷,余才皓身体里就像装了一部发动机,不知疲惫地干活,瘦了一大圈。

“我不能停下来,停下来脑子里就乱想,感觉更累。”余才皓说。尽管思念亲人,但因为救灾任务太重,他从未提出过回家。

“龙头山镇也有部队赶去,我相信他们会像我一样尽心尽力救灾。”余才皓说。

排长龙庆东将余才皓亲人遇难、家庭受灾的情况报告了上级,团政委朱江知道后立刻赶到王家坡村,在一座废墟前找到他。

“我命令你回家看看。现在就去,坐我的车去,”朱江说,“这里有我们,你放心。”

赶到鲁甸县人民医院,余才皓“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病床前,憋了几天的泪水顷刻间奔涌而出。

“才皓,我以为我这辈子见不到你了。”母亲刚刚脱离生命危险,声音还有些虚弱。

嗓子哭哑了,泪水流干了。徐才皓把母亲的手捧起来贴上脸庞:“妈,你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我还有任务,还要赶回去救人。

母亲点了点头,却舍不得松开儿子的手。父亲把他送出门,对他说:“亲人的骨灰都在殡仪馆,等安顿下来了就接回家下葬。你在部队好好救灾,不用担心家里。”

在返回部队的车上,余才皓想了很久,才拨通了朱江的电话:“政委,等救灾结束了,我想请一天假,回去参加奶奶的葬礼。”

这,就是余才皓来到灾区后提出的唯一的请求。

鲁甸“8·03”抗震救灾中,昭通军分区党委坚持把第一时间抢救生命和“黄金72小时”搜救群众作为抗震救灾压倒一切的任务,持续奋战在灾区长达半个月,演绎了一曲曲“争分夺秒营救、不畏艰险冲锋”的壮丽凯歌。

2014年8月3日,鲁甸发生地震后,军分区政委张亮不到2分钟就赶到了作战值班室,5分钟后军分区抗震救灾指挥组成立。

得到市地震局通报后,军分区迅速命令鲁甸县、巧家县人武部官兵民兵120余人火速赶赴灾区投入救援。震后20分钟张亮政委和龚晓敏参谋长组成前方指挥奔赴震中,正在巧家人武部蹲点的军分区华光新司令员带领巧家人武部应急民兵突击队20人火速奔赴灾区,军分区政治部马伏枥主任在值班室值守,正在外地休假的军分区后勤部刘金泉部长连夜返回。

开进途中,灾情在不断加剧,余震在不断发生。

“赶快下车,跑步前进!”在通往震中的路上,滚石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政委张亮、参谋长龚晓敏果断带领指挥组从沙坝村向龙头山镇奔袭。

“现在灾情十分严重,伤亡很大……”到达龙头山镇后,军分区龚参谋长第一时间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进行了现场连线,向祖国和人民报告了受灾情况。

2014年8月3日18时40分,军分区指挥组同鲁甸县人武部刚刚会合,突然得到一个小孩被埋在废墟下的消息。带队的军分区张政委迅即带领鲁甸县分人武部政委张佑国、军分区军动办主任刘军等10余人前往现场,在安排观察员加强观察后,自己带着其余救援民兵冲到了掩埋小孩的废墟旁,硬是用手一点一点地创,十分艰难地将一块块碎裂的砖块瓦砾创开。经过1个多小时的奋战,5岁的刘启佑终于得救。

刚刚救出刘启佑,突然余震再次袭来,救人的地方瞬间被倒塌的房屋掩埋得严严实实,在场的人不禁一阵冷颤。

大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有村民求救,附近20米处埋着一对母子,于是张亮政委带领救援队伍迅速转移战场,又一次战斗在危房下、废墟里,冒着余震的危险抢救生命……

据统计,军分区紧紧抓住“72小时黄金救援期”,累计救出幸存群众86人,运送伤员74人,搭建简易医疗帐篷30个,开设机降点2个,运送伤员74人,找到搬运遇难者遗体64具。

地震发生当天,昭通市11县(区)人武部闻令而动,当夜21时10分,昭阳区、绥江县、水善县270余名官兵民兵抵达灾区,迅速搜救群众、救治伤员……

鲁甸人武部部长刘加良,带领民兵应急分队45人向震中挺进时,途中被滚石砸伤左腿,他忍着伤痛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他白天奋战在救灾现场,夜晚借宿在露天广场。2014年8月5日,刘加良的伤口已经感染,开始化脓,但他仍然带领20名民兵向“孤岛”的受灾群众运送“救命粮”。

巧家县人武部民兵分队队长李自军的姐姐和侄子不幸在地震中遇难他强忍失去亲人的悲伤,毅然第一时间带领民兵分队前往灾区救灾,挨家挨户排查灾情、转移安顿受灾群众……

2014年8月4日9时30分,军分区所属11个县(区)人武部全部抵达震中,受领任务后,不扎营、不休整,挨家挨户展开生命搜救、伤员救治、群众救助。截至2014年8月5日18时,共搜救出生还群众33人,挖掘和搬运遇难者遗体77具。

地震造成道路严重塌方,救灾物资无法送达村社,军分区决定采取肩扛手抬、人背马驮等方式,搬运各类救灾物资。

2014年8月7日,昭阳区、鲁甸县、彝良县、水富县人武部172名救灾民兵,扛上沉重的大米、迈着急促的步伐向距离龙头山镇25公里之外的“孤岛”龙井村挺进,山路崎岖,道路艰险,坡长路陡,余震不断,行进艰难。但是,每当想起受灾群众那一幅幅期待的面孔浮现在眼前时,援民兵不忍心放下肩上的担子,人人咬紧牙、鼓足劲,冒余震、躲飞石,不停地往上省爬、往前行。

“解放军同志!请你们帮帮忙吧……”2014年8月9日中午,正当盐津县、大关县人武部组织开饭时,沿河村村民李明伟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自家的危房就要倒塌了,但是家里的老人始终不肯出来,想请教援队去帮忙抬出来。盐津县、大关县人武部领导听了后,立即放下碗筷,迅速带领10名民兵前往李明伟家,大家冒着房屋倒塌的危险走进了摇摇欲坠的土房经过20分钟的耐心劝说,李大爷终于同意搬出来。紧接着,根据村民李明伟请求,人武部增派20名民兵,用时1小时帮助李明伟家排除了危房。

抗震救灾中,军分区注重用生动事例、身边典型引导民兵自觉当好民兵代表队,树好民兵形象。2014年8月9日,军分区组织10名在救灾中表现突出的民兵“火线入党”。2014年8月12日,军分区华司令员、政委亲自组织“火线报名参军仪式”,简短、庄严的仪式结束后,救援民兵立即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战斗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不断激励着救援队伍不畏艰险、勇往向前。

“感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2014年8月8日晚21时许,在龙头山镇光明村救灾的绥江县人武部民兵,经过5小时奋战终于将村民肖祥发为女儿准备的学费8760元现金从废墟中刨了出来,交到村民肖祥发手中。

军分区在抗震救灾中为了让灾区群众绝对满意,还制定了“进村入户三方见面登记表”。即各任务部队在完成任务后,部队带队干部、地方带队干部、户主三方须在登记表上签字予以确认。

2014年8月8日晚23时夜很深了,但是担负龙头山镇光明村救灾任务的威信县、永善县、镇雄县、绥江县4个人武部的213名民兵,还在为灾区群众不停地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突然,夜空中雷电四起、大雨滂沱,在场的群众上前劝说救灾民兵赶快停下来。“小同志,你把登记表拿来我签字了吧,赶快回去,雨太大,淋湿了会生病的!”“老大爷,没事的,您先去避避雨!您家的帐篷很快就搭好了!”绥江县民兵班长罗勇回应后,继续带领全班民兵战斗在夜雨之中……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