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7

2019-07-26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咦哟……咦哟……咦哟……”一辆辆救护车从龙头山重灾区一路向鲁甸县城驶来,救护车的声音让人心急如焚,沿途坚守在鲁甸县城通往重灾区唯一通道上的170多名保通民警,早已大汗淋漓。

从鲁甸县城通往龙头山镇的昭巧线,这是唯一的生命通道,震后多处爆方,落石不断,从沙坝村前往龙头山约6公里的道路震后全部阻断

这条生命通道如果管不好,就会全程瘫痪,道路不畅通,整个救援工作就等于零,地震发生后,昭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领导第一时间指派鲁交警大队对通往灾区的道路进行疏通、管制,迅速组织30余名警力先期赶赴灾区。

全市交警部门迅速联动,在昭阳至鲁甸的昭鲁快捷通道、昆明到达鲁间收费站路口、城内路口设置指示牌12块,指示通往灾区方向:在鲁甸县城通往重灾区龙头山的出城路口设立供电所执勤点、西门垭口执勤点等五个执勤点,并不断调集增援警力到执勤点开展交通保畅工作,对过往车辆实施分流、管制,减少道路通行压力,并开辟救灾物资运输绿色通道,确保救援队车辆顺利挺进:沿途根据道路情况设置8个保通组,将警力分散撒向全路段,实行全面管控,对堵塞道路采取措施疏通。在这条生命通道上,每隔8公里就设立一个执勤点,每隔30米就安排一名警察在指挥,对放行车辆数量及时反馈到下一个执勤点,执勤点之间信息共享,及时沟通。

灾区的气候如同演员的眼泪,说变就变,地震发生前是烈日暴晒,地震发生后一小时就倾盆大雨,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3时左右,因出警紧急,没带雨伞,没穿雨衣,保通民警只能伫立在狂风暴雨中,目送一辆辆救护车辆、救援车辆驶进灾区。

面对源源不断的车辆,通行压力越来越大,鲁甸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陆恭宇面对每辆车的驾驶员、面对撕心裂肺哭喊着的受灾家属,总是一边耐心地安慰着、解释着,劝导无关车辆返回,一边用熟练且标准手势指挥交通,引导救灾车辆驶往灾区,2014年8月3日晚11时,暴雨倾盆面下位立风雨中的陆恭宇早已变成了“落汤鸡”,裤管里的水像关不上的水龙头不住地往下消,而他坚持站在路口疏导着每一辆车,任凭雨水冲刷,也无暇顾及早已被雨水浸透的手机、钱包等身物品,干了又湿,晴了又下,他的衣服始终没有干过,分不清楚打湿衣服的究竟是雨水还是汗水。像陆恭宇这样的保通民警还有很多,他们长时间站在大雨中,没有丝毫松懈躲懒,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进出灾区的生命通道。

“灾区还有更多的伤员需要运出来,如果因为我不在岗位耽误了其他伤员的救治,我既对不起灾区的人民,又对不起这身警服,”在供电所执勤点执勤的鲁甸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梁肖是龙头山镇光明村人,8月3日晚就得知姐夫在地震中死亡、姐姐受伤的不幸消息,当时心急如焚,想开车进去把姐姐运出来送往医院治疗,但想到自己还在岗位上,只得把亲人的祈祷藏在心里。直到8月4日下午运送他姐姐的救护车和姐夫遗体的群车相继从他执勤的地方经过,他也无暇顾及看一眼。

像梁肖这样的保通民警日夜战斗在灾区保通工作上的还有很多,鲁甸交警大队共有80多人,其中就有40余人家中不同程度受灾,有的民警亲人遇难,有的家园被毁,但没有一个人因为伤痛请假,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他们日夜吃、住在路上,为守护生命通道线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暴雨烈日中,在这段40公里的生命通道上演绎着生命的接力。

在震中的每一天,记者还被一群人和他们的故事感动着,他们是一个英勇顽强的集体,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敢与生死竟速、与灾害搏斗的集体。他们就是云南省消防总队的战士们!

2014年8月4日凌晨5时多,总队特勤支队二中队副中队长杨勇和他的队们来到了沙坝河畔。

“救命啊……”一声清脆的呼救声穿越了咆哮的沙坝河,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杨勇顺着呼救声望去,发现了河对岸闪烁着虚弱的手电光。“有情况救援小组立刻上前侦查。”杨勇当即下达了命令。

来到沙坝河边,官兵们发现对岸的被困群众原来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一个年幼的小女孩。他们刚从地震中逃生,又被洪水围困。

官兵们所在的位置距离对岸有近20米,水下情况复杂,水深将近2米,水流湍急,而且夹杂着大量泥沙碎石,救援官兵无法强渡进行营救。

列兵尹磊焦急地问:“队长,怎么办?这一片余震不断,对面山那么陡,要是山体发生大面积塌方,他们可就过不来了。”

“不能再等了!尚慈宽、尹磊,你们准备一下,马上利用救生绳向河对岸搭建救生通道。”杨勇果断下令。

“杨松海,赶紧把救生绳抛过河去,请对岸的群众找棵大树拴起来。”得到命令,杨松海开始尝试将救生绳抛过河岸。经过多次努力,杨松海终于将救生绳抛了过去。在官兵们的示意下,孩子的父亲将绳索拴在了临近的一棵大树上,救生通道终于打通了!

尚慈宽和尹磊迫不及待地攀上救生绳横渡到对岸。刚到岸,尚慈宽便发现小女孩的腿受了重伤。询问之下方才得知,小女孩在地震中被压断了腿。

时间就是生命。尚慈宽和尹磊先用滑轮将孩子的父亲固定在救生绳上,绳对岸的战友们很快就把他拉过了河。

“先救孩子吧!”看到孩子的父亲被成功救援,孩子的母亲也冷静下来。然而,小女孩却因为惊吓过度,再加上重伤在身,始终不肯配合官兵们的救援。

“咋办呢?”尚慈宽和尹磊你看我、我看你,顿时没了主意。这时,有人发现不远处有一块木板!尚慈宽二人赶紧将孩子固定在木板上,并用吊带把孩子和尚慈宽捆绑在一起。然后,对岸的战友一起使劲一点一点地拉动救生绳。

“后面高一点,娃娃的身子歪了!”

由于没有紧绳器,救生绳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往下坠,尚慈宽半个身子都没入了滚滚洪水中。听到队友的提醒,尚慈宽将小女孩高高举起,尽量让孩子远离水面。

“绳子拉紧,离河水太近了!”

“再加点力!”

河边的战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努力地拉动绳索。

1米、2米……不到20米的距离,尚慈宽每前进1米都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经过20多分钟的紧张救援,终于成功将小女孩救了出来。

此时,尚慈宽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然而,还来不及喘口气,尚慈宽再一次横渡到对岸将孩子的母亲营救过来。

“你们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谢谢!”死里逃生的喜悦让夫妇二人热泪盈眶。

官兵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我们该做的!”

2014年8月4日上午,杨勇和他的队友刚到震中光明村,就接到了群众的求救。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战士们利用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在一处倒塌的民宅中发现了微弱的生命信号。

“有人吗?”官兵们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探测废墟下的情况。

光明村地处震中,民舍多为土坯瓦房,房屋倒塌非常严重,加之余震不断,官兵们随时都有可能被余震吞噬。大家不得不小心翼地行动。

经过确认,被埋在废墟下的是一名5岁的小男孩。可以肯定的是小男孩身受重伤,正处于半昏迷状态,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再加上救援区域空间狭窄,冒险使用救援器材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情况非常危急!

“快!大家用手刨!”时间就是生命,战士们不敢有丝毫懈息,立马蹲下身子用手刨挖废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战士们一边克服连续奋战的疲惫,一边冒着余震的巨大危险,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地救援被埋压的小男孩。手套磨破了,手指头磨出了血,手指甲磨掉了,却始终没有一个人叫疼,没有一个人放弃。闻讯赶来的孩子家长看到这一幕,心疼地哭了。

“快,加把劲,看见身子了!”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小男孩身上的砖头、水泥块被官兵们徒手一块块地清理出来,小男孩终于获救。当尚慈宽和战友们将小男孩抱上救护车时,战士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和泥水湿透。

强震造成甘家寨子严重的山体滑坡,上亿立方的泥土和岩石将整个村庄淹埋,群众被埋平均深度超过20米。其救援难度和危险程度均为此次地震之最。

首先到达甘家塞子的是孙宏杰带领的重型搜救队。刚刚经历了长途奔表的孙宏杰部没有做任何停顿,便立即展开了搜救。由于塌方面积太大,总队指挥部迅速调集大批增援力量,全力向甘家赛子靠拢。

2014年8月6日下午14时许,增援部队全部到位,全体官兵迅速展开拉网式、地毯式立体搜救,战士们分秒必争,寸土必夺,用锄头挖,用手刨……有的战士脚种了,有的战土手创得血肉模糊。然而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痛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体息,在场的村民看到官兵们英勇的救援,心疼得只喊:“快体息下吧,你们又不是铁打的,你们要是再累坏了,我们心疼啊!”

甘家赛子救援战历时三天,于9日晚上23时结束,特勤支队搜救队在搜救区域挖据出6具遇难者遗体。

鲁甸“8·03”地震救援行动中,云南消防总队特勤支队全体参战官兵挖掘出遇难者遗体13具,成功救出幸存者4人,帮助转移伤员72人,疏散转移群众346人,特勤支队官兵充分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以实际行动和辉煌战果诠释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昭通日报社摄影记者张广玉在沙坝村通往龙头山镇的路上,拍下了一张武警战土背着一位戴着军帽老大爷的照片。照片传出后,在网上引起关注,照片上的武警战士被网友们称为“最美武警”。

经过寻访,记者在龙头山镇找到了这位武警战士。他是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鲁甸县中队的一名下,名叫朱发栋。

朱发栋回忆说,地震发生后30分钟,支队长谢豫伟先期带领120名官兵紧急赶赴灾区,于当日18时50分到达了震中龙头山镇。

“到处都是废墟,伤员也非常多。”朱发栋告诉记者,救援官兵到达灾区后,兵分两路,一路负责向外转移伤员,一路利用携带的专业救援装备在废墟里寻找群众。

朱发栋当时就被分到了转移伤员的那一组。当他们走到八宝村时,突然冲过来一个女孩,说她的父亲头部受伤严重,急需帮助。

据这个女孩介绍,地震袭来时,她的父亲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收拾东西,强震瞬间将4间瓦房全部震塌,父亲刚跑到门口的过道处,就被散落的瓦片砸中头部,造成眩晕后又摔伤了小腿,一时动弹不得,疼得直掉眼泪。

看着满身是血的老大爷,朱发栋用随身携带的战地救护装具,对老大爷的头部进行包扎止血处理。考虑到老大爷已有60岁,上了岁数,瓦片很有可能对老大爷的脑部造成伤害,朱发栋决定把老大爷送到7公里外沙坝村的医疗救护点进行救治。

“大爷,我的军帽你戴着,小心着风。”朱发栋脱下自己的军帽戴在了老大爷的头上。随后,朱发栋背起老大爷向沙坝村跑去。一路上余震不断,山上的滚石也不断地落下,只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落石砸中,朱发栋小心地背着老大爷,防止落石对老大爷造成二次伤害。

数公里的山路,朱发栋背着老大爷跑了35分钟,到达沙坝村救治点时,朱发栋的双腿已经酸得站不起来,瘫坐在地上。

“小伙子,辛苦你了,军帽还给你,谢谢你。”老大爷心怀感激地说。

“大爷,多保重。”朱发栋咬咬牙站起来,拿起军帽向老大爷挥挥手。转身又赶往了龙头山镇。

还有一个孩子,也让人们感动,他说:“你们能不能帮我,找到哥哥的录取通知书,我要让他们知道,哥哥都考上大学了,很能干的。”杨正巧10岁,家在龙头山镇翠屏村大槽口,念小学三年级。地震后,记者在鲁甸县人民医院住院部,见到了这个哭得发抖的小女孩。她的手指骨折了,妈妈说,她是为刨出哥哥才弄折了手指。

哥哥杨正权21岁,此前在鲁甸当地的职业学校念高中,刚刚考上大学。不幸的是,地震中,哥哥没能醒过来,而得知噩耗的妹妹,一直挂泪超过30小时,仍哭喊着要找哥哥。志愿者安慰她,让她不要太伤心了。

妈妈说,这次杨正权回家遭遇不幸,说来也巧,儿子事发前一天才回家,一来是帮着家里采摘花椒,二来更重要的是领取大学录取通知书。

地震发生时,杨正权正在催促妹妹完成暑假作业。没有想到话音未落,他们租住的砖瓦房就垮塌了。杨正巧幸运逃生,哥哥不幸被坍塌的石块砸中。见到哥哥大部分身体埋在废墟中,杨正巧激动地挥着手,在废墟中拼命地刨挖。

等妈妈从屋外赶回来,女儿手指都骨折了,仍在刨土,她心痛地抱起女儿大哭,“哥哥走了!乖!坚强的孩子不能哭泣!否则哥哥会不高兴的。”

龙头山镇银屏村,距离镇里十几公里,属于偏远的深山沟。2014年8月3日地震发生时,年过七旬的艾官友、曹明秀夫妇在家中没有年轻人的情况下,徒手创出了4名被埋的家人。

那天,艾官友、曹明秀夫妇正在家附近的地里干活,地震毫无预兆地发生了,摇晃结束后,两位老人立刻往家里赶,因为儿媳妇刘美花一个人在家中,带着不到一周岁的儿子艾明熙和另外两个孩子。

十几分钟后,两位老人回到家中,看到房子完全垮塌,儿媳妇下半身被埋在废墟中,她声嘶力竭地高喊:“爸妈,两个大的被埋了,先救他们。”刘美花所说的“大的”,是指她和丈夫艾清林的大儿子,年仅四五岁,还有艾清林姐姐的儿子。

两位老人顺着刘美花指的大概位置,开始用手刨土。坚硬的泥土使老人的手指很快磨出血泡,但他们已经顾不上疼痛,一边喊着孩子的名字,一边接着创土。经过近20分钟的挖掘,艾官友在屋内的沙发附近发现了外孙,利用沙发和坍塌土方的空隙,外孙没有被砸到,只是右侧额头附近被擦破了一些皮。紧接着,两位老人又找到了大孙子,他就在外孙躲藏位置的旁边,安然无恙。

又经过20多分钟的徒手挖掘,两位老人终于将刘美花拽出,她背着的孩子也一起被救出,但孩子额头处大面积破皮,不住地啼哭,刘美花的右臂则已经不能动弹。

2014年8月5日一早,赶回家的艾清林和家人用竹竿做成简易担架,抬着刘美花向外转移,遇上一支解放军救援队,随后,十几名战士轮流抬着担架向外走,行走两个多小时后,一辆面包车赶来,立刻载着刘美花驶向龙头山镇。经过救援人员的联系和协调,救灾指挥部决定由直升机将刘美花母子二人送往医院治疗。2014年8月5日下午1点多,刘美花母子被抬上直升机送往医院。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