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8

2019-07-27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云南昭通鲁甸“8·03”地震发生后,武警云南总队心理服务分队36名官兵及时挺进鲁甸县龙头山镇、巧家县新店乡、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所属15个重灾乡、村寨和社区,积极为灾区群众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他们与灾区群众手拉手、心贴心,抚慰灾民受伤的心,帮他们驱散心中阴霾,重重建家园的信心,让灾区群众心中充满阳光。

从地震废墟走出的幸存者目睹了地震的惨烈,眼见亲人的生命被灾难吞噬,身体的伤痛和心里的伤痛极易产生惊慌、悲痛、恐惧、烦躁、焦虑、睡眠质量下降、身体不适等不良症状。总队心理服务队官兵对龙头山镇小学灾民安置点进行了创伤后应急障碍自评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轻度心理障碍为32%,中度心理障碍为47%,重度心理障碍为21%,作为此次心理救援小组组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晓斌,更加清楚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心理创伤甚至超过地震本身的残酷,心理干预和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

“亲人已逝,家人需助,我们应该坚强面对。要坚信,有党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帮助关心,有人民军队的救援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灾难,重建家园。”2014年8月4日上午,心理服务组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晓斌在救援现场,帮助刚刚从废墟中刨出、头上仍在流血的龙泉村村民刘远林包扎伤口时安慰道。

“叔叔,我害怕!我总感到地在动,不敢进帐篷,3天了,想睡又睡不着……”2014年8月5日上午,家住龙泉村的一个六岁女孩马曦在龙头山镇小学的武警医疗、心理救助站,周晓斌一边拉着小曦的手,一边告诉她:现在安全了,有我们陪伴着你。顺手指向她的爷爷:“你看,爷爷的伤已经包扎,过几天就好了,”周晓斌又告诉小曦把想说的都说出来,把恐惧藏在心里,时间长了,就会转化为心理疾病,就会有好多的不开心。小曦断断续续地回忆,揭开了她那颗自闭了3天的童心。

小曦的父母常年都在四川打工,由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地震发生时,爷爷奶奶都在田地里干农活,瞬间的地动山摇吓坏了这个6岁的孩子,一边哭喊着找妈妈,一边没有方向地乱跑,爷爷受伤了,回到家里,房屋垮塌,几天来一直想着爸爸妈妈在哪里。

“小曦是因为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安全感,我们必须多用亲人般的爱去抚摸这个幼小的心灵。”了解到小曦的情况,周晓斌医师主动跟进,制定详细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先后4次跟踪心理干预,小曦的情绪逐渐好转,会跟小朋友在帐篷中捉迷藏了。

2014年8月8日,当得知是小曦的生日时,周晓斌和她的班主任商量,多方努力找来了小曦的8个同班同学,为她过了一个特殊生日。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关爱,终于使小曦露出了久违的笑脸,逢人就讲:“周叔叔人真好,就像爸爸”。

“我妈以前是个很开朗的人,地震中家里房屋垮了,来到医疗点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时常一个人发呆,谁也不搭理,时不时地流眼泪。”女儿李艳霞向主治医师医务处副主任李永光道出了自己的担心。2014年8月4日上午,52岁的龙头山镇老屋基村老房子社中年妇女杨玉凤在地震中被木板砸中背部,后又患上感冒。因道路不通,外出艰难,丈夫李文书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便自行在家医治,次日杨玉风病情加重,口中不时吐血,幸好得到总队医院医疗队及时救治才转危为安。

“心理救助和生活安顿同等重要,需同步进行。”心理援助小组成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丹婷主动找到杨玉凤的女儿告诉她,你母亲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地震给她造成了较重的心理阴影,又遇到身体的病痛,如果不及时有力地治疗,心理障碍会影响她今后的生活。目前要积极鼓励她把地震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逐渐释放她的焦虑、紧张。

女儿及时将杨玉风送到总队医院心理服务站,她半躺在病床上,戴着咨询师陈丹婷事先准备好的耳机,一阵悠扬的音乐传入杨玉凤的耳朵:闭上眼睛,深呼吸,想象自己正躺在美丽的草地上,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听着鸟儿欢快的叫声,微风迎面吹来,花香沁人心牌……

杨玉凤随着陈丹婷的引导进入想象空间,焦虑从凝重的脸上逐渐散去,平和轻松的表情又浮现在脸庞,催眠疗法正悄然发挥作用。

“即使经历了再大的不幸和灾难,只要人们心里还存有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那么就请他们说出来,静静地听他们说说话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较好的疗伤。”陈丹婷说。

一名从废墟中获救的青年妇女,面对生死离别和断壁残垣的现实,在帐篷内放声大哭。心理服务组成员、二级心理咨询师胡思民听到哭声后,急忙走进帐蓬,轻轻地坐在这名妇女身边说了句:“你现在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也十分同情,让我们一起分担,哭吧!”从而使她感受到了亲情、友情,很快停止了哭泣。

在龙头山镇灾民安置点,闷热的天气,几个孩子在帐篷里满头大汗,苦楚的脸上写满了他们对生活的绝望,家没了,亲人失踪了,还有孩子不时的哭闹,情绪异常激动,时而不停地哭喊。

“孩子们,不用担心,有阿姨在!”总队医院心理救援服务站副组长徐焱鹂上前安慰道。

“我要爸爸妈妈……·”说着孩子们更哭得厉害。徐焱鹂急忙让队友把孩子们搂在怀里,抚摸着他们的头发,擦擦他们的汗和泪水,给他们水果和饼干。待孩子们稍微平静,她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露出舒缓的表情。她把孩子们领到凉快的大树下,一起做了“破冰之旅——自我介绍”“大风吹、小风吹”、“相互按摩”、“心有千千结”等几个游戏。游戏做完,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问道:“阿姨,你会经常陪我们玩吗?”

“利用团体咨询激发灾区群众对今后美好生活期望的正能量,能让人豁然开朗。”徐焱鹂说。

 几天时间中,总队心理医疗服务分队的官兵们走陡坡、过河滩、住帐篷打地铺、吃干粮,喝不上热水,洗不上澡,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他们每天穿梭于救援现场和帐篷,奔着灾民哭声而去,留下欢心离开。他们每到一处,都耐心倾听群众心声,真诚分担群众痛苦,热情鼓励群众乐观面向未来,不仅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物质家园,还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

在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应激干预的同时,总队心理服务分队官兵还积极开展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为灾区捐款8万余元,帮助灾区群众战胜灾害,渡过难关。

据不完全统计,自地震发生以后,武警云南总队心理服务小分队不顾余震不断、山体垮塌,翻山越岭、走村串寨,为灾区群众驱除心灵深处的阴霾,先后深入16个灾民安置点和村寨,面对面地为1800余人次进行了心理干预,成功救治心理疾患病人68人,义务巡诊2500多人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辅导9场次,发放药品价值236000余元,免费提供热食、饮用水万余份,被鲁甸灾区人民亲切地称为“清凉使者”。

从军37年,他2次参加边境作战,1次参加边境大扫雷,6次参加重大抢险救灾。每一场战斗,他都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充分展现了革命军人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风采——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战斗。对于云南省昭通军分区政委张亮而言,人生处处是战场。这次鲁甸抗震救灾是他入伍以来参加的第9场战斗。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乌蒙大地一阵颤抖。震后仅2分钟,张亮就赶到军分区作战值班室,下达了第一道命令:“迅速启动应急一号方案,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联系,通知各人武部立即查明震中位置并上报,机关各部迅速收拢人员,做好应急抢险出发准备!”

灾情紧急,人命关天。确定震中就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后,张亮立即作出部署:鲁甸县人武部迅速组织应急民兵赶赴震中救援:龙头山镇武装部马上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自救互救:军分区指挥组马上向震中开进:各县区人武部迅速收拢人员,做好机动支援准备。

18时40分,他们到达龙泉村。在镇武装部部长的引领下,沿老街向震中前进。当路过一幢垮塌一半的危房时,张亮听到废墟下传来小女孩的呼救声。“快救人!”他和鲁甸县人武部政委张佑国带着民兵爬上废墟,发现坍塌的楼板下压着一对母女。母亲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但她伸展的双臂仍死死地护着女儿。小女孩蜷缩在母亲的怀里,痛苦地呻吟着。

此时,余震不断,危房摇摇欲坠。张亮不顾危险,找来一根大木棒,指挥大家合力将水泥板撬动抬起,把小女孩救出,及时送往附近的医疗救护点。他们救出小女孩不到4分钟,危房轰然倒塌。

“解放军,快来救人!”张亮等人到达龙头山镇邮电所大楼附近时,又听到一个中年男子的呼救声。这幢五层楼房已经变成四层,震裂的墙体露出一个大洞,残垣断壁在余震中随时可能坍塌。

“跟我上!”张亮率先爬上废墟,官兵们紧跟其后。他们在废墟里奋力搜救1个多小时,救出一个满脸是血的小男孩。

“妈妈还在里面!”惊魂未定的小男孩哭泣着说。此时,余震袭来,不断有砖块从危房上掉落。容不得多想,张亮又一次带头包挖40分钟后受伤的母亲也被成功救出。

废墟之下,掩埋着亟待救援的生命;疮痍村落,到处是急需救治的伤员。张亮心急火燎地向省军区参谋长曲新勇报告:“我已到达震中,灾情非常严重,震中90%的房屋垮塌,伤亡情况还不能确定……”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在张亮的现场指挥下,一场生命大营救迅速在震中全面展开。先期到达的昭通军分区机关和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等人武部的200余名官兵民兵,锯木梁、搬层板、渣土、抬伤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时针指向22时。天黑似墨,细雨纷飞。张亮、龚晓敏等人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好几次摔倒在地。几经寻觅和勘察,张亮发现一块较为开阔平坦的空地,他欣喜地叫喊起来:“这里是个理想的机降点!”他让机关人员确定经纬度和坐标后,立即上报省军区,然后又组织民兵连夜平整场地。

2014年8月4日9时40分,龙门山机降点首飞成功。当旋翼轰鸣的“生命之鹰”降落在震中时,灾区群众喜极而泣:“直升机来了,我们有救了!”随着空中救援通道成功打通,一批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进灾区,一个个亟待救治的伤员也被及时转运。

张亮深知,救灾如同打仗,只有科学部署兵力,统筹安排任务,才能确保救灾行动有序高效进行。作训参谋出身的张亮,大脑飞速运转起来,不时用铅笔在地图上标绘着。与大家反复研究后,将拟制的任务区域兵力分配方案及时报告基指,为上级决策指挥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救援部队在开进中就直接进入任务区。

震后仅24小时,救灾兵力就覆盖所有重灾乡镇,进村入户展开拉网式搜救。

2014年8月11日早上,龙泉村。张亮双眼布满血丝,身上沾满污泥,正用沙哑的声音指挥民兵搬运救灾物资。

挂掉电话不到3分钟,他的电话又响了。在银屏村救灾的官兵打来电话,他们的给养消耗殆尽,请求运送物资保障。张亮立即安排人协调解决此事。

10时,张亮驱车赶往军分区救灾点光明村,却在骡马口村被堵住了,原因是2辆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超载,不能通过临时搭建的钢架桥,只好在路边卸货。这样会误事的!他赶紧给市民政局领导打电话,提醒他们防止再发生类似问题。

14时,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到达光明村,村干部立即组织卸货。张亮放下手中才吃了几口的饭碗,连忙加入到卸货的队伍中。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他干起活来还很“生猛”,甚至还和年轻民兵比赛,看谁卸得快。

15时,指挥部打来电话,让张亮马上赶到火德红乡了解部队救灾情况。他坐上车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坐上车不到3分钟,他就打起了呼噜,这个吨几还没打多久,张亮的电话又响了。

从火德红乡回到指挥所,已是晚上8时许。张亮让驾驶员泡了一碗方便面,三下五除二解决了晚饭,又和大家汇总当天的救灾情况,研究第二天的救灾工作。

搜救生命、抢通道路、搭建帐篷、安置受灾群众……持续多日的高强度战斗,使张亮的身体极度疲劳,体力严重透支。

“政委,体休息一下吧,这样你会累垮的!”面对众人的劝说,张亮却若无其事地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只要精神不垮,人就不会垮!”

接着说的人,是原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的肖权。

2014年8月9日上午,地震重灾区巧家县包谷垴乡通往红石岩村的路上,一辆大型民政物资运输车辆不慎扎入路边山体,车尾甩在路中。不多时,这条路宽仅6米的“生命通道”上就有20多台救灾车辆滞留。

“找‘开路先锋’肖权!”关键时刻,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总指挥李友成迅即下达命令。

满身泥浆、满脸疲惫、满眼血丝的肖权来了。从2014年8月4日凌晨到达重灾区以来,这位团长连续数十小时没合眼。

接到命令后,肖权的神经再次高度紧张,一边安排官兵管制交通、有序硫导,一边把最近的挖据机、装载机调到事发路段。

查看了现场,肖权心中有数了。“20分钟内保证抢通!”肖权在电话里向指挥部立下军令状。

他让挖据机将山体与车头之间空隙拓宽,让装载机配合扶正车体,仅仅15分钟,运输车辆脱困,被堵车辆继续通行,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送往受灾村社,过往司机纷纷向肖权伸出大拇指。

像这样的突发情况,这几天肖权不知处理了多少次。

抢通道路、疏通道路、清理道路……从进入巧家县的那天起,肖权就和路“亲密接触”上了。从部队驻地往灾区行进中,沿路处处是悬崖峭壁,路窄弯急,大型设备行动缓慢。为了后续救援力量的通行便利,他预留少量机械,边走边对一些路段进行疏通。

地震发生后,从包谷垴乡通往受灾严重的红石岩村的路就被塌方的山体堵住了。人工抢修,因塌方体太大遥遥无期;机械施工,抢通设备一时又到达不了现场。怎么办?巧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内一片焦灼。

正在这时,肖权带着推土机、挖掘机等数十台大型装备赶到了。指挥部立即赋予他们抢通道路的重任。

呈现在眼前的一幕让肖权大吃一惊:山体塌方、滑坡比比皆是,巨大的山石横陈路面……路况之差、修建难度之大超出了他的想象。

受伤群众急需运送出来,救灾物资急需输送进去,肖权没有退路,带领官兵立即投入战斗。

挖据机、装载机、推土机联合作业,现场一片繁忙。经过7个半小时的连续奋战,先后清除塌方体和淤泥1000余立方米,终于在2014年8月6日11时30分左右打通了这条生命线。救护车鸣叫,10余名受伤群众被迅速外送救治。

生命通道虽然打通了,但大型运输车辆还是进不去,最大的障码就是地处青山村的一处悬崖,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老虎崖”。

“老虎崖”位于大山半山腰。道路一侧是万文深渊,深不见底,一侧是一块巨石,呈半拱状笼罩在道路上方,一些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平时路过这里也心惊胆战。

“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肖权再次受命领兵出征。

肖权带领的这支部队,历经多次重大任务考验,在国防施工,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屡建功勋,他对官兵充满了信心。

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抢通方案只有两个:向外拓宽路基,但用时太长:向内炸石通行,但可能会引起山体再次場方。

如何抉择?难题又交给了肖权。

他带着官兵研究地形地势,检测岩石成分,决定先进行弱爆,根据山体承受度再确定爆炸当量。

“轰……轰……”随着4声巨响,道路被拓宽拓高,完全满足各类大型救援车辆的安全顺利通行。在场的当地群众纷纷热烈鼓掌,掌声中,排队等候在后面的40多辆物资运输车,第一时间将千余吨救灾急需物资送了进去……

在场的巧家县交通局副局长郑健激动地说:“拔下了这颗‘老虎牙,救灾物资和救援行动就能畅通无阻了。”

受灾群众和施工官兵喜笑颜开,肖权却想的更进一层,他综合筹划,按照“专业用兵、精准迅捷”的思路,把21台挖掘机、装载机等重型装备设置在各个险要路段,确保任务区内30多公里道路随时能通。

当地政府领导和群众赞叹:这个“开路先锋”,想得真周到!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