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12

2019-07-31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经过三年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今天先要回顾的,是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党总支书记蒋先林。

地震时,在房倒屋塌、群众死伤严重的紧急关头,他不顾生命危险大声喊道:“共产党员站出来,跟我上!”地震发生3个多月时间中,他带领党员干部搭建帐篷、发放物资,检査建房质量,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就是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党总支书记蒋先林。

红石岩村是巧家县在鲁甸6.5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子,全村414户1389人,因灾造成39人遇难、1人失踪、150人受伤,家家户户受灾。

地震发生时,蒋先林正组织“村三委”6名成员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交心谈心会,突然间,会议室内桌子、窗户、灯具剧烈摇晃起来。当大家冲出大门时,身后的房屋已经倒塌。一时间,受伤群众的哭声、喊声和山上滚石砸落声、房屋倒塌声混杂在一起,一片混乱。

“救人要紧,快、快!”见村干部们惊魂未定,蒋先林一边大声喊着,一边带头向离村公所最近的倒塌房屋跑去。

红石岩村交通十分不便,外面的救援力量即使从最近的公路进入也至少得七八个小时。作为总支书记的蒋先林深知,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将群众组织起来进行自救才能减少伤亡。于是,他一边组织党员干部分头救援,一边想尽办法向外界发送地震受灾信息。

“共产党员全部站出来,我们一起帮助群众安全转移。”在蒋先林的号召下,村里2个党支部14名党员带领数10名青壮年劳动力,组成红石岩村第一支抢险救援队伍,迅速投入到抢险救援中。当天晚上,这支救援队转移群众1300多人,从废墟下救出7名伤员。

“重建工作快干一天,群众就少受冻一天,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尽最大努力克服,带领全村村民重建美好新家园。”紧张的抢险救援过后,这是蒋先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恢复重建补助资金下来了,总共四万,现在领一万二,砌好墙领一万二,打好板领一万二,最后通过验收领四千。”白天,蒋先林主动帮助群众重建房屋。晚上,他就走村串户,了解受灾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宣传上级帮扶政策,与群众交心谈心,鼓励群众不等不靠,积极重建新房,确保春节前搬入新居。

在蒋先林的组织和带动下,红石岩村重建家园进展迅速。截至2014年11月20日,全村90%的重建户完成了地基平整、基坑开挖,20%以上的重建户第一层房顶浇灌基本完工,部分重建户还完成了房屋建设的主体工程。

蒋先林3年前患了胰腺炎,抢险救灾期间,由于工作强度大、生活无规律,导致胰腺炎复发,迫不得已到昭通住院10天,但他人在医院,心却留在红石岩村,时常左手打着点滴,右手握着电话,一遍又一遍询问重建情况。

出院后,蒋先林顾不上自己家房屋的重建,一直奔波在群众中,宣传政策、动员群众、解决难题,帮助乡亲们出主意、协调建材……而他的房屋那时才做好场平。

“如果光想着自己的房屋重建,不顾群众,就是我这个村支书的失职。”蒋先林说,看着村民们在废墟上建起新房子,他的心里就热乎、就高兴。

接着说的这位,是昭通电视台的丁永权。

见到丁永权,是在他那个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略显消瘦的他声音沙哑,满脸倦容。审稿、看片、协调直播,尽管那时地震救援过去已有一段时间,但坚守后方的他依然忙得不可开交。如果不是采访,没有人知道这次地震会让他失去8位亲人。灾难,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悲伤;而新闻人的责任与使命,又让他把这无尽的悲伤深深地埋进了心底。

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正在电视台修改稿件、等待审看当晚播出新闻的丁永权突然间感觉大地剧烈摇晃。地震了!

情况万分危急。由于震中不明,丁水权立即于第一时间拨通了记者郑凯健的电话,让他迅速赶到市防震减灾局了解震情。

16点35分,得知震中在鲁甸县龙头山镇,丁永权的心陡然抽紧,他老家银屏村就在那里。他本能地拿出手机给家人报平安,可这时整个通讯网络都已中断,电话打不进来,也打不出去。连续又拨了几次,仍然无法接通。想到地震不会造成多大后果,丁永权暂时把家里的事搁在一边,投入到紧张的地震报道工作中。

16点40分,电视台迅速启动应急宣传预案,并派出7个采访组赶赴灾区。

20分钟后,他和台长郭晓东召开紧急办公会,重新统筹当晚播出的新闻节目,并就地震采访做好了连线前方记者的一切准备……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前方不断有地震人员伤亡的消息传来。一个小时过去,心急如焚、饱受煎熬的丁永权再一次拨打手机,终于联系上了老家的一个表叔。他从电话里得知,74岁的老母亲在地震中受伤,已经被送到县医院。而胞弟丁永军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这时,丁永权才真正意识到了此次地震的惨烈,担心、无奈、恐惧交织在一起,猛袭他的心头。

然而,在家里和单位都需要自己的时候,作为分管时政新闻的台领导,丁永权却义无反顾选择了坚守。

第二天早上9点,主持召开完抗震救灾会议时,一夜未眠的丁永权接到了老家传来的噩耗—— 二弟虽然从废墟中找到,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丁永权说,二弟是当地的小学教师,2014年8月3日下午,他回家帮母亲采摘花椒,正当他进屋歇息喝水的时候,地震发生了,在院子里的母亲幸免于难,而他再没有走出那个屋子。

“其实,家里堂屋挺大的,无论躲在哪个角落,年轻的二弟都会有生还的希望。”说起这些,丁永权一脸悲伤和痛惜,他宁愿相信这不是真的。

了解前方情况、安排记者采访、落实后期编辑、协调对接省市媒体……震后的电话铺天盖地、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紧张的工作掩盖着丁永权悲伤的情绪。直到安排完急需的采访报道和直播的相关工作后,台长郭晓东关切地反复问及他家里有没有受灾后,丁永权才哽咽着出了实情。

2014年8月4日下午,在台长的“命令”和同事们的劝说下,丁永权才匆忙赶回家办理弟弟的丧事。当他来到村口时,眼前已是一片废墟。乡亲们的家具、生活用品、粮食全部被埋。由于余震不断,惊魂未定的人们都不敢进屋,只能在地里挖洋芋烧着吃。家族中间的一位奶奶见到丁永权就哭:“孩子,你回来了,我们的家没了,你再回去没住处了。”听罢这句话,丁永权再不能自已,隐忍了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回到家的他才知道,就在地震夺去胞弟生命的同时,77岁的姑奶奶丁其芬,75岁的堂奶奶刘正英,24岁的堂弟丁永康,也被倒塌的房屋掩埋不幸遇难。更让他伤心的是,当天在一起玩耍的11岁堂弟丁永维,8岁的丁永梦,6岁的丁永超和年仅3岁的堂妹丁永竹,都没能跑出家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天人永隔……

说是回家处理丧事,可短暂的两天时间,丁永权的心一刻都没有离开过电视台和不断加重的灾情,由于他在此次地震宣传报道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救灾一线的记者随时都在打电话联系他。两天的时间,他的手机几乎打爆。一会儿协调台里的新闻采编、节目播出,一会儿又协助东方卫视、云南卫视、成都电视台等外界媒体到灾区的采访。地震发生后,遭受重创的雷家坪子一度处于和外界“失联”的状态,救援人员一时进不来,被埋群众得不到营救,丁永权又冒着生命危险,用手机拍摄了大量视频和图片发布在微信平台上,终于联系到了前来救援的武警官兵。

2014年8月7日早上,含泪料理完胞弟和另外7位亲人的后事,丁永权又到县城看望了受伤的母亲,而这次与母亲见面竟然是第一次,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天。

奔波采访在地震一线的记者辛苦,而坚守后方的丁永权同样不轻松。患有糖尿病的他,身体消瘦,视力逐渐在下降。地震发生后的每一天,他都要修改12000多字的稿件,审看50分钟左右的电视新闻。一坐下去就是10多个小时,脖子酸了,眼睛看疼了,起身走走接着再看。一想到那些在地震中死难的同胞和勇敢的救援人员,丁永权说自己的伤与痛、苦与累都可忽略不计。

从2014年8月3日地震开始,昭通电视台打破常规,三个频道停播所有文艺节目和广告,每天开展四至六次灾区直播。一方面加大自办节目滚动的量,另一方面转播省台和中央台新闻频道。地震期间,昭通电视台共计组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等栏目播出新闻72条次,在《云南新闻联播》《民生关注》等节目播出新闻81条。所有这一切,都凝聚了丁永权的汗水和心血。

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李如一说,丁永权做得多,说得少,身上有着乌蒙汉子的坚毅,他的责任与担当不仅体现在地震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更来自于他平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吃苦耐劳、成熟干练的工作作风。2003年5月,在得知基层干部钟明斌累死在贫困山村时,他与同事带着两台摄像机翻山越岭、步行三十多公里进行采访,最后用六天时间推出了《无私的奉献》9集系列报道。

从事新闻工作15年中,丁永权勇于创新,勤奋采编,完成了20多起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采访策划,有37件作品获得省级新闻奖。2007年11月,丁永权被省委宣传部、省记协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他被选拔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6月被确定为市委联系专家,同年8月被破格晋升为高级记者。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丁永权的事迹感动和鼓舞了电视台所有同仁。他是我们台里敬业奉献的好典范,团结友善的好兄弟,公而忘私的好同事,恪尽职守的好助手。目前,地震救援虽然结束,但灾区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才刚刚开始。我们会以他为榜样,打赢下一场更为关键更加艰巨的新闻报道战役!”说起丁永权,台长郭晓东这样评价。

接着说的人,是鲁甸县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

安排部署镇党委抗震救灾工作,配合各救援力量深入搜救,保通、物资发放、配合堰塞湖除险工作,群众二次转移……火德红镇党委书记、火德红镇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臧尔方地震以来的工作简直是繁杂极了,但是,在他眼里,最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应急抢险期间坚定群众信心,让他们相信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会跟他们一起面对灾难。恢复重建期间鼓起他们重建家园的勇气,对未来美好新家园充满希望。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在臧尔方的安排部署下,镇党委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救援小队迅速下到村组指挥救援与转移工作,各条线路的信息迅速汇集到指挥部。从这时候开始,工作人员注意到,臧尔方手里有了一个随身的小本本,各条线上来的数据,一经上报,他就在他的小本本上进行标注。指挥部各职能组每天晚上都要碰头,研究部署全镇的抗震救灾工作,小本本成为了收发信息,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

地震中李家山村损失最为惨重,各类信息被记到减尔方的小本本上,他的心情很难过,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除了让他感慨自然灾害的无情,还感觉到了人类的无力与渺小,但这个念头转瞬即逝,现在不是悲情的时候。

由于堰塞湖的形成,2014年8月3日晚,李家山救援小队听从指挥部命令把重灾区群众2000多人转移到了火德红中学,但是还剩五十多名群众安置不下,救援小队把他们带到了指挥部。看着眼前的受灾群众:全身被雨水淋透,两手空空,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满脸绝望,家没了,什么都没了,臧尔方眼圈也红了。他甩一下头,站到人群中去,把手一挥:“各位乡亲,你们遭难了!我是镇党委书记臧尔方,我代表镇党委跟大家表态,我们一定跟你们在一起,有我们吃的,就有你们吃的。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也不会不管我们的,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房屋垮了,土地被淹了,大家信心不能垮,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党和政府一定会带领我们重建家园!”

群众安静下来了,他们心里也安定了。臧尔方拿来自己的4套外衣两双鞋子,递到谭顺巧夫妇手上,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4个孩子,让他们换上了干净温暖的衣服。其他干部也纷纷拿出自己的衣服,让这些群众换上,并且纷纷对他们进行安抚。当晚,这些群众被临时安置到了镇财政所。

2014年8月4日一早,部队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进来了,物资也进来了,指挥部各工作组迅速配合协调带领部队实施搜救、抢通保通、排险各项工作。各级领导也来了,让群众看到了信心,也获得了力量。臧尔方不断接听电话、汇报工作,电话几乎是“长”到了他的脸上,一分钟也拿不下来了。接连3天,他几乎没有挨到过枕头,由于不断说话,他早已说不出话来了,只能是扯着嗓子吼出微弱的声音。

省长来了,他把臧尔方介绍给部队官兵:“这是火德红镇党委臧书记,你们有什么需要尽管与地方政府对接,齐心协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其实,火德红镇党委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开始的时候戴党徽,后来怕群众看不见,发放袖章,让群众能找到组织。各乡镇的安置点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全方位服务安置点群众的各类需要。堰塞湖除险任务重,地方也是配合部队做了很多工作,地震当天连夜抢通了道路,只有离堰塞湖500米远的一处塌方,暂时抢通不了,部队的冲锋舟进来的时候,臧尔方组织了几十名干部群众,拍送冲锋舟,确保了堰塞体勘探工作顺利进行。堰塞湖除险工作中,在群众土地上进行作业,也是地方政府去跟群众商量协调。

接连将近半个月在灾区一线连续奋战,臧尔方的家人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妻子在市人社局工作,每天接送孩子,前去照顾老人,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事务,每天晚上还要发个短信提醒臧尔方注意安全。但是这么长时间没回去,臧尔方心里还是挺担心爱人身体状况的,爱人有美尼尔氏综合征,过度操心操劳就有可能复发。也许是心有灵犀吧,他跟大舅哥打电话的时候果然探听出来,爱人最近美尼尔氏综合征犯了,已经住进医院。2014年8月13号早上,爱人晕倒在家里,醒来后没打电话给臧尔方,怕影响其工作,还是让大舅哥去送进医院治疗的。这个消息让臧尔方很愧疚,也很无奈,灾区工作千头万绪,他实在抽不出时间和精力顾及家里的事情,交代了大舅哥帮忙照顾,臧尔方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