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16

2019-08-04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65岁的回族老人李才清是云南建工二公司麻昭高速公路李才党施工队的挖机手,他戴上青年突击队袖标,不怕艰险,冒着生命危险,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滚石纷飞的道路中来回,他的韧劲和善良让人折服。

2014年8月3日中午,家住昭阳区布嘎乡白石村的李才清已经两个多月没见到自己的小孙子,他临时起意,请了假,决定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17时的时候,李才清一家人围成一桌,刚吃了一口饭,就接到项目经理打来的电话,说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需要抢通道路,人手不足,问他能不能去?

爸!你不是腰不好吗,你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要奔赴前线抢险救援!”儿子坚决不让爸爸去。孙子见状,也抱着爷爷的腿,死活不肯放开。

“我不去谁去?工地上的小子们才20多岁,没什么阅历,我不去行么?我都65岁的人了,多干一点积德的事没什么错!”家人对老李的不解让老李发火了。

老伴问他会去多久,他说一两天就回来了。可谁知道,地震已经一个月了,老李还在龙头山镇至乐红乡道路上开着沃尔沃挖机清理着塌方。

老李开挖机已有40年了,此前他一直在北方工作。因为离家近,2014年春节回来进入麻昭高速公路项目工作。虽然身为昭通人,但从没到过鲁甸县城,龙头山镇、火德红乡、乐红乡只知其名而从没去过。

随身携带几瓶矿泉水,几桶泡面,老李同10多位刚20出头的年轻人,开着10多台挖机、装载机于2014年8月3日晚进入灾区。

暴雨不停地下,余震一波接一波,数吨重的石头滚落下来,有的挡在老李的挖机前面,震得挖机都在打颤,有的冲开道路边堆放着的石头,滚下数百米的山崖落在河底,回荡着令人心惊胆战的声声巨响。

老李的挖机成为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他在前边开道,后边排队等待着长长的救援队伍和车辆。老李一边要注意着前方的道路,一边要注意道路一侧滚下来的巨石。虽然带了泡面,但是没有热水,啃一口干面饼,喝一口矿泉水,很难下咽。

2014年8月4日中午,看到年仅24岁云南边防战士谢樵跳入激流涌动的堰塞湖,不幸被落石击中头部失踪。和老李一同去的几位年轻人心有畏惧,老李除和他们讲述一些预防伤害的措施外,还安慰他们,“不怕!坍塌严重的路段由我来挖掘,你们紧跟其后。”

路上,老李遇到一位小学教师。老师心急如焚,这么大的灾害,看到自己的家都倒塌了,他想去学校,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毕竟半个月后这里的小学生就要开学。看到这些挖机在紧张作业,路还不通,自己怎么爬也爬不过去。张老师卷起袖子,跟在挖机后边,清理着道路上的一些碎石。受灾群众都如此争当先锋,更何况是我呢?此情此景使老李抗震救灾的信心更加坚定。

2014年8月5日中午,当老李的挖机挖开一块滚到路面的巨石时,老李惊呆了,一辆小轿车被埋在巨石之下,已被压得不成形。他停下挖机,用手刨开被压扁的轿车上的碎石。不幸的是车里的人全部都遇难了,后来老李得知,这是一家人,最小的那个孩子7岁。

老李开来装载机,把这一家四口的遗体运了出来,并想办法与其家人取得联系。“愿他们能安息。”一向坚不可推的老李包不住眼中的泪。

经过两天两夜的艰难推进,2014年8月5日下午,23公里长的昭巧二级公路全线抢通,清理滑坡体土方10多万方。

过来的这48个小时,老李和几位青年同事只能在下着暴雨、大型机械不能动工的时候打个盹,零零碎碎差不多只睡了两个小时。本想着能休息一下,但他们又接到新的任务,立马赶赴龙头山镇,负责重灾区龙头山镇到乐红乡24公里道路的保通。

2014年8月6日上午9:42分,老李他们抵达龙头山镇,边踏勘边配合部队搜救。龙头山镇,一栋栋小洋房在地震中倒塌了,老李和同事在清理路上的废墟之时,搜寻出来两具遗体。

“这是父子俩!”老李从其他前来帮助的受灾群众口中得知,这一家人祖籍四川,在龙头山镇上做钟表生意,已遇难的大儿子2014年8月份就升大四了,可谁知道……

受灾群众通知在医院救治的妈妈和弟弟,妈妈立即赶了过来,悲伤欲绝,哭成泪人。她说,地震发生前,给两个儿子准备的10000元学费目前还埋在废墟之中,希望老李和他的同事能将这10000块钱挖出来,以备救急之用和9月份为小儿子交学费。

老李二话没说,擦去眼泪,开着挖机,挖开残垣断壁,找到了这10000块钱,如数交到这位悲伤欲绝的妈妈手中。

2014年8月7日,位于龙头山镇中心的4公里处,老李和同事正紧张作业,试图绕开大塌方区,新开辟出一条便道与原公路连接,完成交通部、省政府3天打通龙头山镇至乐红乡24公里的生命线的任务要求。

2014年8月7日夜间,滂沱大雨。其中一个青年挖机手裹着雨衣,在路边睡着了,被前来抢险的救援队伍发现,还误以为这是已遇难的群众。老李和同事冒雨昼夜连续施工不间断,仅用一天就完成了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两天,排队等候的抢险队和救援车辆得以进入翠屏、乐红乡。

从进入灾区那天起,老李边抢通灾区道路,边根据灾民需要,帮忙搜寻废墟之下的物品和亲人。老李说,自己65岁的人了,终有要走的那天,但他相信,人活着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接着要说的人,是时任鲁甸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顺云。

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张顺云从昆明办事后,正往鲁甸赶,快到江底镇时,大地摇晃了起来!

收到地震信息的张顺云感觉到了灾难的严重性和破坏性,车辆一路急驰,张顺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鲁甸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马茜和在家的几位副局长,启动应急预案,安排他们就近组织机械和人员前去龙头山方向抢修公路,迅速打响了一场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的“保通”大战。

“沙坝到龙头山公路全部垮断!”、“境内昭巧二级公路44公里,受损里程达30公里,天生桥至沙坝全面中断!”……一路上,张顺云在不断收到坏消息的同时,也在不断联系相关单位和施工机械,从中断公路的两头就近开挖抢修。

17时30分左右,张顺云赶到县城,心急如焚地直接去了小寨镇。18全时,市交通局和县委、政府的领导已经在现场指挥救灾了。

“再组织几台挖机、推土机、装载机进场,哪怕人刨手抬,也要抢通命线!”张顺云迅速做出了安排,向工程技术人员和有机械设备的公司发出了指令。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暴雨不停地淋透了他的衣服,余震一次一次地发生,山上不时有滚石和泥土“飞泄”下来。张顺云全然不顾这些,机械向前推进几米,他就摸黑向前步行几米,期盼着道路早一分钟抢通。

2014年8月4日6时30分左右,公路终于正式抢通,救援车队和人员总算大批地向龙头山挺进,张顺云安排了几台机械留守保通,自己步行到了龙头山集镇。

地震导致龙泉河上的一座桥梁损坏,在龙泉河上架设钢架桥,成为救灾车辆通向龙头山其他几个重灾村的唯一希望。在鲁甸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武警交通部队的支持下,架设钢架桥战略立即打响,张顺云作为最基层的交通局长,负责相关协调工作。

在指挥部的安排下,2014年8月5日早上,张顺云带领一组工程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从翠屏村出发,负责抢通经龙井村,通向西屏村的公路,让救援队伍和物资能够进到最高最远的西屏村。

“向西屏村挺进!”张顺云发出了战斗指令,挖机、推土机、装载机一米一米地挖出了被埋的公路,生的希望一步一步向大山深处延伸。

“听到你们的机械声音,我就知道救星来了!”2014年8月5日晚,公路总算抢通到了龙井村,在当地负责组织救灾的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激动地握着张顺云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2014年8月6日,挖机、推土机、装载机继续从龙井村向西屏村挺进,张顺云也继续向西屏村“爬行”,担当着自己的光荣使命。

“大灾面前,每个人都会在救灾中将生死置之度外,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张顺云说:“当你在灾难中看到了群众死伤的惨状和大地的创伤时,你没有时间去悲痛,只能赶紧去救援。”

2014年8月4日12点,已经连续劳累并饥饿了24个小时的张顺云,第一次局上了方便面。

2014年8月6日14点,在烈日下指挥抢通工作的张顺云中暑,加之连续3天没有吃降压药,有高血压病的他晕倒在路边,随行的鲁甸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郑宁赶紧按住其人中,扶他到阴凉处休息。

2014年8月7日,张顺云第一次奉命走出灾区,到昭通城参加抗震救灾会议。四天四夜里,张顺云连续步行了120公里以上的路程,却没有连续睡过4小时以上的觉。

2014年8月8日,张顺云又返回龙头山抗震救灾交通指挥部,安排组织一条路、一个企业、一名负责人、一名联系人的公路保通工作,实行24小时有人值守,一天两报情况,保证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哪里的公路垮了断了,立即有人抢修。

……

20多天来,张顺云的电话从平均每天几十个增加到每天500个左右。他没有时间向家人、亲朋好友报上一声平安。当有人关心地打来电话时,要么他正在通话联系救灾的事宜,要么接通了,他只有简短的一句:“我还在,谢谢关心!”当有人发短信问候时,他只有在空闲时发回“谢谢”,向对方传达“我还在!”

接着要说的人,是时任包谷垴乡红箐村村支书的孙选伟。

虽然巧家县不是震中,但巧家也是重灾区。地震发生时,孙选伟和儿子正在红箐村委会值班,他立即打电话给各村民小组长,但电话打不通。儿子接到家里的电话,并告诉他说家里的房子倒塌了,正在此刻,村计生宣传员刘世华来到村上,他喊上刘世华就往唐家坪小组跑,不是跑向自己的家,而是跑向自己的村子。他想自己的房子都倒塌了,村民的房屋肯定也倒塌了。

一路上,碎石乱飞,四处是倒塌的房屋、惊恐的村民,人们都在声嘶力竭地喊叫,向村外逃散。看到孙选伟不顾一切往村里冲,一些村民拦住他哭着说:“孙书记,唐家坪村的房子都倒了,您别回去了!危险!”但他继续朝村里跑去。

当他赶到头抬坡时,看到村子已面目全非,几乎被夷为平地,一片狼藉,村民已乱作一团,惊慌失措。村民们陷入了绝望之中。危急时刻,孙选伟沉着镇定,头脑清配,立即召集村干部及没有受伤的年轻人紧急成立了“唐家坪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科学统筹该小组的抗震救灾工作。

“孙书记,家没有了,人也伤了,我们咋办啊……”一些村民哭诉道。培村民王兴聪告诉孙选伟,他孙子被房屋倒塌砸伤,恐怕不行了,孙选伟组多织人员把伤者扶平躺下,让儿子开自家的微型车把伤员拉往村医院进行救村治,他又奔赴到其他村民家。在路途中,听说孙选举家11岁的儿子孙胜被房屋倒塌埋住,他和刘世华赶到现场,叫刘世华负责指挥抢救孙胜。

“快来人啊,这里有两个小孩被房屋埋了……”孙选伟听到呼救声他一刻都不敢耽搁,飞奔赶到现场,立即组织人员开始搜救,手划伤了,裤子磨破了,膝盖出血了,全身湿透了……经过几个小时的挖掘,他们终于从废墟中把两个孩子搜救出来。其中一个孩子重伤,拦下一辆面包车送去医院救治,另一个孩子已失去了生命。

水不能喝了,电停了,通讯断了,路没了……孙选伟和一些青壮年冒着生命危险,展开唐家坪小组的搜救。就这样,从2014年8月3日下午5点到2014年8月4日早上7点,孙选伟一直在第一线抢救受伤群众,熬了一个通宵。

第二天,余震连连,危房随时可能垮塌,石头、瓦块不停掉落,已经疲惫不堪的孙选伟仍然坚持组织当地幸存群众清查伤亡人数,做好其他村民的安抚工作,并及时组织搭建了简易塑料薄膜帐篷。直到2014年8月4日晚才听到妻子说,刚摘花椒回来坐在门前休息,地震来时,人都坐不稳,她拉上女儿就往外跑,刚跑开,房子就倒塌了。孙选伟说:“听了后才感觉有些后怕。”

在开展抢险救灾中,孙选伟的电话没电了,村民把电话递给他,孙选伟把手机卡换上,这个电话没电了,村民又主动把电话拿给他用,就这样,他都不知道现在用了群众多少个电话。在唐家坪小组,提起孙选伟,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是我们的好书记。”

“宁愿自己吃亏受苦,也不要让乡亲们受苦;宁愿自己住猪圈,也要把帐篷让给乡亲们。”在抢险救灾中,巧家县包谷垴乡周家坪村共产党员何荣华身残志更坚,他把乡亲视亲人,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优秀品质。

41岁的何荣华家住巧家县包谷垴乡最边远、交通条件最差的周家坪村徐家坪村民小组,他8岁时上山放牛不慎摔伤,导致左小腿粉碎性骨折,至今留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不能干重体力活,只能做一些手工活。但是在“8·03”地震发生时,他却冲锋在最前线抢险救灾、安置受灾群众。

面对山地裂和倒塌的房屋,何荣华不顾自家6间房屋严重受损,立刻冲向离他家最近的邻居徐贵聪家中救人。

当冲到徐贵聪家垮塌的房屋废墟前,何荣华没有听到声响,他立即意识到可能被埋在废墟下了。何荣华当即拿出电话打给儿子和弟弟,说邻居被埋在废墟下了,赶紧过来帮忙抢救,他边打电话边冲向可能埋有人的地方。没有工具,他就用手挖,他边扒开大块大块的瓦砾,边呼喊着名字一直没有听到回声,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他立马招呼刚刚赶来的儿子、兄弟冒着房屋二次垮塌的危险不断在废墟中寻找着,最终他们3人在原卧房的位置找到了邻居4人,何荣华用挖得伤痕累累的双手将他们一个一个地从废墟中抱出来。

随后,何荣华拿出电话打给村民小组长,询问其他群众的受灾情况,家人听到他又要赶去抢救群众,不禁说道:“我们家都这样子了,你再怎么也要先把家里安顿一下啊!”“我是一个党员,在这种时候,在群众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这么自私。”何荣华说完就转身奔向其他受灾地方去了。

在救援安置中,何荣华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在地震的第二天,救援物资还非常缺乏,作为受灾最严重之一的他家分到了一顶帐篷,但他话没说就将帐篷让给了其他受灾户,他和自己的父母及家人一起6口人住进了自家受损较轻的仅有9平方米的猪圈里。面对家人的不解,他说:“我可不能这么做,我家至少还有间猪圈可住,但你看看其他人家,他们家比我们更需要帐篷,等帐篷不紧缺了,我们再住吧。”但是直到现在,因为忙于抢险救灾、安置和分发救灾物资,只搭建了一顶帐篷让给父母住了,分给他的帐篷至今还没搭建起来,他家4口人依然还住在猪圈里。

由于集中安置,搭好的帐篷分配成了矛盾集中的焦点,面对焦点,何荣华想起了抽签。他建议把所有搭好的帐篷进行贴签编号,然后让村民自己抽号,抽到几号就住几号帐篷,顿时全组村民纷纷举手同意,连声称赞:好、好、好。就这样,很顺利就把帐篷分下去了。

由于受灾群众太多,决定将受灾群众集中起来办集体伙食,但是大部分群众的粮食都被埋在废墟之下,这时何荣华转身回家,冒着房屋随时都有可能垮塌的危险,将家中所剩的腊肉、洋芋等全部拿到了集中安置点给大家办伙食。在他的带动下,小组里房屋垮塌不算太重的村民纷纷回家拿来各种食物一起办集体伙食。

同时,何荣华还在村民的集中居住点牵头成立治安巡逻队,他每晚带领队员开展巡逻,确保群众安全。2014年8月6日,灾区卫生防疫开始了,何荣华扛上党旗,背上喷雾器,挨家挨户喷洒消毒液,这一干就是12天。公路不通,影响救灾物资运输,他当起了观察员,每天就在红箐村通往周家坪的公路上来回奔跑观察,一遇险情就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很快就来抢通了。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