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22

2019-08-10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今天先要说的是滑板明星耿星:摩托行走震区

他是太原滑板界的领头羊,与滑板结缘20年。之前,他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中展示的手指滑板惊艳四座,让无数人为之欢呼。

他叫耿星,一名80后的太原人。

2014年8月5日早上,他的身影出现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并很快登上来昭通的班机。在昭通,耿星骑上提前在网上预订好,由店家送到机场的摩托车直接赶往鲁甸。

“烈日下往返一条塌方不断的路,危险、晒伤、疲倦都不算什么,鲁甸到龙头山的道路上总有我们的身影,每当他们跳下车,然后真诚地道上一声谢谢时,一种暖流涌上心头,一股正能量在灾区。”这是2014年8月6日耿星发的微信,到鲁甸的前几天,他和另外的两个山西太原志愿者伙伴骑着摩托车往返于鲁甸县城和龙头山镇,免费接送进出龙头山的人。

“在接送人的途中,听说光明村的受灾群众缺少救灾物资,便询问受灾群众最需要什么。做好记录,再返回县城购买了,直接给受灾群众送去。”

耿星说,自己有一个救灾的专用账户,自从鲁甸地震发生后,就有许多朋友往他的专用账户里面打爱心款,以便他为鲁甸受灾群众购买物资。每个朋友的捐赠和为灾区花费的每一笔账,他都清清楚楚地记录了下来。

“十多天来,每天都看着他拉着东西进进出出,给他一瓶水他坚持不要。而他送的发电机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光明村村民张兴果说。现在光明村很多村民都认识耿星,每天看着他经过都会和他打招呼。

2014年8月13日晚8时40分许,记者在鲁甸县城的一家羊肉米线馆见到了耿星,他正在吃当天的第一餐饭!

“今天是忙碌的一天,50包尿片、3箱奶粉、15箱牛奶,发往8个社。撼动心灵的一路,孩子们健康成长起来。”耿星每天骑摩托车把物资送到受灾群众家里,特别关注地震中的孩子和老人,当这些都做完后,还要对当地受灾群众和孩子做心理疏导。

“我随身携带着的小型相机,把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拍成影像,告诉想当志愿者的人们,灾区需要什么,灾区拒绝什么。”耿星参加过汶川、玉树、雅安地震志愿服务,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他是一名独立专业救灾志愿者。

据了解,到2014年8月13日止,价值十多万元的送往灾区的8台发电机,以及蔬菜、肉、婴儿用品,都是耿星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运进震中地区,每天无偿向受灾群众送物资。

“我知道震中物资运达有多不容易,我每次到灾区救援都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不吃受灾群众的一粒米,不喝受灾群众的一滴水,不占灾区群众的小块地,一切都自己解决,做一个最专业的志愿者!”

35岁的志愿者耿星是第一个专业推广手指滑板的人,他为此专门开办了手指滑板网络论坛,为众多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分享心得的平台。同时在每周五,他都会上传自己拍、自己剪的教学视频。

还有一对姐弟,叫丁福凤、丁福建,他们姐弟携手在救灾中升华了青春。

在鲁甸地震灾区,每天都在上演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家住鲁甸县水磨镇的丁福风和丁福建是亲姐弟,也是在校大学生。他俩作为志愿者,携手奋战在灾区,默默无闻地忙着各种事务,为救灾奉献着热血,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升华。

“支持公益,我只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是志愿者丁福凤的座右铭。修完昭通学院会计专业大二的她,那时正在昭通做暑假工。地震发生后,她第一时间来到了鲁甸团县委,与团县委的工作人员及其他志愿者在这里负责志愿者招募和物资筹集调配等工作。在工作期间,她每天最多体息三个小时,不断地打电话接电话,身体特别差的她,每天都需要吃大量的药来维持体力。

平日里经常担任志愿者的丁福凤认识一些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她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筹集物资的信息后,滇锋酒业老总周坤第一和她联系,2014年8月4日中午便集了第一批水和方便面等物资送到火德红灾区。2014年8月4日晚上,恒大冰泉昭通总代理廖万聪又通过丁福凤联系到鲁甸团县委,承诺捐赠200万瓶水和1000万现金。2014年8月6日,现金和物资到位鲁甸团县委。

2014年8月8日中午,丁福凤在坚守5天5夜后因劳累过度倒下,被送往鲁甸县医院治疗,医生接诊后确认她为过度劳累导致腹部肿瘤病情恶化,必须立即转院手术。当天下午,她就被转院至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4年8月11日完成手术,而这一天恰巧是她22岁的生日。当有人建议她把一万多元手术费找抗震救灾指挥部报销一点时,她说:“现在需要帮助的人有很多,我就不给政府添乱了。”

弟弟丁福建是2013年考取云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地震后他被安排在鲁甸县特殊教育学校,负责接收捐赠物资的入库、出库工作;这期间丁福建也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筹集到许多救灾捐款和物资。

作为鲁甸团县委副书记的助理,丁福建和表弟何仲贵2014年8月6日起留在了重灾区龙头山镇光明村“挂点”工作,负责光明村第17村民小组39户群众的核灾及灾后重建统计上报工作,并于2014年8月10日圆满完成任务。

2014年8月8日,丁福建全然不知姐姐已经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姐姐也一直不让大家告诉丁福建,她说:“弟弟在一线,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开展,不要打断他的工作,我没事的!”2014年8月9日晚,直到姐姐8月11日手术必须要亲人签字时,才不得不打电话通知丁福建,他接到电话停留半刻后说道:“今晚不能来,我交接一下,明天下午完成工作后赶回来。”2014年8月12日,等姐姐手术成功完成后的第二天,丁福建又立刻回到灾区,在水磨镇新鹏村帮助发放救灾物资。

说完这对姐弟,再来介绍一下携500万资金前往一线救灾的邓启平:

同时失去20个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有这样惨痛经历感受的人不多;

同时失去8个直系亲属,依然第一时间组织500万资金赶赴灾区一线这样的人更不多:

从昆明赶到昭通,这几乎是一个赛车手才能达到的速度;

鲁甸灾区“硬汉哥”邓启平携500万资金前往一线救灾,用他的话说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快点,能不能再快点。”

“在安全的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赶。”

在昆明往昭通的路上,一辆轿车几乎是用赛车手的速度在奔跑着。坐在副驾上的邓启平着急地发出一道道救灾指令,通过手机迅速传达到昭通泰斗房地产公司每一位员工。

“李云川,马上组织所有能动用的工程机械赶去灾区。”

“张永松,尽快组织好公司所有能动的人手,立即购置救灾物资赶去灾区。”

“白副总,公司所有的工作全部停下来,叫财务总监无论如何筹集好。

为了感谢武警官兵的帮助,灾民们宰了2头猪送到官兵们的临时救援点。可是下午晚饭时,2头生猪却变成煮好的猪肉送回到了灾民的餐桌上,本想为了表达对武警官兵的感激,却让武警官兵们为他们当了回厨师。

灾民们对武警官兵的信赖和感谢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草绿色军装的尊敬,而对邓启平的信赖和感谢,则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他人格魅力的折服。为了让乡亲们有个好的居住环境,2012年,邓启平出资658万元为村庄修建了中心广场、停车场和主干道。平时有什么困难的乡亲,没少得到邓启平的帮助。

2014年8月8日,农历7月十三,鬼节。

灾民们全天吃素,以此表达他们对死去亲人的哀思。晚上8点,邓启平点上蜡烛,为灾民们举行了一次“祈福”仪式,红色的烛光照映在灾民们满脸悲切的脸上,一份爱心在灾民之间蔓延开来,笼罩在这个苦难村庄的上空。

为了让灾民们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凡是死去一人的家属,他们都会得到邓启平一万元现金、油、大米等的爱心帮助,仅此一项支出就达50万元。

“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才是灾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邓启平说。为同胞祈福、将他们的农副产品拉出去卖成钱、购买收音机分发给灾民让他们了解外面的情况、购买移动厕所让灾民们有一个卫生的生活环境,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却能对灾民们压抑、恐惧的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让他们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还有杨四龙的感恩车队,也值得回顾。

2014年8月6日,鲁甸地震后第四天,10台崭新的拖拉机满载着救灾物资从丽江出发,赶往鲁甸。这是丽江正龙集团向鲁甸灾区提供的救灾物资之一。

从汶川地震时拉着一车车士豆和大白菜去救灾,到现在提供拖拉机等救灾物资,正龙集团的救灾水平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被市民称为“丽江好人”的杨四龙,那时又有了一个新称号——“救灾专业户”。杨四龙带领着他的正龙集团,做了整整18年的救灾义举。

“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什么,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每次救灾,不是为了作秀,而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做,同时也希望能将感恩的正能量传播开来。”正龙集团董事长杨四龙动情地说。

“路上遇到杨四龙的感恩车队,满载救灾物资还有拖拉机去鲁甸,好感动啊。杨四龙和他的正龙集团历年来都对各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丽江好人’当之无愧!”杨四龙6日下午,市民陈小姐给丽江读本微信发来信息。原来,正龙集团的爱心志愿队又出发了。

当天下午4时,8辆大卡车、5辆拖拉机,载着发电机、手推车和毛毯等物,排成了一条长长的车龙,在杨四龙的带领下,正龙集团共计30人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目的地是昭通鲁甸。随后车队在邓川与另外5辆拖拉机会合,10辆拖拉机被一起装上大货车,继续向前进发。

除了20台发电机、100台手推车、1000条毛毯之外,车队还载了约万斤大米。这些救灾物资总价值100万元。在出发的时候,杨四龙说,“车上尽量装满大米,能塞多少塞多少!”根据多年的救灾经验,杨四龙判断灾区应该已经不缺方便面这些应急的食物,但最紧缺的正是发电机毛毯等物资。

2014年8月8日下午4时30分,经过近50个小时的艰难行程,正龙集团一行终于到达震中龙头山镇。而此前2014年8月8月5日正龙集团内部募捐的3万余元捐款,已经交给丽江市红十字会。

在丽江,正龙集团是出了名的爱心企业。杨四龙创业至今,从资助贫困生开始,到每年资助特殊救育学校和孤儿学校,再到为拉市创建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在石鼓新华出8亩土地援建八一希望学校,多方奔走并出巨资建成玉龙县塔城乡洛固小学的新教学楼,丽江“2·3”大地震时的捐款,2004年华坪、永胜抗洪救灾捐赠等,到现在,捐款捐物已达一千多万元。

“一听到鲁甸地震,我们集团立刻开会,筹备救灾。每次全国发生大灾难,我都会带着感恩车队和物资,跑到最前线去救灾。”杨四龙的车队最前面的条幅,用大字写着“丽江感恩车队”。

为何是“丽江感恩车队”,而不是“正龙感恩车队”?在赴鲁甸救灾的路上,看到来自丽江的救灾车队,很多灾区群众都热情地表示感谢。而云南省近几十年来,除了丽江十几年前发生的那次地震之外,此次是最严重的一次。正因为丽江人对地震感同身受,对曾经受到过的援助铭感于内,所以正龙集团并不借救灾之机为自己的企业宣传,而是打出“丽江感恩车队”的条幅,正龙代表的,是丽江。

接着说的,是巧家县防震减灾局杨嵛:8天免费为医院伤员提供饭菜1658份!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以来,巧家县防震减灾局派驻中寨乡吉兆村指导员杨嵛一刻也未曾停歇。从统计灾情到成立“8·03志愿者服务站”为巧家省人民医院的伤员做饭、洗衣、送水,杨嵛从指导员到炊事员的身份转换诠释了“灾难无情人有情”的道理,用他朴实的话来讲,就是“能帮一点帮一点”。

2014年8月3日下午地震后,杨嵛接到通知,回局里待命。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召开会议,布置安排救援工作,大部队奔赴包谷垴乡、新店等重灾区域。由于所驻村社中寨乡吉兆村受灾情况相对较轻,统计完灾情后杨嵛又在局里帮着接电话、烧开水,一头钻入后勤保障工作。

2014年8月4日,大批从灾区转移出来的伤员被送往巧家县人民医院救治。杨嵛发现,大量的人力物力被调往震区开展救援工作,而留守医院照顾伤员的人相对缺乏。“看看医院有什么事能够帮忙。”抱着这样的想法,杨嵛去到医院。

“有的伤员没鞋穿,没衣服穿,身上就只有伤口处缠着绷带,其他地方都光着。”杨嵛说,医院条件有限,未能给伤员提供伙食,也没有多余的换洗衣物。除医护人员外,就看到一个人买水、买洋芋发给病人吃。

在医院看到的景象让杨嵛感触颇深,他觉得很多地方自己能帮上忙。

和妻子罗钫雪商量后,夫妻俩约上六个好友,8个人凑集1600块钱成立了“8·03志愿者服务站”,主要负责为医院的伤员及家属提供衣服、食物和水。为了提高效率,服务站就直接设在一个离医院最近的好友家中。“先做!不够再凑。”拿着1600块钱,杨嵛买了些盒饭、鞋袜和衣服送去了医院。

由于饭馆的菜品单一,加之成本过高,在妻子罗钫雪的建议下,杨嵛决定亲自担任炊事员,和志愿者一起在服务站就地烹饪,然后把饭菜送给住院的近300号受伤村民及家属。

2014年8月6日,经过一天的救助,志愿服务站的事迹被众人知晓,许多社会热心人士自发加入到服务站,也有热心群众捐米、捐油和菜钱。服务站的队伍由最初的8个人扩大到5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放假回家的学生,帮助在医院照顾伤员。

期间,有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让杨嵛印象深刻。“老人身上缠满绷带,躺在病床上费劲地吸着氧气,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杨嵛说,老人的儿子一直守在病床旁照顾父亲,他还告诉杨嵛:“父亲伤得很重,已有两天没有进食,实在是没胃口,吃不下去。”听闻后,杨嵛立马跑回服务站,专门为老人调制了一份口味清淡的藕粉,再送到医院,用吸管帮助老人进食。两天来,这碗藕粉是老人唯一吃下去的食物。

第二天,当杨嵛抱着藕粉再次来到老人的病房时,被告知病人因伤情过重,已经转往大医院进行救治。“还没来得及跟老人道声别,希望他能够尽早伤愈出院。”杨嵛略显失望地说。

从2014年8月4日到11日,“8·03志愿者服务站”筹得善款近3万元,累计为医院伤员提供饭菜1658份,杨嵛和妻子以及身边的好友、志愿者都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小小的救助事业中。“早上7点起来买菜,一直要忙到晚上8点。”罗钫雪说,8天的救助工作确实让大伙疲惫不堪,有时回到家甚至连觉都睡不着,“感触太多了。社会的好心人还是占多数,巧家人民自身也无比团结”。

此外,杨嵛还与当地教育局取得联系,计划将“8·03志愿者服务站”剩余的善款用来购买文具用品,捐赠给小学。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帮多少帮多少,也算是为抗震救灾贡献一份力量。”杨嵛笑着说。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