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30

2019-08-18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地震发生之后,往往除了灾难,还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在已经过去5年的鲁甸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灾害和伤害,看到了灾难发生时很多人的互帮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勇敢担当,还有很多人在灾后重建中的拼搏进取。虽然已经过去5年,这些人性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回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后来编辑整理了100个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年前,听听他们的故事。

2014年9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整整过去一个月,记者再次踏上这块曾支离破碎的土地。悲伤的泪水已被久违的笑脸、匆匆的脚步所取代,就像树立在龙头山镇路边的标语:擦干眼泪,挺起胸膛,自强不息,重建家园。

3日是龙头山镇的赶集日。营盘村腰店子社的陈国陆,一大早就到临时集市上买种子。这是他地震后第一次上街购物。

“一直都在忙着收东西、摘花椒。”陈国陆说,地震后,他曾到镇上给老父亲开过药,但当时根本没心情逛街。家里两个孩子顺利上学,临时帐篷提供了住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他也开始筹划未来生活。

几百米长的街道上,陈国陆走了好几个来回,最后用12元钱买下了3斤大蒜回家种。“作为一个庄稼汉,还是要在合适的时候,种点东西,才有希望。”

龙头山镇的街道两旁,餐馆、商店、银行都已开门营业,街上到处是来赶集和购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提着水果、蔬菜来回穿梭。

核桃放在家里保存不了,背来随便卖卖。”73岁的老人陈兴财手里拿着半瓶啤酒,边喝边告诉记者,他早上和几个村民一起将自家的一点核桃卖掉。不一会儿,就有几位村民买走了好几斤。

一大早,龙泉中学里朗朗的读书声,穿过板房,响遍骡马口村庄。来自龙头山镇四乡八野的2300多名学生聚集在这里上课。

龙泉中学校长李明响告诉记者,龙泉中学在地震中损毁,但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板房校舍开学前全部建好。

七年级学生罗先美在心理疏导课程上写道“无论失去了什么,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在一起,因为我们在一起,一起会好好的”。如今,她希望这个方式帮助全班同学共同应对困难。

地震中,这位13岁的小女孩父亲受伤,4岁的妹妹害怕闪电,但地震后的日子里,她会告诉妹妹,“不怕,有姐姐在,我们在一起”。

“这一年里都会有专业人员,负责跟踪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青年创新团队秘书长吴坎坎称,开学辅导课程后,相关人员还会进行后续心理教育课,使孩子心理健康水平达到震前程度,提升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走出龙泉中学,读书声绕耳不绝,校园里挂着“挺起不屈的脊梁,面向光明未来”的标语。

那些天,49岁的罗运普都会在街上摆摊做生意。回想起这一个月的时光,这位中年汉子坦言:“心情变化太大。”

罗运普老家在四川宜宾,之前他一直在浙江打工。4年前,他的大儿子罗萍迎娶了龙头山镇的姑娘,2012年,大孙子诞生,他与老伴来到龙头山镇照顾孙子,发现这个小镇山清水秀,佐料生意也好做,便扎根下来,也正因如此,一家人遭遇了那场强震。

地震后,大儿子建议全家回宜宾。”罗运普说,地震把家里的店铺震得七零八落,全家人伤心至极。但当地政府鼓励他们边清理、边开张做生意,店铺便重新开了起来。

随着顾客的增多,和对龙头山的感情,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留下。“只要和家人在一起,龙头山也挺好的。”

为了帮助正在经历灾难的家人,罗运普的小儿子也从浙江来到龙头山,一起照顾店铺。虽然地震后生意不算红火,但日渐恢复的生活,让他看到了希望。

小儿子说,“灾难虽然可怕,但一家人在一起才最难得,我也想在这娶妻安家了。”

记者离开时已是下午,几辆外来采购花椒的小货车已开到街口,成群的学生结伴回家,手里拿着刚刚得到的练习本。站在公路上回望龙头山镇,在那片被震碎的土地上,几台挖机在轰鸣作业,将一大块河谷地推平,等待建房。

当时间走到2018年的春天,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第一中学体育老师张华的心里,来得更早也更暖一些。

这个春天,他带着45名高三毕业生到昆明参加足球专业高考体育生专业考试,全部过了关。

2014年8月3日,张华带领巧家校园足球队14名少年,在鲁甸地震中死里逃生,历经8个小时,徒步穿越震区,按时出现在昭通地区首届青少年足球比赛的赛场上。

巧家县位于云南西北边界,境内有接近99%的山地,是云南省地形最复杂的县之一。

1998年,张华从重庆师专,也就是现在的渝西学院体育系毕业,刚到巧家一中时,学校只有一块土操场,风一吹便尘土飞扬,1999年才被硬化成水泥地。

张华在操场的围墙上画上球门,水泥地就成了足球场,孩子们每天对着围墙“砰、砰、砰”地训练球技。当时只有昭通市里才有足球场,去参加那场比赛前,队员们从来没有见过标准足球场长什么样子。

如果不是鲁甸地震,外界可能不会关注到这群孩子。当时,媒体报道了这支足球队死里逃生的经过。2014年8月3日下午,张华与14名队员乘坐客车赶往昭通,突然山摇地动,大石块、泥土如雨点般从山上滑落,他们弃车几分钟后,大巴车被泥沙吞噬。队员们沿着被破坏了的公路行进,夜色降临,大雨倾盆,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手机。当天的这场地震,强度6.5级,共造成617人死亡, 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张华和队员们赶去参加的是昭通市第一届青少年足球赛,跳窗逃生时,队员们把所有的装备都落在了车上,2014年8月4日早晨,他们穿着组委会帮着拼凑的比赛服参加了开幕式和揭幕战。

张华和队员们也曾想过放弃比赛,他们不可能从亲眼目睹的灾难和死亡中迅速恢复。但是,当一块平展展的足球场铺开在眼前时,他们马上就不甘心了。

在这之前,17岁的球队主力贺传旺没穿过足球鞋,他对足球的梦想,只是拥有一双足球鞋,一个足球。他说,如果有场地、有球,即使就我一个人,也可以踢得忘乎所以。黄堂、邓臣、李茂贵等队员的梦想也是这样的。

“足球场做梦都想,但不敢想啊。”他们说。

队员们穿越震区的故事在《春城晚报》见报后,公益组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励少年们两万元正能量奖金,并通过微博发出呼吁:一起来,帮他们建个足球场!

爱心涌动,朝向西南偏远的边陲小城。两个月后的2014年10月30日,由社会爱心人士捐建的巧家一中新足球场完成了交接仪式,随后,巧家县校园足球队在新足球场上进行了首场比赛。

当时就读高三的5名队员,全部选择的是足球专业。2018年,他们面临毕业季,分别在巧家几所学校担任实习教师。张朝成便是其中之一。

地震后半年时间,他脑海里都回响着“活下来挺不容易”这句话。面临高考,他比以前更加勤奋,睡得少,吃得也少,结果大病了一场。这些经历,让他懂得了“生死”和“珍惜”。他后来的去向是昭通学院体育系,那时还担任昭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课余时间多用于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

队员黄海,也经历了考验。高三上学期,黄海每天的睡眠只有4个小时,除了高强度的锻炼,就是学习,终于因为压力太大、成绩又不稳定,产生心理波动,和班主任大吵一架后打算辍学。

黄海的班主任搬来了救兵张华。张华把黄海叫到办公室,两个人促膝长谈了一个下午。张华说,咱们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比兄弟情谊还深,但不能说是兄弟,你要是当我是长辈,就回去上课。几句话,让黄海哭得稀里哗啦。

这些队员最后都如愿以偿,进入高校足球专业深造。其他没有读足球专业的队员,依然没有放弃足球梦想,比如,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研究专业的康家鹭,成为该校校队的主力后腰。

2015年9月21日,教育部官网下发通知,公布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名单,巧家县第一中学等8627所中小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这几年,张华又有了新任务——组织并训练巧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组成的高原红足球队。每到周末,他们都会出现在巧家一中的足球场上。2017年,他们来到北京,参加了残疾人民间足球争霸赛,荣获特奥融合组全国第四名,拿到了2019年天津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融合足球比赛参赛资格。

除了地震中的人们,还有一些人类的好伙伴也被大家关注,称为佳话。比如,鲁甸地震的功勋犬“猪猪”,后来,猪猪的三个儿子参加12·9救援 全力搜救2岁女童,也成为新闻热点。

2018年12月9日下午16时20分,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一山体发生滑坡,致使当地村民和叙威高速施工工人被埋,一时间,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来自叙永县政府新闻办的最新消息,经救援人员连续奋战,2018年12月10日12时10分,叙永县分水镇山体滑坡最后一名被掩埋者,两岁失联女童被救出,已无生命体征。11名被掩埋者全部救出。另有1名失联人员仍在寻找中。

此次救援过程中,女童的救援时间最长,在救援中,除了用到常用的生命探测仪、破拆等救援工具,三只搜救犬的功劳也不小。

据女童家人介绍,事发当时,女孩和外公正躺在沙发的两侧看电视,外公已于2018年12月9日晚上被成功救出,但生命探测仪一直无法探测到女孩的位置。

2018年12月10日2时10分,泸州市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四川警察学院应急特勤大队10名队员,携三只搜救犬,带上重型救援安全带、绳索技术装备、破拆工具、通讯装备、生命探测仪,激光测距仪等抵达现场进行搜救。

值得一提的,这三只搜救犬正是鲁甸地震功勋犬“猪猪”的三个儿子。在鲁甸地震中,“猪猪”几乎没休息,在废墟中找到7名遇难者遗体,被网友们称为鲁甸废墟上的白色精灵。“猪猪”有着13次灾难搜救经验,由于持续搜救过度劳累,以及在废墟中作业吸入太多粉尘,刚结束搜救工作返回泸州,队员们就发现,“猪猪”累病了。

鲁甸地震搜救工作结束后,“猪猪”退役,三个儿子“子承父业”。在“12·9”叙永山体滑坡事件后,“猪猪”三个儿子猪大懵、猪巴库和猪小贱都全力参与到两岁女童的搜救工作中来。

泸州市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四川警察学院应急特勤大队队长肖兵介绍,猪小贱已经参与过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搜救工作,猪大懵和猪巴库则是第一次参与到救援中。

肖兵介绍,从2018年12月10日凌晨到救援结束,三只搜救犬进入核心区域开展搜救有7个波次,每个波次在10至15分钟左右。

谈及对“猪猪”三个儿子的表现,肖兵说比较正常,“这个天气比较冷,对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有两只犬毕竟是第一次出任务,产生了一些紧张和恐惧心理,这是很正常的。”肖兵说,在以后的救援工作中,三只搜救犬将继续爸爸“猪猪”的事业,在救援现场开展搜救工作。

有时候,事情会很突然发生,有时候,我们却又发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到2017年时,鲁甸地震过去三年,很多媒体又重返鲁甸,见证了云南鲁甸地震三周年:鲜灵灵的焕然新生。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使龙头山这个千年古镇变成一片废墟;三年后,龙头山实现浴火重生,一幢幢新房、一所所新校、一条条新路……一个新生的小镇鲜灵灵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龙泉河两岸,除了新民房、新公路外,垂柳、桂花、三角梅等植物已经蔚然成林。行走在龙头山镇,处处透着宁静和有序,已然没有三年前的废墟场景。

甘家寨曾在地震中被滑坡整体掩埋。如今,89户村民已经搬到骡马口社区,生活完全安定下来。干净宽敞的道路、崭新的健身设施、整齐有序的民房门面、数量众多的各色汽车……与城市小区并无多大区别。

村民毛天礼正在家里包包子,做好后拿到周边卖,每天能赚近百元。她家院子里种着白菜、辣椒等蔬菜,院子外种着果树和花草。毛天礼有三个儿子,一个开货车,一个在外打工,还有一个正在上学。毛天礼说,以前不敢想象自己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70岁的邹体富老人新家是一层半的“小洋楼”,有90多平方米,还有一个干净的院落。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老人笑着说:“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曾经在光明村工作了19年的龙头山镇宣传委员谭德军介绍,光明村原先汽车无法开进村的土路,扩建成了6.5米宽的水泥路,还新修了学校和卫生所,“感谢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我们村的发展至少提前了30年。”

记者从鲁甸县委了解到,全县恢复重建项目共489项,总投资76.3亿元,目前已经完工457项,在建32项,其中29项均可在8月底前完工。鲁甸地震灾区累计完成民房重建48606户,修复加固44804户,重建93所学校、106个卫生机构,近7万名学生的入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灾区基础设施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对于地震受灾的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孤儿等特困人员,除了民政兜底保障基本生活外,当地干部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72岁的孤寡老人王立文一分钱没花就住进了一层半的新房,他说感觉像做梦一样。

地震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龙泉中学成为救灾力量的集中聚集地。如今,崭新的龙泉中学已经修好并投入使用。舞蹈室、音乐室、足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校长赵常林骄傲地说,这在整个昭通都是最好的农村中学。

“三年下来,我们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告诉记者,除了受灾群众早已搬进新居外,龙头山打造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全镇现在有6.8万亩花椒,实现林产业人均增收近4500元。

在龙头山镇八宝村,村党总支书记李有波带头成立了合作社,村民用土地和樱桃树入股,已经颇具规模。李有波还计划以后种植猕猴桃,周围养鸡鸭猪等,吸引周边人群来消费,也带动群众致富。

在龙泉社区、骡马口社区、沙坝等集中安置点,许多民房既能住人也有铺面,群众在家就可以开店经营。沙坝村回龙湾安置点村民周鹏就在家的一楼开起了零售店,副食、饮料等一应俱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三百元,他还把邻居家的铺面也租了过来卖五金器件。

记者了解到,鲁甸县把花椒、核桃、马铃薯等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成立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培训等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已种植核桃85万亩、花椒22.5万亩、蔬菜18万亩、马铃薯20.7万亩,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9亿元。

由于成色好,朱提银曾在全国经济与货币史上有过一席之地。“鲁甸朱提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础。”李善云说,鲁甸正在努力将龙头山打造成旅游小镇,挖掘朱提文化,打造中国首个银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同时结合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鲁甸地震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