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说到做到

2019-12-09 08: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美联社11月27日报道,去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4.0%,比2005年累计降低45.8%。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月27日报道,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承诺。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一项针对中国2013—2017年空气质量的新研究表明,中国细颗粒污染程度大幅降低,改善空气的政策成效显著。

据英国《金融时报》11月28日报道,中国承诺在2030年达到能源20%来自可再生能源。

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意味着即使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碳排放的速度不会随之增长。中国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做出了全方位的努力。

第一,提升能源效率。当前,中国率先且广泛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发1度电仅需270克煤;10年前,1度电需要315克煤。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业的能耗也大幅下降。此外,LED灯已全面淘汰高能耗的白炽灯与荧光灯;通过断桥铝门窗等墙体保温设计实现建筑节能……多种理念与举措共同成就了中国能效提升的速度和幅度。

第二,改善能源结构。在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化石能源中,煤炭的碳排放量最高。因此,中国致力于减少煤炭消费、增加天然气消费。10年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占比从70%下降到2018年的59%。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可谓一个奇迹。

中国在改善能源结构中更重要的举措,是增加零碳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中国水电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10年快速发展,装机容量与发电量规模已领先于世界。2018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已提高至14.3%,有望提前完成2020年占比15%的目标。中国面对巨大能源消费总量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挑战,还能够实现当前的能源消费转型,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第三,大幅度提升碳汇。提升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提升植被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存量。在东部造林空间有限、西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实属“逆势而行”。中国植树造林的面积、速度和森林成长质量,使森林碳汇大幅提升。为全球森林资源的增长做出卓越贡献。

第四,转变能源消费理念。2018年,中国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量双双突破100万辆。深圳等城市公共交通已全部用纯电动汽车取代燃气车辆。此外,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云南一些地区高校的游泳池和学生宿舍已经率先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在消费侧,中国的努力卓有成效。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低碳领域的核心技术仍有待发展。未来,中国做好自身的低碳实践,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首先,做好本国低碳转型。通过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室内新风系统的使用等,帮助大众养成健康低碳的消费习惯。

其次,中国成熟的经验、技术和政策,可作为其他国家推进低碳革命的参照。当前,中国的水电、光伏发电等已经取消补贴,实现良性市场竞争。这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发展方面,释放了良好信号。

其三,中国将继续负责任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等治理框架的构建做出贡献。同时,继续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在“授人以鱼”、提供节能物资的同时,也“授人以渔”、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责编: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