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玉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0-04-16 15:15 来源:青海日报

原标题:震后十年:玉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开创玉树“两个越来越好”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八

玉树第二完全小学。青海日报记者 洪玉杰 摄

震后十年,人们都说,在玉树,最美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洋溢在学子脸上的笑容,最美的人,则是那些长年累月坚守在极地江源最基层的教师。

的确,从最初的马背、帐篷、走读和简易教学点等曲折艰难的办学条件,发展成为现在的操场、宿舍、教学楼齐备,美术室、实验室等功能齐全的美丽校园;从10年前满足于“有学上”的传统观念,到今天要“上好学”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转变;或是最初“城镇挤、乡村弱”问题日益突出,到今天教育均衡发展的累累硕果,无不展示出玉树教育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跨越式发展。

在玉树,教育上的事是头等大事,“教育不发展,玉树的未来就没有希望”成为大家的共识。全州上下把发展教育当作第一民生工程,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到“真金白银”上,落实到各民族每一个家庭对教育发展的殷切期盼上。震后十年,玉树的教育事业迈入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发展时期。

在玉树市第一幼儿园的操场上,等着接孙女的藏族大妈措尕就感觉到,小康社会离自己越来越近了。2010年,玉树仅有4所幼儿园,适龄儿童要么跟着长辈去放羊,要么留在家闲玩。可是如今,幼儿园的建设已满足了牧民们的需求,现有幼儿园124所,在园幼儿1995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近70%。玉树的学前教育在起点低、起步晚的情况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幼有所育”的道路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电影中一个代课教师对学校的承诺,也是玉树党委政府对各民族孩子家长的郑重承诺。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决不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掉队!自2014年起累计投入10.3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建设项目222个,玉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县与县、城与乡、校与校的义务教育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乡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最容易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产业稀疏等问题的制约。震后十年,定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州职业学校的生态环境保护、学前教育、护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4个专业列为了省级示范专业,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提升。

每6元财政支出教育占比1元,连续5年决策制定“千人计划”,为了让更多的农牧民孩子接受内地省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玉树州把高中教育异地办班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缩小教育区域差距、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已在北京、四川等4个省市的14所学校举办玉树高中班,累计送出异地高中生7073人,累计补助资金1.5784亿元。

今天,不管是从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看,还是从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论,以一个孩子能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能影响更多家庭的改变,玉树教育事业发展已今非昔比。

三尺讲台上,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握着教鞭,穿着朴素,站在黑板前带领全班学生朗读课文,一个个可爱可敬的教师,就像一个个发光的萤火虫,用他们的光芒照亮着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也为孩子们走出高原、走向世界种下了智慧的种子。为遏制失辍学问题,保障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这条硬杠杠,玉树坚持以“一个都不少,一天不耽误”为目标,建立了全面精准的控辍保学“大数据库”,积极推行“五包”责任制、督查服务、互联网+控辍保学等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州共劝回学生8926人,劝返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近96%。

没有一项事业像发展教育那样寄托着如此之多的希望,因为它关系着玉树的当下和未来,串联着三江源头的现实和理想;同样,没有一项事业像发展教育那样承载着如此之重的使命,因为它不仅成就每一个人与家庭,而且荣耀民族,富强地域。

1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发展水平本就不高的玉树教育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10年后,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中,玉树教育厚积薄发,成为全省民族教育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十年,从世界屋脊上倾泻而下的风依旧凛冽,似乎能把一切柔弱、没有根基的东西一扫而空。然而,在三江源头的大风中,那清脆的读书声,从未停止过。(青海日报记者 洪玉杰)

责编:曹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