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生病一定要输液吗

2016-04-11 11:00-12:00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我们看到华北是多地森林火险的气象等级攀升,而南方又遭遇到了强降水,连日的强降水导致了南方40多条河流,超过了警戒的水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昨天发布了消息,要求各地做好隐患消除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信息处处长(杨坤)介绍,今年我国入汛的时间是3月21号,较常年的4月1号偏早了11天之多,当前南方的降雨多,覆盖范围广,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省的40多条河流超警,防汛形势严峻,那么国家防总要求,做好隐患消除工作。

根据江苏省地震台网测定2016年4月10号晚上的9点42分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北纬32.73度,东京119.64度,发生了M2.4级地震,震源的深度大概14公里,当晚的10点30分扬州市地震局称地震发生的时候高邮有轻微震感,目前没有接到人员财产伤亡损失的报告,有关部门正在密切的跟踪,关注地震后的相关情况。

主持人:徐佳莹啦啦队,我们来关注一下实时的路况消息,现在关注到的京密路北向南,黄冈大桥到三元桥2.3公里的排队,另外广安路现在西向东岳各庄桥到六里桥1.2公里排队,北五环的东向西这个方向五元桥到功德寺桥有8.4公里拥堵,平均时速已经低于18公里。

主持人:加油站马上进入今天的第一观察,说到生病,特别是感冒或者咳嗽这样上呼吸道的感染,有的时候一个星期还不好,老一辈的人建议说,你去打打针,输输液这样好的最快,可是大家可能忽略了,其实输液有的时候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方式,它很有可能会引起你身体当中很多的不良反应,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导致死亡,这两天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师包装协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等六个组织共同编制的首部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范专家共识即将定稿了,将会在一个月之后发布,这份共识,要给公众提出哪些建议,而输液,又会给患者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健康影响,我们来听央广记者丁菲、冯会民的报道。

记者:流感高发的季节,各地大医院的门诊输液大厅常常是人满为患,为了早一点好,不少患者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输液。

患者:前面挂水排了一百多个号,还不是立马挂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挂上水。

  记者:解放军第454医院药学部主任陆瑜博士也无奈。临床主动要求医生开处方输液的患者不在少数。

陆瑜:现在静脉用药偏多偏滥,现在静脉用药的比例比较高,包括感冒要用抗生素不选口服的,不选肌肉注射,选择静脉给药。

  记者:早在2014年8月,安徽省卫计委列出了门急诊常见不需输液的53种疾病清单。安徽医科大学二附院门诊部护士长叶惠娟说,清单出台后,输液的患者相对过去确实减少了,但仍有很多患者的观念难以转变。

  叶惠娟:我们在最高的时候一天整个曾经调过500人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在两百左右,不断的开,他可能就到诊所去调,但是政策出来以后,整体来讲还是属于较少一些你必须要给我吊水,你不给我的吊水,我真给你,就会有冲突。

  记者:“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世卫组织很早就提出的用药原则。一般来说,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专家共识》主要倡导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赵志刚教授说,患者只求快点好就选择输液,却想不到输液也会带来多种不良反应。

  赵志刚:我们国家不良反应中心的数据显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我国60%以上的不良反应都是输液引起的,远远大于其它的途径。这这种情况下,跟其它国家相比也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输液是直接进入血管的一种途径,所以它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高,(WHO)它里面规定,药物治疗里首先口服,口服不能再肌肉注射,最后环节再给药,输液,不到万不得已不用的一种给药方式,因为它风险很高,另外一个控制风险,生产的成本偏高,从经济角度也不合算,所以这是我们治病的最后一道方式,而不是随便什么病,小病上来就选择输液,不合理的,绝大部分门诊是没有必要输液的。

记者:静脉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热原反应、局部刺激、溶血反应、水电解质紊乱、容量负荷等。赵志刚教授说,对于长期输液或者输液总量大的患者来说,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会大大增加。注射的品种越多、注射的疗程越长,内毒素和微粒都会成倍累加,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会成倍增加。

  赵志刚:注射器里面的微粒,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实际上是大量存在的,还有一个东西叫内毒素,内毒素输液里面(试晶)被(发面)以后,它会释放出一种产物叫内毒素,内毒素是产生输液不良反应的主要的原因,这两个东西是输液里面不可避免的,再好的输液里面也都有,只是数量多少而已,的老百姓肉眼都看不见,高品质的产品少一些,低质量的产品的就是多一些,危害也更大一些,输液的一些反应,有些反应是初发的,有些是潜在的,比如说那些微粒对我们身体伤害导致阻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很多的一些输液的风险不是一天出现的,有的是长年累月,血管阻塞的,肺里面长肉芽肿,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老百姓肯定灌输不到,医务人员也没关注到。

记者:继安徽发布不输液清单后,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也在去年的11月11号下发《通知》,要求从2016年7月1号起,江苏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也将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陆瑜博士说,门诊医生设立这样的一道“坎”,就是为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

陆瑜:像是80年代的,那时候及当时用80多万或者是160万,顶多两针就行了,但现在这个都是已经远远不够了,可能都是500、600万的在体内打,那这样一来的话,你再肌肉注射的话,屁股也受不了的。

记者:南京鼓楼医院院长韩光曙说,从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患者对输液的认识亟待改变。

韩光曙:其实输液的风险高于一个小手术。所有的液体包括药物都是直接进血液的,输液通常不是单一的成分,配伍在一起的时候有可能有反应。比如说有过敏,第二个如果你输液的几乎多的话,致病的微生物带入的机会有可能多,心脏不好的人如果输液的速度本身的快慢又可能造成不好。

主持人:其实听完刚才这段观点,我也有一个想法,就是说输液的风险大于一个小手术,但是我们在平时输液的时候感觉保护的机制好像不是那么足,没有护士在值守,特殊的问题得按个铃,护士才过来,特别是很多人因为医院不给输液,所以跑在一些小诊所去输液,对于输液的卫生部门的监管是不是也在提上日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