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地震应急避险常识

2016-07-29 11:00-12:00 责编:王丽阳

00:00 00:00

 

海猫老师:听众朋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修奇:其实在28号也看到您的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说缅怀,回望那40年前的一个瞬间,40年前在中国应该还没有专业的地震救援队吧。

海猫老师:是的,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地震救援队。

修奇:其实在救援的时候可能更多通过图片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军方的力量和老百姓自己用徒手来挖掘。如果跟今天相比,当时的一些救援的装备是不是显得有些简陋了?

海猫老师:没错,当时应该说就没有救援装备,就是士兵们能用的,也就是说铁锹,也就是说基本上在剩下的。当时的建筑应该说也和现在的建筑也不一样,当时好多建筑是土坯房或者是砖瓦的房子,几乎没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这是一个最大的一个问题。所以说当时的条件实际上应该说是整体的,国家也是百废待兴的那种状况,整体造成了对地震应急这方面都几乎是没有的太大的一些投入意识。

修奇:那我们真正成立第一支地震方面的救援队大概是在什么时候?

海猫老师:这个我记不太清楚了,应该是有二三十年了。

修奇:二三十年的时间。

海猫老师:恩,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现在除了民间的队伍,还有政府专门的一些队伍。包括一些我们的军队,很多的地方也就专门成立了一些应对地震救援的救援队,是这样的救援队。而且都有专门的一些地震救援的一些各种各样大型器械,破拆设施类似这样的装备,应该现在已经比较完善了。

修奇:所以您提高了现在的装备非常完善,我们就回望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知道绿野救援队也是参与了相关的救援工作,当时我们的响应机制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回望40年前的时候可能通讯完成中断,当时打电话打到唐山打不通我们才知道地震发生了,那么在汶川当时我们的响应是怎么样的?

海猫老师:应该说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手机是在那时候还没有,不能说没有有QQ,但是微信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刚刚有一个雏形。所以说汶川地震的时候,当初其实我们到了现场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一个通讯的问题,因为最早我们的队伍进去了之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只要从成都的大本营进到下边里面去,下边就是没有任何的信息。

修奇:对,我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不知道到哪去。

海猫老师:对,手机是没用的,也只能一个短距离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在揪着心,这一拨人员进入现场以后到哪个方向去了,有的时候一两天才能出来,所以说这个时候就很纠结。我们曾经有一个队伍,我印象中是民政部派下去的一支救援队,然后下去之后将近有10天左右没有任何信息发回来,北京这边已经急的就不行了。

修奇:是。

海猫老师:大家想一下,带了这么多的人进去了以后,没有任何信息传出来,这是很纠结的一件事。

修奇:相当于是孤注一掷,所以后来我们是怎么获取到前方的消息的呢?

海猫老师:应该说我们当初的那个救援队,应该是比其他的队伍还好一些,因为当时的时候我们救援联盟,义军救援联盟里面,当初我们自己是带了一个卫星地面接送站,当时去了以后,卫星地面接送站架在灾区的那个中心的位置,然后部队,包括很多新闻记者,采访的记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因为那个时候上网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发稿子类似这样的。这是相当于也是震后的将近三四天以后的时间才能做到的,基本上。

修奇:恩。

海猫老师:那么现在应该讲我们的这个当时印象中应该是七八天左右才恢复了有一些,就是民网的一些数据,就是我们可以打电话了,在灾区那个地方。现在我们国家,我觉得就是通过后期的这些地震,雅安地震,玉树地震,地震完了以后在当地救援现场的,应该是网络通讯,应该是三天左右就能恢复。

修奇:所以您是说在当时之后其实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比如说如果再遇到公路断交的情况,或者是网络不通的情况,那么这次我们就有更加先进的经验了。

海猫老师:对对对,我们现在要是进入灾区的话,第一时间肯定别想着用民网来进行交通,所以我们通讯一般都是用卫星电话或其他这些设备,要是定位的话一般用北斗啊,或者是其他的这些设备来定位。然后通讯肯定就是用卫星电话。

修奇:所以其实我们在回到当年40年前,现在我们是有国家地震台网,其实如果说在国土境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地震,包括很微小的,1.0级,2.0级我们都会有相关的检测,但是40年前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的,而这两年我们看到在国际上其实有一个概念叫“第一响应人机制”,那这个第一响应人在地震发生之后,他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

海猫老师:实际上第一响应人不仅仅是大家很多人把它片面的理解为在救援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废墟里面扒人,其实你想人包括很多的环节,包括响应机制,包括通讯保障这些都是第一响应人需要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