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特别策划:中国地震应急成长史

2016-07-31 11:00-12:00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修奇:所以您是说在当时之后其实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比如说如果再遇到公路断交的情况,或者是网络不通的情况,那么我们就有更加先进的经验了。

海猫:对,我们现在要是进入灾区的话,第一时间肯定别想着用民网,所以我们通讯一般都是用卫星电话或其他设备,要是定位的话一般用北斗啊,或者是其他的这些设备来定位,然后通讯肯定就是用卫星电话。

修奇:现在我们是有国家地震台网,如果说在国土境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地震,包括很微小的,1.0级,2.0级我们都会有相关的检测。但是40年前,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的,而这两年我们看到在国际上其实有一个概念叫“第一响应人机制”,那这个第一响应人在地震发生之后,他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

海猫:实际上,第一响应人不仅仅是大家很多人把它片面的理解为在救援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废墟里面扒人,其实包括很多的环节,包括响应机制,包括通讯保障,这些都是第一响应人需要做的东西。

修奇:承担非常重的责任。

海猫:对,我们讲的很多的一些哈姆(音),就是无线电爱好者,一些专门的救援队,通讯的救援队,应急通讯的救援队,他们要作为灾区出现问题的第一响应人,他可以很快把这些信息传送出来的。现在的装备设备也很多,包括短波,各种各样的一些设备,应该讲很多的救援队也都具备了。因此,作为一个灾区,要是说出现应急的整个过程,包括急救,包括启动一些应急预案,把第一响音人的机制调动起来,这些东西都是正在国家的整个体制里面慢慢在完善的。

修奇:恩,没错。我们说到了响应,其实40年前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是在凌晨时分,大家可能还都在睡梦当中。现在可能晚上熬夜熬到两三点钟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但是在当时并不是这样,如果说在夜间发生了这样的地震,我们现在有没有什么方式来通知大家。比如邻国日本,其实他们是会有一些警报器或者是一些联动的机制,但是在国内好像我还没有看到类似的一个机制。

海猫:是的,国内截止到现在也没有,我觉得最方便的就是通过广播来进行传送。

修奇:广播,没错。

海猫:恩,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尤其多媒体的发展到现在,我觉得很少人在用这个东西。反正我觉得我用到最多的就是一个地震的APP。

修奇:恩?它叫什么呢?

海猫:因为我们是专门的救援队,我们让每个队员下载这么一个APP,有好几款类似这样的APP,在任何一个地区出现地震以后,它第一响应就是通过自动的,通过这个电台网的测定,直接就把信息发给我们了。我们手机就可以开始响了,我们就看到了。因为我们作为救援,有个习惯是24小时不关机。

修奇:会关注这些内容。

海猫:恩,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把电话放到耳朵边上去,所以说晚上基本上任何时间,哪个地方出了地震,我们都能收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