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大地震生死救援9

2017-10-12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8.0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短短80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汶川大地震,生死救援。

2008年5月17日下午5点30分左右,213国道都江堰至映秀段最后一处大的塌方区实现抢通,第一辆车已经通过。这标志着从都江堰到映秀的公路交通实现了全线贯通。

213国道是离震中汶川最近的一条线,被视作最关键的生命通道。然而,从都江堰到汶川的96公里道路上,有35.67公里遭到损坏,其中由于山体崩滑造成的大型滑坡202处,中型滑坡48处,小型滑坡75处,同时还有大型泥石流5处,中型泥石流11处,小型泥石流30处。在这段路上,有的桥梁已完全塌陷,有的路段路基完全都垮掉了。

为了早日抢通,四川交通系统集中最强的队伍,使用最好的设备,配备最权威的专家,领导现场指挥,各方面紧密配合,24小时轮番作业。

据了解,国道213抢险遇到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作业面受限。在部队和大型机具来到现场之后,因为作业面的限制,机具、人力只能等在一旁,有劲也使不上。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前线指挥部经过研究,提出了“多点推进、中间开花、两头夹击”的指导思想。他们首先在坍塌区打通一条通道,把机具和设备先运过去,这样一来既有一组机具直奔下一个作业面,又有一组机具与原来的机具形成两面夹击。于是,一个作业面就变成三个。同时,在一个坍塌区还没清理完成的时候,不断的将机具和人员运向下一个坍塌区,“多点推进”,最多的时候,曾有几十个工作面同时作业。同时,由省交通厅派出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徒步,到达各个塌方路段,因地制宜,组织当地原有的工程机械开展清理塌方泥石的作业,形成了“中间开花”的局面,到水路打通之后,“中间开花”的局面不断扩大,使得各个塌方区同时进行作业,不断取得进展。

而据介绍,正是因为抢修213国道采取了正确措施和正确思路,所以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通,“如果按照普通的办法,几个月搞下来就相当不容易了”。

冒着余震与滚石,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连续作业72小时,终于在14日早上7点10分,啃下第一块“硬骨头”——国道213线灰窑沟(953K+200M)大坍塌区。通过这里,人员和各种机具源源不断的涌向映秀方向。

2008年5月16日凌晨2点,四川省交通厅总工程师陈乐生从工地上下来,他们啃下了另一块硬骨头,用贝雷架加固已成危桥的寿江桥。从14日凌晨3点到7点,吊装运赴工地,到2008年5月16日凌晨2点完成架桥加固。这其间,他们已经连续工作23个小时没有合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