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记忆 应急心理救灾纪实6

2017-11-03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孙剑开导她:“给别人送礼物,是不是别人收了是他的,不收还是送礼人自己的?这和别人向你发脾气一样,你接受了,就受到影响,会使得你不开心。但如果你不接受,那还是他自己的,好比他冲他自己发脾气,那你为什么要替他难受呢?”

孙剑说自己其实是在偷换概念,但或许此时,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方法。

除了具体的执行任务,日趋变化的时代也在给军人带来心理上的冲突。

李光耀说,对于父辈那些兵,当时的环境更崇尚服从,与军队的管理模式是一致的,而且很多家庭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进了部队可以解决衣食困难;

而现在,社会越来越崇尚自由,但服从命令依然是军人的天职,进入部队,就必须遵守一种与社会、和家庭不一样的管理模式。

有的兵心理落差较大,“如果当初选择打工,或许现在已经赚了多少钱”,有的还忍不住和以前同学比,“他们可能读了大学、在某个公司就业了”。

个别官兵渐与社会脱节。李光耀遇到过一位35岁左右的老兵,不会聊QQ,对离开部队、进入社会的生活感到恐慌。

好在,部队近年越来越重视官兵的心理问题,更多的部队领导意识到,心理障碍不能当成是思想觉悟问题来处理。心理服务大队还编印了《80后、90后官兵心理健康指南》指导基层的心理健康工作。

“心理咨询是专业活儿,是平等的。不是谁教导谁。你必须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尊重他。”

面对前面那位想提前退伍的兵,李光耀这样说道:“你看到的,可能是你在部队失去的东西,人都会做假设,都会把没有选择的那个方向想得很好。”

士兵想了想,点点头。

李光耀继续说:“在这个群体,你一定可以学到和感受到在社会上不同的东西。那些老兵退伍时通常会哭,因为这种集体生活,可以完成一个人性格的蜕变……”

很多心理医生说,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参加过战争的人,是需要帮助的。

李宁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理伤是在1986年,在军校读书,一个参加过战争的英模代表团来给大家介绍英雄事迹。给李宁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是位上海人。

这位战士所在的部队驻扎相对靠后,大家白天轮流蹲猫耳洞,夜晚防敌偷袭。对面的山上有敌人,也蹲在洞里。双方展开拉锯战,不动时,相安无事;谁动一动,可能一个黑枪就来了。

某一天,没水了,一位战友出洞去前面的小水塘打水,正拎水往回走,只听砰的一声枪响,战友倒下了。

大家一下子呆住了。特别是这位战士。平日里,两人都是上海人,感情格外好。可一刹那,“人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