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应急英雄榜——与死神赛跑的人

2017-11-26 11:00-12:00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应急英雄榜

主持人:最近在各大卫视有一部热播剧赢得了大家的关注与鼓掌,就是《急诊科医生》,相信很多朋友也都在追这部剧,前两天刚刚完结,我也看到了。这部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让人们关注到了急诊科医生这样的一个群体,而除了急诊科医生,其实剧中也体现了很多在急诊科的边缘人物,比如说志愿者,比如说护士,再比如说救护车的转运员和司机,而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故事,主角是谁呢?我们先请他来做一个自我介绍。

张龙龙:我是北京急救中心急救车驾驶员张龙龙,今年已经36岁了,从事这个行业已经12年了,我想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让那条生命的绿色通道越走越长。

主持人:在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当中,救护车的司机和转运员往往都扮演着背锅侠的角色。如果说送医及时,抢救有效,那是您的职责,那是您的本分,那就是您的工作,无所谓,可是如果这路上遇到一点点原因给耽误了,那家属一定会不依不饶。面对这样的一个急救现状,张龙龙作何感想?

张龙龙:反正我朋友圈里他们老在转一个就武汉急救中心的有一个调度,他就是参加那个的演说家这么一个节目,然后后来打了个标题,就是说委屈可能更多的是院前急救要承担的一些东西,但其实我觉得可能就是我自己认为常态,常态是什么?就是可能就是特别平常,特别特别平常的一件事,然后这个可能是我们更多的一些东西。因为我们虽然从事的这个工作,但我们也是老百姓,不要以一种别的身份去要求别人或者说去看待别人,首先就是一个老百姓的身份去看待老百姓,患者讲老百姓。当然了个别情况不算,这些情况,不算怎么说呢,就是有的时候家属都不理解。

记者:您遇到过这种特别委屈的情况。

张龙龙:来骂你是很正常的事,因为那会儿也是比较年轻气盛,受到这个听着你热血沸腾,然后两眼类似就有点是泪汪汪的,委屈,真的是委屈,可是你说我怎么,我不能怎么样,因为我从事的是这份工作,我要做的事是先把患者安全的送到地方,然后后续的事那我只能自己处理。然后因为单位后来也是对这个心理疏导这一块也比较重视了,可能会隔一段时间,请个专家,对我们心理科的专家或者导师给我们讲的课。

主持人:虽然每天都会面对生离死别,但是对于张龙龙来说执行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任务还是在汶川地震救援的时候,亲自赶赴了前线。

张龙龙:我们当时是我去了很多人,然后汶川的时候是规模最大,因为当时是我们单位牵头组织的北京医疗队,然后我们带了80多辆救护车,像一辆车大概四个人,当时在当地我们就负责伤员的这种转运,类似于这种血液的作用,就是从这个地方转到另外一个医院,把那个医院的重症再转到更高级的医院,然后把那个高级级别医院的这个病人再疏散到底下的这些医院,然后当时挺震撼的,因为刚去那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你说北京医疗队,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鼓掌,你知道吗?那种自豪感简直了,到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特别的幸福,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伸出一把手,不管你从哪来,就包括我们见到同行,像其他省市的这些急救中心的,包括其他省市的医疗工作者,大家都是那种就是会心的一笑,然后就是类似于这种打招呼也好,没有没有特别多的寒暄,什么都没有,就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OK了,就特别满足。我们在汶川待了将近一个月,21天。

主持人:虽然胸中充满责任感,心中充满了暖流,但是对于余震频发的灾区来说,还是让医疗人员吃了不少的苦头,张龙龙说:

张龙龙:这个绵阳到广元的高速上正好下午3点多,当地报的是六点多地的地震了,高速公路中间的隔离带跟一条龙正在跳舞,整个人已经都就跟失重的那种感觉,就头有点晕,然后整个那个高速在摆,车还是再往前走,但是当时本身反应所有车辆全部靠边停了,大概十几秒到几十秒,可能那样。那时候也是感触比较深的,没有想到会遇到这种情况。

主持人:虽然余震让大家人心慌慌,但是救援工作还需要继续,救护车驾驶员经常要面临30多个小时的大转运,而他们运送的条件就是在灾区随时可能会发生余震的高速公路上。

张龙龙:当时在那的时候我们有一个36小时连续工作,36小时的大转移,那个是成都、绵阳然后到重庆,从重庆再往回返,就是所有车队都没休息,然后当时好不容易回到成都以后准备睡觉,十点多,印象特别深,然后那个楼层服务员挨个房间敲门,当天晚上有余震,5.6还是5.8级的余震,要求全都去,这个一点多,室友咱俩去过,说现在肯定不让坐电梯,我们当时住十层,要不咱俩就睡吧,实在起不来了,他说行,我说咱们最起码说如果这个咱们今儿的牺牲了,也是躺在床上牺牲,然后开玩笑,也太累了,真的是太累了。然后结果夜里真的给震醒了,就看着那个窗户也是在晃,不过还好那个我们住的那个地方还算比较安全,所以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第二天起来去停车场去整理车辆的时候,发现我大部分相当一部分的同志都在停车场上睡的,当时关键是真的是太累了,躺床上连起来的劲都没有。当时绵阳的绵阳县医院的压力非常大,已经饱和了,所有地区的周边的商业全都送到绵阳县医院,然后他已经救治能力已经超负荷了,所以当时也是就临时指派,然后我们把这些伤员先给分流分散,重的危重的,这些都要送到重庆,包括机场等等这些缓解一下当地的这个压力。

主持人:听张龙龙说的轻松,有的时候还会笑出声来,但是您可能不能想象这实际上是他第一次到灾区去执行这么大型的任务,而事后它也对这次救援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张龙龙:然后其实说实话,对自个来说,我认为是一种净化,吧应该说是心灵上的一种净化,就是叫患难见真情,这种感觉就是那个时候你才觉得人和人之间其实可以很简单,不用这么复杂,那个时候真的就是大家特别特别简单,就是我干好我的工作,然后我不求回报。然后大家觉得你来了,他们要感谢你,就是那种特别简单,哪怕是一瓶水,甚至是一块糖,然后甚至哪怕就是一个小画面,小少先队员给你敬个礼,就这些特别简单的东西就让你感触特别特别深,不像现在这么人情世故这么豪华,应该说是包含这么多层意思。

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国家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周末特别版块应急英雄榜,我是修奇。本周我们为大家讲述的是北京急救中心急救车驾驶员张龙龙的故事。医护人员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变成的事,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麻木。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有时候他们的情绪可能会比普通人还要激动。

张龙龙:曾经转过一个从北京回山东的病人,怎么说呢?放弃,一个30多岁的,相对来说年轻的女性,然后家里边,当时跟病人说的意思就是北京看不好,咱们去回老家看。一路上我记得那个女同志那个眼神都是充满了希望,直到到了他们家,换句话进了他们村,然后就一下特别亮的那个眼神换了一层灰色的,就是整个人就跟泄了气一样,那一幕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但是没办法。我们干的工作不是没一个都是说能够完全正面帮助他。

记者:那今天早上也发了个朋友圈,也是类似。

张龙龙:对,看病不是为了希望,当然希望自己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好,但一旦说你没有这个希望,可能做出的一些决定,确实是让大家也都比较无奈,甚至是会比较伤感,可能看似麻木,但其实,唉,心思还是微妙的这种心情的变化,有的时候可能说触景生情,比如说类似于赶上小朋友病了,可能会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然后你可能就不完全是这个医务工作者的一个什么,可能会产生一个极大的感情在里边,包括一些年长的老人,可能会让你想起一些你自己的长辈。就是平常有时间可能会多陪陪孩子,把尽可能把这时间就留给家里边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