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警惕“地铁员工卡”骗局

2018-03-29 11:00-12:00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第一现场

进入今天的第一现场,3月27号傍晚18:18,一颗被认定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飞掠地球,和我们擦身而过,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只有9.18个地月距离,这颗由中国科研人员最先发现的近地小行星到底是什么来头呢?科幻小说慧星撞地球的情节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详细的情况我们来听央广记者潘艺,景明对这颗小行星的发现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滨的专访。

记者:当这颗被命名为2018DH1的小行星在前天傍晚飞掠地球时,距离地球仅有9.18个地月距离,这个距离到底有多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科学家赵海滨解释。

赵:距离虽然说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它换算成公里的话,它就是352万公里,可能给我们感觉,这个距离好像很遥远,352万公里,但是从天文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距离其实还是很小的一个距离。

记者:今年2月22号,赵海滨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到一颗亮度为20等的移动天体,其运动速度为0.15度每天,赵海滨回忆发现时的场景。

赵:因为我们有一个望远镜叫近地天体望远镜,只要是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是会进行观测的,这个小行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拍摄到的。

记者:随后,这一目标信息立刻被上报到国际小行星中心,并发起亚洲太平洋小行星监测网,对其进行跟踪观测,确认这是一个新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并予以2018DH1的国际临时编号。

赵:国际小行星中心这是一个数据集散地,到那个地方就可以号召大家都来观测,因为目标比较特殊,然后当然我们自己要抓紧跟踪观测,然后后来几天之后就确认了确实是一个新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

记者:什么叫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赵海滨解释,并不是所有的近地天体都会撞击地球,对我们造成危害,小行星被认定对于地球构成潜在威胁,需要同时满足两个约束条件,足够近,并且足够大。

赵:所谓的足够近,也就是750万公里的轨道距离,这是一个指标,另外一个指标它要多大?它小的,比方说几米的这种目标就算掉到我们地球上,基本上在大气里面烧蚀了,成为火流星,这个不会对我们地球本身造成大的影响,如果当这个对象大于140米,直径大于140米的话,那它就会被列为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它如果掉入到地球上会对地球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记者:地球每年都会和一些小行星不期而遇,大多有惊无险,但是有一些小行星最终坠落地球,会给人类造成伤害,为何将潜在威胁小行星的大小标准设定为大于140米?赵海滨说直径一公里大小的小行星足以造成全球的灾变,他举了个例子。

赵:19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这样一个地方发生过一个小行星撞击事件,这个小行星没有掉落到地表,它是在空中发生了一个空爆,当时只是一个,大概50米这样一个直径小行星,它发生空爆之后造成地表上面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森林遭到了毁灭。

记者:为了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危害,美国宇航局启动了太空警卫计划,与欧盟和其他国家密切合作,对近地天体进行观测,科学家们开始检测尺寸超过1公里的近地天体,赵海滨告诉记者,发现并观测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赵:第一步我们首先要把它们发现出来,然后跟踪观测,精确的确定它的轨道,最后我们来评估这个小行星有多大的可能性或者多大的概率撞击地球?这是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如果确定了某个小行星,或者必须得去做一些规避措施的话,那这些方面的这个研究还是处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就是很多甚至还处于概念性的研究。

记者:今年2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了联合国批准成立的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紫金山天文台的近地天体望远镜,作为我国该领域的主干设备,在国际近地天体监测研究领域中有一定的国际地位,相关观测研究为我国系统开展近地天体监测预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将要开展的小行星探测提供了观测保障,赵海滨介绍。

赵:我们紫金山天文台有个望远镜,就是我们现在运行的望远镜,就叫近地天体望远镜,它就是把近地天体搜索发现,监测以及研究作为它第一个首要的科学目标,所以我们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会长期的做下去的,因为近地天体这个东西你是看不完的,有的近地天体消亡了,但是它会有新的近地天体补充进来,所以它是动态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这个事情我们是会一直做下去的。

主持人:刚才专家也说到了小行星撞地球,这是对地球会产非常大的影响的,也无疑是让人类思之即恐的恶梦,好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在面对天外威胁的时候,不必像恐龙那样子束手无策了,而是想出了更多的应对手段,最简单粗暴的其实就是用核武器把小行星击毁,这几天俄罗斯科学家的一项实验也是引来了不少关注,他们用激光脉冲模拟核弹爆炸来摧毁陨石模型,以了解击毁小行星到底需要怎么样的爆炸力?

然而实际上光知道爆炸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前提是要能够准确的击中小行星,中国航天二院二部副总设计师宋宝华表示,人类已经具备了用导弹击毁小行星的能力,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观测网,寻找并且监视一些有着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往往能够提前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来预判它何时会接近地球?但是小行星进入大气的具体时间,姿态,角度等等这些具体的细节只有提前几个小时才能算出精确的答案。

那么最终在经过了几年几个月甚至是几个小时的悉心观测之后,我们终于可以确定小行星的轨道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拦截点来把它击碎,使它在落地之前烧蚀殆尽,拦截点可以距离地面三百公里,二百公里高度,而一百公里是最晚的拦截点,那么再低难度和风险就会加大了,拦截点的距离取决于选用的拦截火箭,也要考虑到对小行星质量和成份的判断,那么如果说它的密度比较小,不是特别坚固,可以等它靠近一些再打,而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打击的精度,可是如果它相对比较结实,块又比较大,就要尽量的远距离拦截,必要的时候可能会组织二次甚至是多次的打击。

那么对于熟悉军事或者说是熟悉天文的朋友都会知道,从导弹的射程来说呢,二百和三百公里高度甚至更高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目前人类已经可以把几吨重的卫星送到36000公里高的轨道,但是要想精确的瞄准小行星的确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对于金属材料制成的航天器,地面雷达可以提供有力的观测,然而对于小行星来说要以光学的观测手段为主,这一方面会受到云雾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不容易判断它的距离,必须要用多台望远镜同时观测,通过对空间角度进行解算,才能实现定位。

解决了射程和精度的问题,剩下的就要看小行星有多扛揍了,俄罗斯科学家在实验中证实,摧毁小行星模型的时候,一连串的小型爆炸要比单一的大爆炸更加有效,而这里涉及到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制导,意思就是要主动的寻找目标追着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小行星在遭受第一次打击之后,它的速度轨迹都可能会发生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会不会影响到后续打击的精度呢?小行星主要飞行在外太空,接近地球的时候和大气摩擦会生热,利用可见光红外这样的探测制导手段都是比较合适的,而这里涉及的可能是一群导弹打出去,如何来辨别敌友?怎么组团让打击的效果最好?而这些完全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的。

另外对于打击小行星来说,当然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赶尽杀绝,如果飞来的是个庞然大物,我们能用多少导弹去打它呢?多大能量去杀伤它呢?天文专家表示,导弹的数量不能量受限于地面的资源保障,而按照现在的技术一次同时发射几十枚导弹来打击小行星已经不是问题了。

所以让我想到了那句话,我们能够在岁月当中静好安定,是因为有些人在为我们前行,要感谢这些天文学家他们的努力和夜以继日的观测才保障了地球的安全。当然大家也不必杞人忧天,毕竟生活不是科幻剧,相信科学才是最终的王道。这里是国家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我是修奇,我们稍适休息,进入今天的第一调查,来说说花六百块钱买一张地铁卡,您就可以免费的坐公交坐二百次地铁,到底靠谱吗?

好,11:49,关注一下路面通行情况,目前管制全部结束,交通正在逐步恢复当中,但是现在路面上还是有一些事故和车多流量大的路段值得大家注意,东三环华威桥到长虹桥南向北,三元桥到京广桥北向南车多流量大,西三环紫竹桥以南南向北方向有事故,目前后车多,队尾已经排过了六里桥,我们再来看一下东二环,光明桥到建国门桥南向北的方向车多,东五环小交厅桥大黄庄桥南向北的方向分别是有事故发生,目前后车的队尾已经排到了五方桥,而在西五环小月隧道内环方向发生事故,目前后车多,提示大家耐心的等待或者提前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