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27

2019-05-01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作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雅安芦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创,成为4.20强烈地震中唯一的极重灾区。陈果投身重建一线,记录了芦山重建的第一战役、第一现场。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陈果的灾区重建日记,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的耳闻目睹,每一篇日记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顾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

2014年1月38日 星期二 阴

村支书一个电话,让王木元几乎一夜无眠。电话里说:定了,明天搬新家。

王木元昨天因此没少花电话费。先是给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女儿打电话报喜,再是向早就联系好的家具商订货,然后是邀约亲朋今天一早过来帮忙。

对于王木元一家来讲,搬新家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变迁,更是历史性的跨越。地震后的一家人住在板房里,打个转身都成问题。如今的新房,一楼一底,220个平方,就算孩子们回家了,住着也绰绰有余。

宽敞明亮的新房,简直就是一栋乡村别墅。房屋是独体建筑,坡屋面设计,配置有宽大的阳台、车库和菜园,四通八达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家门前。屋后是茂林修竹的罗纯山:屋前是透迤多姿的青衣江;屋檐下,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里,年前种下的葡萄苗生机勃勃,寓意着来年的丰收与希望。

新家还没有乘得及好好装修,不过王木元夫妇并没有太为在意。王常年在外务工,新家的工地他前前后后只来看过三次。第三次来,别人的工地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家。“自己连砖都没搬一块就捡了一座大房子,划得着。”王大元乐呵说。

别看老王说得撤脱,为这套房,他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搭上了。房子一共花了25万,除去政府补贴的3万和贴息贷款6万,自己交的有16万。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来讲,16万不是小数字了。可是老王心里明朗得很:“做事要讲道理,说话要凭良心。老天捣乱,政府帮忙,自己享福,说得过去,也想得通。”老王讲,自己每年能挣三四万,还款和装修,那是瞎子吃饺子一一心里有数。

王家屋外红彤彤的灯笼和春联映照着主人的心情。

这样的好心情,并非王木元一家独有。风凰新村规划安置119户,目前52户达到入住条件,今天搬进新家的有20多户。一样的新家一样的年,谁个又不是喜上眉梢。

就连周元祥的眉毛也笑成了一把弯刀。周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年三十才能赶回家中。家怎么搬,一开始,老周犯了愁。就在此时,县政务中心“走基层”服务队闻讯而至,连搬带抬,把周家空荡荡的新家塞得满满当当。

就在周元祥心中石头落地的时候,相隔不远的黎明新村,20户村民敲锣打鼓地迎来了乔迁之喜。

“芦山花灯”是芦山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也是两个新村房屋外墙上共有的装饰元素。两个新村的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比如优美的环境、前卫的配套、大气的布局以及统规自建的重建模式和边搬迁、边建设、边完善的重建进程。

在黎明新村具备入住条件的56户中,65岁的蒋良清算得积极分子。

沿着平整的柏油路往前走,再穿过一片草坪,那座飘出《好日子》歌声的楼房,就是蒋良清的家。蒋家的新房是一栋红黄相间的楼房,两楼底,加上露台,共有284平方米。一家人地震前住在一栋两层砖混小楼中,地震后住进了临时过渡房。知道了这个背景,你会觉得,鸟枪换大炮这个词,似乎就是为蒋家正在发生的变化而生。

将近12点的时候,摆在新村广场和过渡房之间的坝坝宴开席了。蒋良清满上一杯酒,眉开眼笑地和同桌人一一碰过杯,“哧溜”一声,干了。酒未过肠,脸已红润。

同蒋良清一起碰杯一起乐呵的人中,有一些人家的新房还没有建成甚至没有开建。“蒋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他们话里的浪漫和率性,与诗人张新泉颇为自得的一句诗好有一比: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乱开。

蒋良清的“积极分子”,不是饭桌上的表现,而是重建中的得分,蒋良清是新村业主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从打基础,倒地圈梁,到房屋外墙装修装饰,每一个过程他都参与其中。在他眼中,这房子就像他看着摸着长大的孩子,知根知底,一百个放心。他的认真和仔细,博得了村民们“积极分子”的评语,那白酒下肚时的“哧滑”声里,想来也就有了自鸣得意的成分。

家是搬了,蒋良清的任务却还远远没有结束。黎明新村规划建设有128户,目前主体完工99户,达到入住条件56户,剩余的部分,进入马年,还得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