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抗洪一线】蓄洪区“摆渡人”:在岗一分钟 干好60秒

2020-07-24 09:13 来源:央广网

 
 
 

 

视频摄制:黄一博 石昊鑫

央广网阜阳7月23日消息(记者陈锐海 石昊鑫 黄一博)两艘橡皮艇在水面上开了一上午,鲜有能停下来歇会儿的时候。它们往返于各个“湖心庄台”与“渡口”之间。出村看病的人刚下船,还没踏上“码头”,到坝上买菜回来的人就已双手挂满大袋小袋,等着搭船上“岛”。老人、孩子、男人、女人……等待的人站在水边,望着水面,就盼着两艘船中的一艘能把自个儿捎回家。

蓄洪区“摆渡人”(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在四五天前,安徽阜南县王家坝镇蒙洼蓄洪区的村民进出村并不像现在这么麻烦。脚下就是旱路,他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方便得很。7月20日8点半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为缓解淮河防汛压力,王家坝闸13孔闸门全部启动,淮河水通过闸口,向他们所在的蒙洼蓄洪区分洪。水流下泄,漫过蓄洪区的土地,逐渐涨高,先是淹没了公路,接着庄稼也消失了,后来连树都只剩下顶部一截露在水面上。村民们则在开闸前一夜被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庄台。蓄洪区的131个庄台中,有77个被围在水中央,成了“孤岛”。此后,村民进出大多时候只能靠各渡口的橡皮艇。

村民在岸上等船(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村民在岸上等船(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负责开船的是阜阳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八十余名消防员。他们穿着橘黄色的消防服,外套救生衣,头戴安全帽,一旦接到村委会发来的村民需求,就开着橡皮艇往返于水面之上,把村民一个接着一个送往目的地。

尹涛(左二)扶村民上船(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尹涛(左二)扶村民上船(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31岁的尹涛是阜阳消防救援支队遂行政工干部。他已经在水面上忙活了4天,每天早起晚归,搭船的人络绎不绝,他只有中午吃饭的当口能多歇会儿。活多,天热,穿得厚,尹涛的额头时不时就冒出几颗汗珠,汗珠一点点圆硕起来,接着往下依次落到眉毛、睫毛,直到掉进眼睛,他才意识到汗珠的存在。尹涛随手抹了下眼睛后继续开船,却不知道脸上还有几滴早些时候溅上来的泥。

尹涛(左二)转运村民(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尹涛(左二)转运村民(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蓄洪区的水面好似一片汪洋,无从认路。但这难不倒尹涛和其他消防员。过去的四天,他们每天都要来回跑个二三十趟船,近则几百米,远则四五公里。每有村民上船,尹涛就问他们怎么走方便。几日下来,他已经在水面上“画”出一张路线图。

7月23日上午,他和队友将外出买菜的一家三口送回家。女主人只指了方向,尹涛就能给自己找出一条捷径。接近终点时,水浅,橡皮艇被水下杂草缠绕,不易前行。尹涛和队友只能熄火,拿出船桨划了起来。搭船的人盯着船上一地的泥水,感慨了一声:“真是心疼他们。”

消防员沾满泥的鞋子(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将人送上岸,船掉头往回走时,庄台上站在家门口的村民走上前来,给尹涛指了一条水深好走的路。橡皮艇穿过瓜棚,路过水面上露出半截玉米杆的庄稼地,发动机正常运作,疾速前进。吹着风稍作休息,尹涛擦掉船椽的泥,倒出靴里的水。不到一会儿,他突然喊停。他看到浅水之上走着一个老人,立马掉头把人接上船。“我是看到水落下去了,来看看庄稼的。”老人语带歉意地解释着,尹涛一边扶着他,一边劝老人不可再出门冒险。

消防员前往渡口转运村民(央广网记者 石昊鑫 摄)

“累吧?”记者问。

“累肯定是累,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啊,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群众有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出动,保障大家的安全。”尹涛说。

他们开着船,继续驶向岸边,去摆渡下一批村民。

责编:曹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