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掀开新篇章

2015-04-19 11:02 来源:中国记协网

 

    地震消息发布后的半小时内,中国之声记者微信群请战声四起,九点不到,已经有5位记者抢订了最近时间飞往成都的机票,虽然台里一再要求女记 者暂不往灾区,但中午十二点,已有8位包括3位女生在内的记者奔赴机场。正在山西出差的中国之声记者刘黎,十点半就登上了太原飞往成都的飞机,下午一点飞 到成都后即紧急奔赴芦山震区。中国之声记者白杰戈,四川雅安籍记者,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还没有确认家人安全就声音哽咽请战,要求前往震区,而此时他还在上 海出差中,九点多,家里的电话接通了,父亲告诉他家里没事,短短一声告平安,七尺男儿失声痛哭。当天下午他飞赴成都,没有回家,直接奔向芦山,连续作战三 天三夜,其间只睡了不到四个小时。中国之声记者吴喆华凌晨六点为当天新闻纵横节目做完一条稿子,刚刚睡下不久,就接通知要赴灾区,中午12点赶到首都机场 T3航站楼,此后又转至西郊机场,下午4点40分抵达邛崃机场,换乘成都空军直升机抵达震中龙门乡,成为第一批到达震区的中央台记者,他在直升机上完成了 本次地震报道的第一条连线。

    20日下午5点,由中国之声副总监侯东合、李真亲自带队,27路记者在地震发生当天全部抵达震区。从芦山县到宝兴县,从周围的农村到雅安市 区,从医疗救治到电力抢修,从抢通道路到村民安置,面对余震不断、道路阻塞、饮水困难等挑战,记者发挥顽强工作作风,源源不断发回报道。

    中国之声记者白宇在抵达灾区后第二天发了这样一条带视频的微博:“昨天下午芦山至宝盛道路抢通。记得芦山420地震发生后,我下午5点半抵 达龙门,在志愿者帮助下,徒步七八公里前往震中的玉溪、宝盛等地。”这段视频是最早记录玉溪至宝盛道路通行状况的资料,画面中,余震不断、山上飞石随时滚 落,砂砾如细雨,记者和救援队伍跑,跑不动、继续跑……白宇冒着道路塌方、巨石滚落的危险挺进龙门乡,追踪龙门乡与宝盛镇最后三公里生命线抢险进展,饱含激情地报道了道路抢修过程。

    地震造成的山石塌方让救援部队和物资进入灾区的道路无比艰难,距离芦山县北部40多公里的宝兴县一直处于孤岛状态,地震第二天,中国之声记 者潘毅步行数十公里,换乘5种交通工具,历时10小时,深入灾区“孤岛”宝兴县,一路目睹多次滑坡,他徒步、坐船、坐拖拉机、搭摩托车、甚至铲车,搭铲车 时由于铲车驾驶室空间有限,他只能勉强挂在铲车的外侧,抓住把手,由于不断的塌方和滑坡,可以通行的道路很窄,不少时候铲车的车轮就紧挨着道路外侧,脚下 就是滚滚河水,另一侧是时不时掉落土石的崖壁,在这样的环境中,潘毅不间断连线报道生命之路的进展情况,发回的《记者艰险深入宝兴县,历时10小时目睹多 次滑坡》等录音报道被媒体大量转载,成为挺进宝兴的第一位记者。

    不畏艰苦,夜宿民居,写稿不分时间地点,从没有桌子,背都弓成了虾。多次余震逃跑,深入震区,在宝盛上山遇见2米宽,4米深的裂缝不惧,在 太平中学机降厂用海事卫星电话连线。四天内没有洗过一次澡,只刷过一次牙……中国之声记者气喘、沙哑的嗓音,饱含热泪的深情,让听众看到了广播人的神圣责 任和职业精神。

    中国之声前往灾区的第二批记者随身带出200台“小绿绿”,为灾区人民带去“手摇式充电”的贴心温暖。

    在北京直播间,特别直播形成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后方编辑能够在纷繁信息迅速筛选出真实、及时、有效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和科学编 排,主持人不仅做到播报清楚明白,更需要随机应变、频繁切换。《雅安紧急救援》特别直播中,出现了一批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变化、成熟驾驭直播的优秀编辑记者 和主持人,展现的是一支具创新意识、充满智慧和高效的策划、编辑和管理团队,彰显出国家电台特有的形象和品格。

责编:郭婧婷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