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遭遇水危机 湿地萎缩生态恶化

2015-09-10 07:4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肆意投肥,“鱼米之乡”不堪污染重负
  人口稠密、资源有限使湖区居民多年来只能“靠水吃水”,从当年大规模“围湖造田”,到改革开放后湖区农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再到生猪、水产养殖业无序扩张,一系列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今天的环境困局。
  地方经济要发展,湖区群众要增收,生态环境要保护,在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之下,洞庭湖区面临着两难选择。2007年以来,湖南省对洞庭湖区造纸行业开展强力整治,关停了一大批“散、小、差”企业,但保留下来的企业产能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废水排放总量依然不小。
  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环境监督处处长刘帅认为,时至今日,湖区许多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冲动仍难以遏制,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和省内长株潭地区污染转移现象频频发生,一些地区新兴的产业园区也成为污染“重灾区”。如岳阳市云溪区,仅化工企业就有上百家,区内松阳湖已成为湖区一个污染极为严重的“毒瘤”,周边百姓意见很大。
  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利强认为,洞庭湖水污染正逐渐由量变向质变转化。近年来工业污染对洞庭湖水质影响有所减轻,但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直排影响却在持续增加。前些年造纸企业污染的只是局部水域,对洞庭湖总体影响不大;而农业特别是养殖业无序扩张以及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污染范围更广,治理难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次深入湖区调研,目睹了养殖业带来的严重污染。在洞庭湖区的临澧县柏枝乡的一家大型养猪场外侧,记者看到厂区内棕黑色污水正源源不断倾入厂区外的池塘内,池中淤积大量黑色污染物,阳光照射下污泥散发刺鼻恶臭,一里路外闻之都令人作呕。仔细查看后,记者发现池塘周边若干沟渠与外界水系相连,污水随之流出,最后汇入澧水进入洞庭湖。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自从猪场建成后,村民赖以生存的水库里的水受到重度污染,地下水也无法饮用,用水库水灌溉的米颜色发黑,一捏粉碎。
  类似的规模化猪场在洞庭湖区比比皆是。记者从岳阳、益阳、常德的畜牧水产部门了解到,洞庭湖区周边密布着20多个养猪大县,沿湖三市规模以上(年出栏500头)养猪场均有1500家左右,规模以下的更是数量惊人。
  据湖区多地环保部门介绍,近年来养殖业污染占群众投诉量的40%至50%。在岳阳市一个生猪养殖大镇,居民打井下去,几十米都还有猪尿猪粪味。在益阳市南县一些养殖业大镇,地下水氨氮超过国家标准100多倍。
  生猪调出大县岳阳县畜牧水产局副局长王麒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年存栏600头的养猪场为例,每天污水要排放70到150吨,那么一个万头猪场,排污量相当于2.5万人的排污量。由此推算,湖区养殖业的排污总量远超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之和。
  除生猪养殖外,湖区水产养殖污染形势同样严峻。在湖区,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养殖水面,仅常德市养殖水面就达150万亩。为追求产量,上世纪80年代起,湖区养殖户们就采取向水体投肥的养殖模式,近年来愈演愈烈,高峰时每亩水面的年投肥量达到接近500公斤,大量氨氮超标的废水最终流入洞庭湖。
  此外,不少渔民信奉“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养殖滥用药品现象在湖区普遍存在,其危害远胜于一般性污染。由于现有的污水处理厂不能处理抗生素等药品,它们进入饮用水源后,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责编:杜薇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