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关注“世界无车日”

2015-09-22 11:00-12:00 责编:王仁宏

00:00 00:00

 

修奇:北京时间来到11:34分,欢迎回来,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来刷新一下实事的路况信息,看到目前在霄云路由北向南,从霄云桥到三元东桥出现了1.1公里的拥堵,平均时速低于6公里;在新华南路由北向南,从新华西街到果园环岛出现了600米的拥堵,平均时速低于10公里;在新华西街由西向东,从通州北苑桥到新华南路出现了600米的拥堵,平均时速低于12公里;在东三环路由南向北,从十里河桥到三元桥出现了7.4公里的拥堵,平均时速低于19公里;在东二环路由南向北的方向,从华为南路到东直门北桥出现了7.4公里的拥堵,平均时速低于19公里。

我们再来刷新一下北京市周边各条高速公路的通行情况,看到现在拥堵比较严重的是京开高速,在进京方向,从马家楼桥到玉泉营桥,现在平均时速只有16公里;在出京方向,从马家楼桥到西红门南桥,现在平均时速只有18公里;另外跟上一时段一样,在京开高速的辅路北向南的方向,从马家楼桥到丰台南路,现在的平均时速只有13公里,不建议大家来选择通行了;另外关注到在机场高速的进京方向,从苇沟桥到五元桥,还和上一时段一样,持续拥堵,现在的拥堵有所加剧,平均时速只有16公里,所以建议要前往机场的朋友可以选择机场快轨来出行了。好了,此刻出行在路上,了解更多更快的路况信息,欢迎各位锁定收听FM99.6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    

短片:

群众1:绿色出行,不仅可以环节交通压力,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我相信会有象我一样的人选择绿色出行。

群众2:因为我家离单位比较近,所以一般我采用的出行方式都是步行或者是公共汽车交通,可以让自己锻炼身体,而且在早上起来让自己更有活力。

群众3:我现在呢,就是每天骑我的脚踏车上班,早上的时候微风板着阳光,可舒服了。

群众4:有时候要约见一些老板,一些重要客户,对于我来说,最靠铺的出行方式就是地铁。

群众5:希望大家在胡同里出行的时候,可以更文明、绿色,比如说可以选择步行或者是骑自行车。

群众6:我们未来的交通方式,我们把更多的盈余的资源能充分利用起来,收集到每个人个性化的需求,并且针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群众7:我们在园区设立了一个一体化的低碳交通的体系,搭配着园区接驳车解决对接公共交通的最后5公里的这个需求,同时提供纯电动的租赁车来解决更加远程的这样一个交通需求。

群众8:9月22号是我们的“无车日”,不要说我不开车这个事情跟我没有关系,“无车日”绿色出行,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我们支持,我们践行。

群众9:大家从步行当中感觉到了很多的快乐,因为通过步行,我觉得身体比以前好了,精神也比以前好了。

群众10:9月22号是“城市无车日”,给点个赞吧,这是我们老年人应该尽的责任,是公民尽的责任。

群众:9月22日,我参加,我行动。

修奇:9.22世界无车日,我参与我行动,欢迎回来,这里是正在直播的国家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我是修奇,那么今天邀请到直播间和我一起来他探讨这个话题的,还有来自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的城市规划总监姜洋老师,姜老师刚才在这个片子里,有人提到一个观点特别好,“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看到微信平台上“霜儿映雪”就说了,他说我觉得无论是“无车日”,还是绿色通行,不是形式,而是每个人的意识,如果说没有环保或绿色出行意识,只是一个宣传形式,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我觉的像他这样观点的人可能特别多,就觉得每年在这一天开展这么一个活动,可能秀的成分要大于实际意义,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

姜老师:这个我觉得说的有一定的道理,确实我们也看到这个在一天当中如果大面积的采取这种无车区的方式的话,可能对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行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是作秀也好,还是不作秀也好,更重要的是传递这么一个信号,就是说我们特别从政府的角度,我们从社会的角度都会认同这个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加环保的这样的一种出行的方式,那么少开车甚至可以避免开车,我觉得这个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修奇:是,其实在前几年或者说今年,都有媒体在关注这个“无车日”前后的交通拥堵情况,看到昨天北京晚报其实就挂出了一个标题,说“无车日”的前一天,道上依然拥堵,其实我们看到其实在很多大城市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它也确实是一个刚需,因为人多就要出门、就要上班、就要社交,那有没有一些好的经验来平衡这个城市出行和道路拥堵之间的这样的一个关系。

姜老师: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大很复杂,如果我能回答的话,可能我就去当市长了。

修奇:哈哈。

姜老师:但是我是觉得现在从国际上很多城市也面临这个问题,那么也做了很多这样的实践,总体看来的话,国外不外乎就是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去入手,那么从供给话,原来的思维是说我就要多修路,能够让更多的车开到路上去,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供给这条路其实是走不通的,因为你多修了一条路,很可能你就会吸引更多的小型车的使用,这样的话,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所以现在更多的国家,特别是国际先进的发达国家,他们现在转向了一种需求疏导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我能够通过,比如说一些管理方式能够消减我这个出行的需求,特别是小型车的出行需求。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转方式上下工夫,通过这个加大对公共交通、对步行、自行车这种设施的投入,能够吸引市民能够自觉地从传统的这种小车的出行方式能够向绿色交通方式去转移,实际上也就达到了这个缓解交通拥堵的这样的一个目的。

修奇:是,您刚才提到这个绿色出行方式,其实有的时候大家走路上班也是挺常见的,但是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有的时候走路上班就比较复杂。

姜老师:没错。

修奇:您比如说我今天走路上班可能不是说在秀我很健康我很环保,是在秀我的房价,但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说距离太远,但是大家又想要去进行这样的一个绿色出行的方式,怎么去平衡?

姜老师:实际上是这样的,大家知道在北京的话,虽然北京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市,但是我看到一组数据显示的就是在整个市民的出行当中,其实是有50%以上的出行是在5公里之内,也就是说在这些5公里以内的出行当中,即使采取步行或者说自行车出行,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我觉得为什么大家现在不愿意步行或者是不能步行,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前提就是说我们给市民步行、自行车的骑行环境是怎么样的,那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城市当中,道路的这个机动车对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侵占的情况,也包括我们过街的这样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包括停车设施的比较不健全,经常丢失的现象发生,那么这些都导致我虽然步行距离上或者骑车距离上是可达的,是可行的,但是我也会有很多担心很多的担忧,甚至跟我同样这么短距离的我开车的话,我甚至愿意去选择开车,还是选择上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