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12月28日

2015-12-28 11:00-12:00 责编:王仁宏

00:00 00:00

 

而最早对“霾”字进行解释的是《尔雅·释天》,是说天上那些事。“风而雨土为霾。”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刮风下土那就是霾了。所以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像东汉许慎、郑玄,三国孙炎,东晋的郭璞,唐代的孔颖达,北宋的邢昺也都沿袭旧说,直至清代在此问题上也无创见。此外,一些唐宋学者对诗文中出现的“霾”字所作的注解也大多都采纳了《尔雅》的观点。更有如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大量使用了“霾”字。所以由此也不难看出,《尔雅》的经典结论对后世霾的认知体系系有巨大影响力。《尔雅·释天》基于对《诗经》“终风且霾”一句解读而得出的“风而雨土为霾”的结论似乎成为永恒的经典,并且也被历代学者奉为圭臬。从上述话语解释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尔雅》关于“霾”的经典结论建构了古人对霾的认知的主流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大约形成于秦汉之际,并且经过后世学者的不断完善和维系,在古代天气认知发展史上占有坚不可摧的地位。所以直至今日,学界所谓“霾即沙尘”的观点也都是来源于这样的认知体系。

然而,这样的一个认知体系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这样一个体系的形成并不是源于实地观测,而是基于对孤立文本的解读,都是文化局干的事,不是气象局干的事。因此我们便会对其认知结论的科学性产生疑问。“风而雨土为霾”立论的基础有两个:一是“风”,二是“雨土”。那“风”与“霾”具有何种关联?“雨土”与“霾”又是同一天气现象吗?

“我是(王源)来自广州,是一名大学老师,如今新媒体的成长和个性化的表达,大行其道资讯的速度、深度、广度和纬度都在肆意铺展。而筛选内容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价值认同感,放逐思想的桎梏,邀请您和我共同倾听这个纯粹并且真诚的声音,修奇和他的新闻好奇心,请在蜻蜓FM搜索修奇问新闻,新浪微博关注央广修奇,修辞的修,神奇的奇。”

主持人:关于风和霾的关系,史籍当中主要存在两种描述方式:一个是“大风—昏霾”,第二是“风霾”。在《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常风》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长庆三年(823)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在这次风灾中,“大风”导致的结果就是“昏霾终日”。所谓“昏霾”,就是“光线昏暗”,古人多用它来形容所处空间的昏暗状态。所以“昏霾”二字所反映的并不是一种天气现象,而是一种昏暗混浊的空气状态。《诗经》当中的“终风且霾”和“大风,昏霾终日”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模一样的。“风霾”连用是古人常见的对某种天气现象的描述方式,它最早出现在记录东晋历史的史书当中。比如《资治通鉴》卷109当中就有记载,东晋的安帝隆安元年(397)正月“甲辰,风霾,昼晦”。《宋史》卷319《刘敞传》就有记载刘敞有“臣恐感动阴阳,有日食、地震、风霾之异”之语,更说明从宋代开始,在古人的气象认知体系当中,“风霾”已经是与日食、地震并列的一种非正常的自然现象。“风霾”虽确指沙尘天气,但均为“风”和“霾”连用的描述方式,至于“霾”字单用的情况,在各种记载和“风”相关联的气象记录中基本是找不到的。所以由此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风霾”与“霾”是两种不同的现象。根据《尔雅》的结论,霾意为“风而雨土”,后世学者将其简化为“雨土”。那么“雨土”的“雨”之所以念雨,下雨的雨之所以念yù。是因为它便成了动词像下雨一样降落的意思。从现代气象学角度来看,“雨土”是大气中的一种黄土沉降现象,也就是沙尘天气的一种。《古本竹书纪年》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雨土于亳。”《墨子·非攻下》当中也有记载:“还至乎商王纣,雨土于薄。”那么这两条史料均记载了殷商末年出现的雨土情况,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关于“雨土”的最早记录。如果具体到“雨土”与“霾”的关系,史书当中也有两种描述方式:一个是“雨土—昏霾”,第二是“雨土霾”。但是在史书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雨土”和“霾”作为两种并行的天气现象同时出现的情况,同时包含“霾”字的表示沙尘天气的词语也仅仅是某字和霾字的合成词,“霾”作为单独的表示某种天气现象的情况基本没有发现。可见,在古人的观念当中,“雨土”和“霾”也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其中的“霾”字依然是“昏霾”之意。所以,《尔雅》所谓“雨土”也就是“霾”的论断亦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