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高温天气应该如何来防护

2016-07-26 11:00-12:00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主持人:感性观察,理性分析。大家上午好,这里是正在直播的国家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我是大家的老朋友修奇,每天上午的11点钟,我都在FM99.6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为大家服务。

我们来关注一下北京市气象台在11分钟之前刚刚刷新的气象指数,今天下午,北京地区是以晴到多云的天气为主,北转南风二三级,最高气温33度,今天晚上也是晴转多云的天气,南转北风一二级,最低气度24度。一场大暴雨和京城擦肩而过,未来两天都是晴到多云为主的天气,气温也是大幅的回升,湿度较大,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

主持人:好,这里是正在直播的国家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进入今天的2016防汛抗洪专栏,7月25号,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磊)主持召开会商会,根据预测,25号到28号四川中部北部、甘肃东部、河北东部,辽宁吉林中部、东部等地会出现较强降雨。四川的岷沱江、河北的滦河、辽河的浑河,吉林的第二松花江等部分支流,可能发生超警戒洪水,出现比较严重的汛情,南北双线作战,已经成为定局。但是在暴雨的侵袭之下,有一个主角又进入大家关注的焦点,快600岁的紫禁城因为京城连日来的大雨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前些天,北京遭遇了长达55个小时的强降雨,多年所罕见的降雨过后,媒体争相传播的一组故宫雨景的照片,不但展示了“千龙出水”的壮观场景,更是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强大的排水能力。让人不禁感叹,老祖宗建筑营造的智慧和匠心,以及今天故宫人保护遗产的执着和悉心。有关故宫排水的秘密,我们来听央广记者(丁飞),实习记者(赵璇)的报道。

记者:是什么让600岁的紫禁城在61年不遇的大暴雨中展现出迷之自信呢?在7月下旬那场超过55小时的强降雨中,北京及周边省市多处看海,故宫却得以在20分钟内将所有积水排掉,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告诉记者,紫禁城现在的排水,90%仍然采用的是古代雨水系统。

单霁翔:现在90%使用的仍然是古代的排水系统,10%使用的是补充的新的完善的系统。因为和古建筑一样,排水设施不用反倒损害的更快,我们希望这些古代的排水设施都能健康的使用,它能益寿延年。

记者:早在紫禁城建造之初,设计师便对排水系统做了精密的安排。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张雅平)说,所有的雨水和积水,最终只有一条路径,就是流入内金水河。

张雅平:据史料记载,故宫内的排水是都要排到内金水河里,内金水河又与中南海和外金水河相连,紫禁城在这个排水内金河水,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大半个故宫,从紫禁城东南角流出,并汇入护城河。雨水落在建筑表面,沿着琉璃瓦落在地面,再通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流。故宫地势南高北低,北边的神武门比南边的午门高出近2米。宫内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面积的雨水,就这样顺流全部泻入内金水河。

记者:单霁翔指着东华门附近的一个小水沟说,这就是唯一的出水口。

单霁翔:所有的故宫这些雨水都只有个口,都从这出去,不会倒灌,就是会平衡,他不会都灌进去。进水口的地方比出水口的地方将近高两米,两米的地差慢慢缓慢的流,紫禁城说的水系那么大,水系其实出口就这么大。

记者:排水口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重台基上的1142个龙头排水孔,也称“螭首”。在故宫三大殿台基四周,每根望柱下有一个雕刻精美的石龙头,口内便是凿通的圆孔。从螭首龙头孔中流水,大雨时如白练,小雨时如冰柱,只有在暴雨时,才会出现“千龙出水”的奇观。张雅平说,故宫 两套排水系统并用,从未出现过堵塞的情况。

张雅平:故宫现在的内部来说,我们是与污分离的两套排水系统,污水主要是以市政排水管网相同的,雨水系统呢主要是还是一个采用原来的古雨水系统,进行雨水排放,目前来看故宫内的总的雨水管线,基本还是满足现在雨量要求的。没有发现就是说堵塞的现象。

记者:经过不同朝代叠加的建设活动,那些古代的雨水系统难免有所损坏或难以发挥原有的功能,今天的故宫人对此进行了修复,并在故宫原来没有排水系统的位置也修建了新的排水管线,他们大多在故宫的边缘地带。从去年开始,故宫将全院的水泥地面和沥青地面改成砖石材料的传统建筑材料,加强了排水和渗水功能。如今,古代的栏板和螭首因年代久远而清理不易。那些螭首和排水孔里的堵塞物,每一次都是工作人员用竹签抠出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醒游客,丢弃的饮料瓶和餐巾纸等垃圾,经常会把一些排水口堵死,希望大家不再随地乱扔杂物。

单霁翔:特别是观众的丢弃物,比如那些矿泉水瓶子、餐巾纸就是一下雨他们就会汇流到我们的暗沟里明沟里面,经常堵塞,我们现在经常清扫,所以大家瞧我们的开放区,我们是不希望有任何一块垃圾,这方面对于我们排水系统的保障也起了很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