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鞭炮厂的安全

2016-11-19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每到逢年过节,家有喜事,我们就能听到热闹的鞭炮声,鞭炮本身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每年春节,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因为燃放鞭炮造成伤害的事件。而正因为这种危险,生产烟花爆竹的工厂,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工人们每天和具有爆炸能力的原料工作,身边很多随时可以燃放的烟花爆竹,在安全的地方燃放是喜庆,但如果不是在安全的地方燃放,甚至是在生产过程中,稍不留神,一个工厂就仿佛一个火药桶,发生意外后,很容易造成巨大的人身和经济损害。今天的《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们和您一起关注,鞭炮厂的安全。

就在昨天,2016年11月18日下午2点左右,有湖南省桃源县当地网友发布消息说,桃源县郑家驿乡一处鞭炮厂突发爆炸,不少村民门窗玻璃被震碎。有当地网友称,事发鞭炮厂此前已经停工,因为没有相应资质,被当地政府拆除。11月28日晚间,桃源县政府在其官网中通报称,11月18日14时许,桃源县郑家驿乡桃花源鞭炮厂在退出清理过程中,因静电引发起火后发生爆炸。目前,事发地点明火已全部扑灭,暂未发现人员伤亡。现场周边部分民房玻璃门窗受损毁,具体情况在进一步清理中。鞭炮安全,在一个不是节日的时间点,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以放鞭炮来庆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会放鞭炮,但不是为了庆祝。各地的习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为了庆祝。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在火药发明之前,只有“鞭”,没有“炮”。人们甩鞭子,鞭子的尾部发出“啪”的声响,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火药发明以后,制作的“火药爆竹”,有些”火药爆竹“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

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一方面,鞭炮透着喜庆,另一方面,烟花爆竹却也有着危害性。

燃放鞭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危害,例如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尤其是儿童,安全意识差,年年都会有儿童因放鞭炮致使受伤,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尽量减少燃放鞭炮,而儿童应在成年人的陪护下进行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