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等地部分海域发生赤潮 多人疑食用青蛤中毒

2017-06-14 14:00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网综合

近日,在福建漳州漳浦、龙海以及泉州石狮等地发生疑似食用青蛤中毒事件,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立即对此事展开调查,发现福建漳州、泉州部分海域发生赤潮,赤潮生物可产生麻痹性贝毒。

6月7日至8日,在福建漳州漳浦县,多位村民出现头晕、手脚麻痹等中毒症状,截至10日,漳浦县先后有62名村民被送往当地医院检查救治。而在漳州龙海、泉州石狮等地也有部分居民因食用贝类出现中毒症状。据一些患者表示,这些症状都与自己采集并食用野生的贝类有关。

漳浦县村民 林女士:人家在养海蛎的浮漂下面,在海里捞起来,就有淡菜(青蛤)自己长起来的。发现那边淡菜(青蛤)现在长大个了,都肥了,他们都去拿,有的拿了比较多,分给人家吃。

针对中毒事件,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立即开展调查,结果在福建漳州海域发现赤潮生物,其密度已经达到赤潮级别。而在泉州石狮海域,赤潮现象自6月6日就已发生,影响范围约为2平方公里。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黄健:赤潮生物是链状裸甲藻,从福建省有赤潮记录以来,这种链状裸甲藻是首次在福建爆发。

样本检出麻痹性贝毒 最高超标30倍

据介绍,引发本次赤潮的主要生物链状裸甲藻能够生产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从而引起食用者的中毒反应,出现头晕、肌肉麻痹等身体不适症状,中毒严重的人甚至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黄健:麻痹性贝毒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毒素,国家对这些食品贝类有一个限量标准,就是0.8mg/kg的限量标准,采样的13个贝类样品里面,我们检测到3个样品含有这个毒素,其中两个没有超标,一个样品超标了近30倍。如果像这样含有毒素的贝类被人们食用的话,就会中毒。

据了解,受本次赤潮影响的主要为滤食性双壳贝类,例如青蛤、牡蛎、花蛤等,目前福建省卫生及食品安全部门正在联合海洋渔业部门,对毒素做进一步比对,以核实中毒原因。目前,中毒居民多数已经出院,仍在接受治疗、观察的患者病情也较为平稳。

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响应 开展应急监测

针对技术人员在福建多地展开的相关监测结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于9日晚上11点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响应,并联合卫生及食品安全部门,对赤潮周边海域的水产品生产及流通环节展开排查。

在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同时要求漳州、泉州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的养殖生产区,并加强养殖渔船的管控,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同时海洋与渔业部门也加强所辖海域,特别是养殖生产区的监视监测。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黄健:作为监测部门,加密监测,对赤潮发生区域不间断地,每天一监一测,一种是测赤潮生物的情况,另外,因为有贝毒这个东西,也测赤潮区域的生物体毒素的含量。

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最新的监测报告显示,截至6月12日,福建省受有毒赤潮生物影响的主要为泉州惠安部分海域,影响范围约3平方公里,漳州附近海域12日当天未检测出链状裸甲藻,初步判断赤潮已经消亡。

被关闭养殖区的何时重新开放,将根据进一步监测结果判定。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黄健:要连续监测两周以后,没有发现赤潮,包括赤潮生物消亡了,含有毒素的贝类生物体里面检不出毒素来,才能算结束。

目前,漳州、泉州两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已经加强了青蛤等贝类产品的流通环节的排查,专家也提醒,不要因为赤潮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黄健:赤潮发生的养殖区已经关闭了,产品不可能上市流通。但是作为市民,在吃贝类,比如最近的一些淡青蛤、牡蛎,在这个期间,大家要食用,还是要谨慎。(消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科普图说:食物中毒怎么办?

 

 

责编:曹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