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警惕乘机信息被泄露

2018-08-29 11:00-12:00 责编:张凌

00:00 00:00

 

记者:食品安全谣言对产业对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周期间发布的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的主平台,占比达72%,其次是微博,占比达21%,两者加起来有90%的传播量,成为食品传播谣言的主渠道,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威看来,食品类谣言的广泛流传正是利用了群众对食品安全普遍关注心理,产生的负面效果非常恶劣。

之所以打着食品为幌子的话,这是最能触动老百姓心理一根弦的,当每个人看到这样经常吃的东西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会大量的转发,转发之后,视频制造者或者是处于某种目的的这些人就会获取广泛的关注,我们知道现在互联网技术比较发达,这个视频或者一个旧的谣言即便被辟谣了,经过改编,特别是经过加工配上文字配上语音,往往旧的又变成了新的再次传播,那么这样制作的这个人就可以被认定是明知道是不实信息,虚假信息还仍然传播的,那这个可能就适用我们国家刑事法律,刑法修正案所相关的内容了。

主持人:在生活当中我们接触到大量网络食品谣言,他们都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说从谣言的共有特征来看,大多都存在一些煽动性的话语,比如说紧急,震惊,竟然,也善于用夸张的词语来渲染行为恶劣,后果严重,来刺激大家潜在的敏感点,比如说贴上致癌有毒之类的标签,或者更加具像化的点出全程打农药,还有的打着善意提醒的旗号来骗人,打着科普的名义来反科学,动辄就托所谓的知情者之口,称所谓的权威人士透露或者是亲历者回忆。

在短视频时代,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呈现出了视觉化的呈现方式,传播的路径也越来越社交化,早些年有个别电视台曾经制造了纸馅包子的假新闻,引发了全国的轩然大波,如今短视频平台已经兴起,那么内容审核的门槛参差不齐,很多人基于流量导向,又如法炮制出了类似纸馅包子似的视频,比如说螃蟹注胶,面条燃烧,塑料紫菜等等,都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面目出现,比那些纯文字的谣言更具蛊惑力。当然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幕帖和阴谋论向来自带易传播体质,它迎合了公众负面想象偏好,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认知门槛高,也导致了很多人看到致命有毒这些字眼就像惊弓之鸟一样,马上转发给所有人。

那么现在我们看到视频它的信服力更高,所以说让谣言在小圈子里能够顺利的内销,还让辟谣遭遇了反噬,也就是说辟谣的说法反而被当作了谣言,造成这些辟谣的效果大打折扣,更加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也更低成本的重创某些企业或者产业,比方说就有媒体报道说,橘蛆事件,也就是说橘子里有蛆这样一个视频的传播,导致全国的柑橘严重滞销,而皮革奶粉的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像我们刚才说到的黑木耳喷打农药也误导了消费者,进而导致菌农菇农被殃及。

那么到底该如何治理这类谣言呢?显然是有必要来进行严加遏制的,有学者就曾经提出了三止法则,第一就是谣言止于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第二点就是谣言止于治,就是完善治理谣言的法律制度,第三是谣言止于智,也就是一定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针对那些制造传播食品安全谣言者,应该秉持露头就打的原则,该依法处理的绝不姑息,那么对应的科普辟谣机制也一定要跟上节奏,不只是借助新媒体渠道和短视频的形式,还应该向算法等技术要辟谣的触达率,让辟谣的声音精准覆盖谣言传播管道和抵达人群,让科学话语的说服力加传播力来对冲谣言的蛊惑力。

好了,有关食品谣言的话题就跟大家分享到这,这里是国家应急广播高速加油站,我是修奇,歌曲过后进入本周的996生命线,在高温天气之下人员被困车内的悲剧频发,到底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呢?待会见。